走向成熟發展的中俄關係
新華社莫斯科10月11日電(記者謝榮)在中國和俄羅斯共同慶祝兩國建交60週年之際,俄政府總理普京即將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訪問期間,普京將同溫家寶總理舉行中俄總理第14次定期會晤,並與中國領導人一起共同出席中俄建交60週年慶祝大會。
60年一個甲子,意味著成熟,意味著碩果。確實,雖然歷經風雨,但今天的中俄關係正處在兩國關係發展的最好時期,13年前確立的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已成為成熟、穩定、健康的國家關係,是當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雙邊關係之一。
歷經風雨走向成熟
為紀念中俄兩國建交60週年,連日來,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辦了各種研討會、文獻和圖片展覽。一份份歷史文獻記錄了新中國成立之初與蘇聯交往的足跡。在俄聯邦檔案署的文獻展上,記者看到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開國大典當日,由周恩來總理請時任蘇聯駐北京總領事齊赫文轉交給斯大林的一份公函原件。紙張業已泛黃,墨跡卻依然清晰。
1949年10月2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二天,蘇聯率先宣佈承認新中國並於翌日與中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
60年,悠悠歲月,中俄關係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這是中俄兩國政治關係走向成熟的60年。尤其是近十幾年來,中俄關係的發展特別值得關注。
從1992年兩國“相互視為友好國家”,到1994年宣佈建立“建設性夥伴關係”,再到1996年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直至2001年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中俄關係連上四個臺階。
2008年,中俄兩國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為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深入發展奠定了基礎。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建立在睦鄰友好、平等互信、互利合作、共同發展基礎上的新型國家關係。雙方以“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為指針,大力加強在政治、經濟、人文、科技、軍事等領域的合作。
經過近十多年的發展,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已具備牢固的法律基礎、完善的合作機制;兩國政治互信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涉及對方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上相互支持,在國際舞臺上密切協作。今天,中俄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日臻成熟,已成為大國關係的楷模,睦鄰友好的典範。
豐碩成果服務人民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深入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兩國經貿領域的合作。雙邊年貿易額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幾十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568.3億美元。兩國在貿易、投資、能源、科技、環保、地方等領域合作取得了長足進展。目前中國是俄羅斯第三大貿易夥伴,俄羅斯是中國第十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結構逐步改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雖然國際金融危機給今年的中俄雙邊貿易帶來一些影響,但雙方有信心儘快止跌回升,使兩國貿易回到正常軌道。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中俄兩國近年來在人文交流與合作領域得到飛速發展。2006年和2007年,中俄兩國互辦“國家年”活動取得巨大成功。在這兩個“國家年”活動中共舉辦了500多場活動,幾乎涵蓋所有領域。兩國普通民眾的廣泛參與加深了兩國的相互理解,增進了人民的友誼,對全面提升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産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2009年和2010年中俄互辦“語言年”,將更加激發兩國人民學習對方語言文化、相互學習借鑒的熱情,從而進一步拉近兩國人民之間的距離。
在安全領域,中俄雙方的合作也逐步深化,兩國在雙邊和多邊基礎上採取切實措施防範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兩國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密切合作,擴大了反恐演習的規模,聯合採取一系列禁毒行動,促進了地區安全與穩定。應該説,中俄兩國關係近十多年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果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為兩國共同繁榮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展望未來充滿信心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中俄作為兩個大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雙方建立和發展長期穩定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為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維護全球戰略平衡,推進多極化進程,促進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年6月18日在莫斯科出席中俄建交60週年慶祝大會上發表講話時指出:“中俄關係60年的發展歷程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重要而深刻的啟示:只有相互信任、坦誠相待,才能不斷深化兩國政治關係;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才能在合作中獲得最大收益,實現共同發展繁榮;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涉及對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互為支撐,才能有效維護各自根本利益;只有求同存異、友好協商,才能保證兩國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當前,中俄兩國都面臨國內發展的首要任務,同時又肩負著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歷史使命。在新形勢下,中俄關係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兩國應共同努力,積極推動兩國關係又好又快發展。
展望未來,有理由相信,只要秉承真誠互信,互利共贏的原則,中俄兩國政治和經貿等領域的合作就會繼續得到深入發展。只要堅持睦鄰友好,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的和平思想,繼續努力夯實兩國關係發展的社會基礎,中俄世代友好之樹就會深深紮根在兩國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