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放眼未來再啟航”——關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感受中國經濟的澎湃動力
——長三角地區創新型企業採訪見聞

    新華社南京11月9日電(記者 何宗渝、陳剛、常志鵬、姚玉潔)沒有機器運轉的轟鳴聲,沒有工人扎堆忙碌的身影,江蘇蘇州紐威數控裝備公司3萬平方米的恒溫綜合性生産車間裏,100來位工人正從容地操控著各自的工作母機。在高精度鏜銑加工中心,伴隨著已準確定位的鑽頭的高速旋轉,一件件套筒主軸逐漸成形……

    “這間恒溫無塵車間採用了地熱能調節溫度,加上高精度的工作母機,機床關鍵産品部件的精度都可以控制在3.5微米以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公司副總經理郭國新説,紐威數控機床的全部産品都是自主研發的。

    這家2007年才開始試製生産的公司,去年産值就超過了5000萬元,今年能達到1.5億元以上,明年目標是再翻一番,最終將達到50億元。

    如此強勁的發展勢頭,讓一路調研的記者為之一振。國際金融危機使各地一般加工製造業受到強烈衝擊,生産一度嚴重下滑。在全國經濟仍處於企穩回升階段,這家企業憑藉技術創新異軍突起、逆勢增長,展示出廣闊的發展空間。

    記者在長三角一路調研發現,像紐威這樣在金融危機中逆勢增長的企業不在少數。也正是這樣一批勇於科技創新、不斷開拓奮進的企業,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澎湃的動力。

    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于去年一攬子計劃推出之日揭牌,半年內就推出了6項科技成果,多個研發項目正齊頭並進。

    記者看到,他們自主研發的外形只有一個拉桿箱大小、重量不到15公斤的多功能酶標儀,可同時進行96人的常規酶標項目及生化項目檢測;小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可用於血常規、血糖血脂、肝功、免疫球蛋白等常規生化指標檢測,檢測速度達到每小時240例……

    這些性能達到甚至超過了國外水平的設備,價格最多只有國外同類設備的五分之一。相關科研成果不久將轉化為産品,廣闊的前景勢必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能造福於民。

    創新,並不是高科技企業的“專利”,傳統製造業的創新也能夠激發企業發展的活力。在長三角地區,一些傳統的製造企業也通過調整市場結構和開發新産品,“危”中尋“機”,闖出了新天地。

    華裕集團是浙江慈溪市的一家小家電生産企業,産品的90%依靠出口銷售。金融危機爆發後,企業運行遭遇重大困難,去年底今年初出口下降了90%。華裕集團迅速調整了産品結構,投入1200萬元用於新産品研發,蒸汽挂燙機、微電腦光控飲水機、環保節能冷櫃等20多種新産品陸續投入市場。

    “這些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高附加值的産品,幫助我們迅速挽回了損失,今年下半年出口增速肯定在15%以上!”華裕集團副總經理黃照奇説,華裕挂燙機生産線半年內由2條增加至8條,但由於訂單大量增加,現在根本就交不出現貨了。

    創新,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聚焦先進重大裝備、新能源、民用航空製造業等九大領域,加快推進高技術産業化。在財政還比較困難的情況下,上海“切”出100億元建立了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重大項目專項資金,目前已初步確定了首批53個項目,政府投資達18.7億元。

    在11月3日舉行的2009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上汽集團新開發的6款為世博會服務的新能源汽車引人注目。

    節油20%的榮威750中混混合動力轎車明年將批量投放市場,節油50%的榮威550插電式強混轎車和上汽自主品牌純電動轎車將在2012年推向市場……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上海市有關部門已經投入3億多元用於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上汽集團對新能源汽車研發投入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新能源是未來經濟的增長點。只要我們抓住機遇,不斷創新,就能推動新能源汽車不斷向前發展。”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朱湘君説。

結構調整呼籲企業“集約化”用工
——透視珠三角新一輪“民工荒”

