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0月22日電(記者 李榮)建立在企業的需求和建議之上,上海一些城區探索在長三角推進産業梯度銜接共贏模式。據上海市楊浦區政府提供的最新消息,位於江蘇大豐和海安的上海楊浦工業園正式開建,以“企業組團”和“政府間協議”形式,形成區域間異地工業園區,引導傳統製造業構建合理運營佈局,總部經濟在上海、異地生産、統一經營,企業發展在“梯度”之中“拉出了新空間”。
異地建園緣起企業
據了解,此次開建的上海楊浦工業園,是“一園兩基地”的佈局,分設在江蘇大豐和海安。大豐工業園首批共開工建設5個項目,佔地764畝,總投資14.95億元;海安工業園首批共開工6個項目,佔地282畝,總投資5億元以上。兩基地統一開發,共同管理,用工成本大、佔地較多、管理比較成熟的企業傾向於向大豐集中;而精細加工、用工成本小、佔地較少、管理比較簡單的企業傾向於向海安集中。
據楊浦區政府人士介紹,在長三角異地建立工業園的設想,最初來自於企業的建議。去年6月初,區內財政等部門負責人在走訪上海劍豪液力傳動設備製造有限公司時,公司董事長吳劍軍反映,很多企業隨著産能的迅速擴大,上海中心城區無法滿足其生産基地的需求,企業紛紛向上海郊區和外省市遷移,建議政府在商務成本較低、技術工人集聚的長三角地區購買土地,建立異地園區,緩解企業生産基地緊張問題,同時推進企業的産業升級。
選址有八大指標
上海開建異地工業園,被視作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一個新探索,在“梯度”中理順了區域內的要素優勢,形成了“共贏”的內在動力。
據記者了解,在企業建議獲得各方認同之後,楊浦區政府在2個多月時間內,先後對江蘇省的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的11個縣市進行了實地考察,提出了初步的設想:通過異地建園的形式,克服土地制約瓶頸,以“企業組團”和“政府間協議”形式,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實現産業梯度轉移,幫助企業平穩發展和做大做強。由於異地工業園區項目具備了土地級差、勞動力資源成本優勢和以雙方政府合作為保障,得到企業的認同,周邊地區也以之作為接軌上海、提升當地經濟實力的一個途徑,表現出了強烈的合作願望。
匯集企業的需求,楊浦區按照土地資源、勞動力供應、交通情況、産業基礎、基礎設施、扶持政策、動力水源及原材料等8個方面的指標,進行反復比較,最後確定了江蘇大豐和海安作為首選地,以此滿足不同企業的不同需求和不同選擇。
總部經濟 異地生産 統一經營
據上海楊浦區工商聯人士介紹,異地工業園的運作模式是:總部經濟在上海、異地生産、統一經營。入駐異地工業園的企業,總部不遷移,其研發和經營職能仍留在上海,生産在異地。
據悉,異地工業園內的企業作為獨立的投資主體,獨立承擔土地費用、基建成本,獨立進行建設、生産。園區土地先由兩地政府商定供地價格,再由屬地政府按規劃供地;統一管理、共同服務、利益共享,由兩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共同組成園區管委會,雙方派員,統一負責園區的建設管理,共同開展對企業的服務,並按有關協議實現利益共享。
相關專家表示,長三角一體化正向縱深進展,隨著蘇北等“後發地區”納入一體化進程,區域發展的梯度空間明顯擴大,區域內“先發地區”生産用地緊張、生産成本上升、勞動用工困難等瓶頸問題有了新的合作解決途徑。上海的異地工業園建設思路和新的産業佈局方向,是一個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