    新華社廣州11月9日電 春節前珠三角農民工“回鄉潮”帶來的就業難,似乎還未從記憶中褪去,今年下半年突如其來的“民工荒”又成為考驗珠三角的新難題。

    在東莞市中心的智通人才市場裏,剛從廣西老家返回的張衡站在招聘欄前尋找感興趣的應聘信息。幾個月前,東莞一家電器廠由於訂單減少把他辭退了。

    張衡沒有想到這次回來工作會這麼好找。“幾天前已經有一家電子廠雇我了,馬上就可以去上班。聽説原先廠子最近也開始招工人了,我想來這裡看看還有沒有更好的。”他告訴記者。

    在張衡“意想不到”工作好找的同時,東莞厚街一家港資電器公司也“意想不到”自己工廠會缺工1000人。“我們把薪水提高了,但就是招不到工人。現在缺最多的是包裝工等基礎工種,我甚至都去附近村子問有沒有家庭主婦可以過來幫忙,連工廠的保安也被安排臨時做包裝工。”公司一位經理無奈地對記者説。

    一邊是求職者持“技”不愁嫁,一邊是企業求“工”若渴。針對外界關注的珠三角新一輪“民工荒”問題,新華社經濟調研小分隊調查發現,伴隨著珠三角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一些深層次矛盾將導致民工短缺成為常態問題,必須理順産業和經濟結構的深層次問題,才能破解這一難題。

    “技工荒”“普工荒”並存加劇缺工潮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隨著經濟企穩回升,企業訂單增加,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企業進入訂單旺季,部分地區出現招工難的現象。珠三角許多地方政府和企業強調“普工荒”和“技工荒”都普遍同時存在。

    “今年的招工和往年不太一樣,淡季不淡,很大原因是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東莞智通人才公共關係部高級經理蔡曉梅告訴記者,從4月份開始,出現職位比勞動力多的狀況。這個市場10月可提供接近八萬個的崗位,超出去年同期20%,而前來求職者僅有六七萬人。

    佛山新明珠陶瓷集團是全國最大的專業生産陶瓷墻地磚及衛生潔具的現代化企業。進入生産旺季後,由於招工困難,公司不久前自己包車到湖南、四川等地,聯絡當地的勞動部門招工,當即把幾百名工人接到廠裏,並好吃好住給予優厚的待遇,可謂“千里招兵”。

    “現在企業訂單回來了,最大的問題是招不到熟練工人,缺工在20%左右。新招來的80後、90後工人總感覺對待工作不投入。” 在廣州增城柏迪製衣廠,總經理鐘啟雲告訴記者,工人是制約企業發展最大的問題。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沒有關閉生産線,只是減産讓工人輪休,不僅按期支付基本工資,還組織他們到周邊景點旅遊,目的只有一個——留住工人。

    記者了解到,以民營經濟為主的佛山,目前勞動力和職位是1:1.25。東莞市就業服務管理中心主任蕭欣欣介紹,今年第三季度東莞用工需求表現強勁,目前勞動力和崗位之間比例已經達到1:1.6。自5月以來,東莞勞動力市場求職人數比去年下降,儘管目前勞動力需求出現恢復性上升,但求職人數仍未回復到去年同期水平。

    蕭欣欣分析説,部分企業去年底因經營困難而減員,且又因今年第一季度經濟不景氣不敢貿然招人,錯過了第一季度的求職旺季;同時,出現季節性用工難。第三季度是外來普工求職的淡季,但卻是企業的生産旺季,以往每年這個時期都會出現用工緊張的情況。

    結構性供求矛盾引發招工難

    “有人説目前珠三角等地有‘民工荒’,這個説法有歧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工荒’。”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所長鄭梓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假如民工出現數量短缺,這是民工荒,但這不是事實。根據測算,一直到2020年,中國勞動力總量有所減少,但也不會低於8億人。”

    勞動力是充足的,但有技術的活,沒有人能幹;沒技術的活,沒人願意做。鄭教授把這種現象歸結為“技術荒”。在智通人才市場,蔡曉梅分析説,目前缺口是因為結構性供求矛盾引起的,主要表現在如求職者達不到用人單位崗位技術要求、用人單位提出的薪酬水平達不到求職者的期望水平等方面。

    鐘啟雲向記者表達了他的困惑。招來的工人大多是80後、90後,越來越不像過去那樣吃苦耐勞了。“如果把500人的工廠向城外遷移20公里,一個月後估計就只剩下100人了。”

    鄭梓楨解答了這個困惑。“需要注意的是,現在珠三角求職人群發生較大變化,就業地區環境、就業企業工作場所環境及周邊生活環境都是他們選擇考慮的條件。如果説第一代農民工背著蛇皮袋進城,第二代就拉著拖箱進城;第一代只完成空間的遷移和流動,第二、第三代就是有文化的一代,他們不僅僅滿足收入問題,更需要教育、文化、社會地位的全方位提高。相當一部分人不太願意從事流水線的普工工作,就業流動性加大。”他説。

    但也有人認為,出現求職缺口在於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信息不對稱,以及社會相關保障體系不完善,使很多農民工外出後,社會權益無法得到保障,阻礙了勞動力流動。

    隨著全國多個經濟熱點的崛起,珠三角“一枝獨秀”的局面正逐漸被打破。“如果是你,在家門口能賺到一千元,是否還願意來珠三角賺一千二?”有人這樣問記者。

    加快産業轉型升級 提升勞動者素質

    記者了解到,這次民工短缺,是在珠三角産業轉型以及經歷過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和以往有著本質區別。

    據了解,金融危機前,珠三角一些地方辦理農民工退保的比例高達50%以上,同時勞資雙方矛盾增多。有專家表示,這是危機前勞資之間的磨合,驗證著危機加快了珠三角産業轉型的步伐,依靠廉價勞動力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再適宜,勞動密集型企業可分的蛋糕越來越小,空間越來越狹窄。企業不得不提高工資及福利待遇,導致用人成本普遍提高,曾經的成本優勢正慢慢消失,這也迫使一些企業加快了産業升級步伐。

    目前,珠三角各地制定並實施城區産業“退二進三” “騰籠換鳥”相關政策,進行産業結構的轉移,也帶來勞動力結構的調整。廣東省社科院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説,結構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走,在轉型過程中,勞動力市場上出現了新一輪的民工知識、技能上的結構性矛盾亟待解決。她建議相關的職業培訓、中等教育要研究趨勢,結合社會實際配套培養人才。

    “以前中國的企業用工是‘粗放式’,有人説企業都被寵壞了。” 鄭梓楨表示,經過金融危機後,企業將切實認識到,如果不創新、不改善産品質量、不提高勞動效率、不提高産品附加值,就會面臨淘汰的命運,這其中要對勞動力實行“集約化”管理,以人為本,切實提升企業對勞動力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鄭梓楨還建議,在城鄉之間、戶籍人口之間、外來農民工和當地人之間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外來工和本地居民平等地享有包括公共醫療衛生、公共文化、公共交通、公共教育、生活保障、醫療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等八項公共基本服務。(記者:王敏、韓潔、車曉蕙、黃玫、郭鑫)

新能源産業:金融危機中的經濟增長亮點

    新華社南京11月9日電(記者劉敏、顧燁、陳剛、姚玉潔)全球化石能源日漸短缺和應對氣候變暖任務加重,凸顯了開發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性。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面對新一輪的國際競爭,新能源更是被賦予了搶佔未來戰略制高點的重任。

    在一攬子計劃實施一週年之際,新華社記者在長三角地區調研時發現,與傳統行業相比,新能源産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並不明顯,一些企業還在通過科技研發為將來發展“苦練內功”,行業前景依然樂觀。

    遇寒卻不冷:金融危機中的一股暖流

    在江蘇吉鑫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車間的一角,5米高的機床正在給一件輪轂打孔,四濺的水花和高速旋轉的操作頭上演著一支生産變奏曲。每天,多臺數噸重的風機零部件在這裡“脫胎換骨”。

    這家重點從事風力發電機關鍵零部件鑄造、加工和研發的企業是我國兆瓦級風電零部件的主要生産基地,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60%。

    金融危機的爆發並沒給這家企業帶來多大影響,企業一直是滿負荷運轉。公司副總經理席慶彬説:“雖然産量增速並不低,但仍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

    他表示,由於全球原材料價格下降,金融危機反而帶來了更多利潤。預計今年産量可達到13萬噸,銷售至少16億元,同比增長均超過25%。

    類似吉鑫這樣的新能源企業在江蘇省江陰市有百十家。該市新能源行業協會秘書長李進儀對記者表示,即便是在金融危機中,新能源産業銷售規模和利稅貢獻每年仍保持翻一番的增長。

    “一攬子計劃的出臺帶動國家和民間投資大幅增加,原本出口導向型的經營模式有所轉變,現在是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一起開拓。”他説。

    而在上海,新能源産業同樣是“遇寒卻不冷”。剛剛結束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上汽集團為明年世博會推出的6款新能源車備受關注。這些包括混合動力及純電動在內的汽車節油率都在20%以上。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朱湘君説:“儘管目前新能源汽車在所有産品中所佔比重並不大,但卻是新的增長點,將來市場空間將會很大。”

    按照上海市推進新能源高新技術産業化的行動方案,未來3年將先行聚焦新能源汽車、核電、風電、太陽能等高新技術産業化發展。到2012年,該市新能源産業重點領域目標總産值為1100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産值的比重從目前的不足1%提高到3%。

    立足科技進步:增強競爭意識

    記者在調研中感受到,一些新能源企業雖然沒有直面金融危機的衝擊,但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卻逐步增強,依託科技進步謀求長遠發展正在悄然進行。

    位於江蘇省江陰市的遠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兆瓦級風力發電設備研發和製造的高科技公司。這個只有“兩歲”的年輕團隊在業內競爭的“法寶”便是技術研發。

    公司監控室的屏幕上,風機的運行數據從福建、甘肅、海南等地的風場傳輸到這裡。從這一個個跳動的數字可以看到,風機平均利用率基本在99%左右。

    “對於成長型研發企業來説,金融危機的影響微乎其微。現代競爭比的不是規模,企業的立身之本是研發。”總經理助理鞠春臨説。

    2008年4月,遠景完全自主設計並申請到核心專利的1.5兆瓦風輪機成功下線;與此同時,公司在丹麥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創新研發中心。

    而我國光伏産業領軍企業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則利用“冥王星技術”突破性地將光伏電池的電力輸出量提高約12%,使得單晶光伏電池和多晶光伏電池的轉換效率分別達到19%和17%。

    對於新能源産業的積極動向,李進儀有自己的看法:“新能源作為新興産業,有必要從起步開始樹立整個行業的高質、先進發展理念。這對調整國民經濟結構、帶動産業轉型升級具有前瞻性意義。”

    在新能源核心産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一些上下游行業也同時得以受益,金屬材料、機械鍛造、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等等涵蓋其中。新能源産業鏈和産業集群在一些地方正逐步形成和完善。

    以上海市為例,年中成立的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産業基地將以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和高性能純電動汽車為主攻方向,配套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今後3年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突破。

    根據《江蘇省新能源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到2011年,江蘇省將扶持形成一批在全國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新能源産業聚集區,並建設30個新能源領域的國家級和省級科技創新平臺。

    道路不平坦:大發展尚需政策合力

    新能源將是下一輪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國的廣泛共識。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大國和能源消耗大國來説,發展新能源還關係到尋求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等諸多問題。

    為促進新能源産業的發展,我國政府近幾年來連續出臺了一系列針對企業和行業的優惠和鼓勵措施。從可再生能源法到“太陽能屋頂計劃”再到全國多個試點城市推廣清潔能源汽車,一個個舉措凸顯出政府發展新能源的決心。

    在多管齊下的政策和措施推動之下,我國新能源産業呈現快速成長勢頭。以風電為例,我國風電裝機容量近三年年均增長率達到70%以上。截至2008年,總裝機容量1217萬千瓦。

    與此同時,太陽能光伏電池産業發展也頗為迅猛。截至2008年底,太陽能光伏電池年産量已高達200萬千瓦,佔全球市場的30%以上。

    但是也有專家提醒,目前新能源從技術發展程度和市場開發力度來説還不能過早樂觀。市場需求尚未充分啟動,核心技術缺失以及個別行業和産業鏈中出現的盲目競爭、重復建設等問題依然存在。

    就在一個多月前,國務院轉發了十部門《關於抑制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産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多晶硅和風電設備與其他若干傳統行業被列入其中。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些新能源行業出現的投資一哄而上和重復建設現象值得警惕。但是新能源與傳統行業不同,政府主要應加強引導和調控,促進産業結構調整,以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他同時強調:“目前的‘過剩’主要為結構性過剩,是産業鏈的個別環節出了問題,並不代表整個新能源産業都存在過剩。因為就目前而言,市場開發仍非常有限,發展新能源還有很大潛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2008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構成中,煤炭依然佔據69%的比重,風電、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所佔份額不足2%。

    李俊峰説:“新能源肩負新經濟增長點的使命,也是未來的希望,但不是今天的支柱;要把新能源産業真正打造出來,整個社會任重而道遠。”

互補與共生——長三角區域協調合作發展探訪記

    新華社南京11月9日電(記者 常志鵬、姚玉潔、陳剛、何宗渝)借用上海港便捷的交通,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準備建設一個汽車及零配件的交易中心,為長三角甚至全國的汽車整車和零配件産業建立一個交易平臺。

    這是新華社經濟調研小分隊記者近日在上海市調研時,發現的一個利用長三角區域協作優勢、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項目。在長三角,像這樣靠區域協作、資源共享實現新發展的例子俯拾皆是。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經濟潛質最好的經濟區之一,也是區域合作起步最早、領域最多、發展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

    區域經濟學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曾剛説,上世紀90年代前期,由於當時上海技術優勢比較明顯,上海與江蘇、浙江兩省的經濟合作主要是縱向生産分工,江蘇、浙江兩省主要為上海大工業進行配套生産,或接受上海企業的委託生産。

    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在貿易、汽車工業、電子工業、服裝等領域,江蘇、浙江兩省與上海市之間的相互投資不斷增加。江浙滬三地的經濟合作呈現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化選擇為標準、以生産要素流動為主軸的特點。

    曾剛表示,近幾年長三角地區間互利合作、聯合公關、産業升級的競合態勢更加顯著。

    目前,長三角已經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絡、産業趨同的資源配置結構。從製造業內部結構看,蘇浙滬佔全國同行業工業産值比重較大的十幾個工業部門中,幾乎一半行業在三地都佔有很大比重,且是當地的優勢産業。電子信息産業、化工業、裝備製造業、紡織業等多個行業,也已成為長三角地區有明顯區域集群特色的産業。

    而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長三角在實施産業升級、搶佔新能源産業發展等先機方面,這一市兩省已不謀而合,並著手實施。

    在上海,聚焦核電、風電、新能源汽車和太陽能産業等發展重點,推動新能源産業成為支撐上海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江蘇,南京江寧技術開發區的中電光伏(南京)有限公司生産的光伏電池及無錫尚德生産的綠色能源都已成為新的增長點;在浙江的發展規劃中,早在幾年前就把新能源當成了新的增長點……

    在上海,有關部門已經把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定位為未來産業發展的方向;在江蘇和浙江兩省,得到了幾乎同樣的答案。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在長三角區域,一批內部優勢互補的産業集群已經基本形成。

    江蘇鹽城市設有大豐紡織業生産基地,但其總部、研發中心和國內外貿易業務卻設在上海。上海的上汽集團除了與南汽合併後設有江蘇儀徵生産基地外,在江蘇江寧經濟開發區還有桑塔納3000的生産線;在浙江有萬向集團等著名企業為上汽配套零部件;整車車體的汽車板也大多來自區域內寶鋼等大鋼鐵企業。

    在抵禦國際金融危機中,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分工互補的機制不斷完善,步伐加快,前景令人期待。目前,長三角的區域經濟抗風險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在前不久召開的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上,已明確提出長三角未來將在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的構想。一旦長三角之間的高速公路、鐵路、港口等進一步得以規劃對接和有效利用,長三角的先進的産業集群,必將在國際國內市場上呈現出更為明顯的放大效應。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資源型城市應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産業轉型
· 浙江省政府出臺政策措施推進蠶桑産業轉型升級
· 汪洋深圳調研:完善國際營商環境促産業轉型升級
· 兩岸專家“會診”:加快産業轉型升級 開拓新市場
· 山西省長:堅定不移推進煤炭冶金産業轉型發展
· 2009年我國將通過自主創新推動輕工産業轉型升級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