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袁純清:打造西部大開發戰略高地 建設美好關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18日   來源:人民日報

    前不久,國務院批准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標誌著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天水經濟區,躍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增長的關鍵時期和西部大開發10週年之際出臺這一規劃,體現了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堅強決心,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陜甘兩省人民的深切關懷和巨大支持。《規劃》的實施,對發揮經濟區優勢,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打造西部大開發戰略高地,進而實現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的戰略構想,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10年西部大開發 陜西躍上新起點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落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舉措。

    10年來,陜西以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為切入點,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産業,著力改善民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人均生産總值翻兩番,達到18246元;財政收入10年增長10倍,實現由百億向千億的跨越。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9萬多億元,年均增長24.7%;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00公里,鐵路營運里程達到3750公里,水利、通信、電力、市政公用設施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開工或建成。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省累計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32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由退耕前的24%提高到37.3%,陜北大地基色由黃變綠,生態惡化、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得到根本性改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裝備製造、高新技術、能源化工、旅遊、果業、畜牧業等優勢特色産業增勢強勁,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經濟帶成為全國重要的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産業基地,陜北正在向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邁進,陜南正在形成中藥、旅遊、水電等多業並舉的綠色産業發展格局。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從10年前的4654元、1456元提高到12858元、3136元。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近80%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完成了公司制改造,投資、財稅、金融和行政審批等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1.2萬多家,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由31%提高到45.6%;累計批准外商投資項目4962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89.6億美元,經濟外向度明顯提高。實踐證明,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10年開發開放,10年艱苦奮鬥,陜西躍上了一個新的發展起點。

    當前,西部大開發正在由“打基礎”轉入“求突破”的新階段。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進一步做大優勢特色産業、增強內生動力,以重點地區的率先發展提升西部地區的整體實力,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隨著東部地區勞動力、土地等生産要素成本的提高,西部地區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的優勢愈發凸顯。國家啟動實施《規劃》,並賦予其承接東中部地區産業轉移、為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探索新路徑、打造西部開發開放戰略高地、加快培育新的增長極等重任,標誌著該地區的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成為擔負特殊功能的又一重點發展區域和板塊。

    關中—天水經濟區作為我國西部大開發的3個重點區域之一,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優勢。特別是關中,其特點更為明顯。一是歷史文化的厚重性。這裡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先後有13個王朝在西安建都,3萬多處文物景點遍及全區,堪稱我國的“人文歷史博物館”。二是科技教育的領先性。關中擁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個國家和省級重點科研院所、100多萬科技人才,有西安高新區、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等4個國家級開發區和一批産業基地、大學科技園區,科教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三是産業構成的高端性。關中的産業涵蓋了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諸多領域,特別是聚集了全國近30%的航空工業研發生産能力,是我國的航天動力之鄉。四是所處地域的戰略性。關中地處祖國腹地,又是歐亞大陸橋中國段的中心,鐵路、公路、航線和通訊、油氣等各種管線密集交匯,千里秦嶺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自古以來就是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樞紐。這些情況充分説明,關中—天水經濟區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擔負起在西部地區率先發展的歷史重任。

    繪就發展新藍圖 迎來跨越新機遇

    《規劃》的獲批,為加快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打造西部經濟新的增長極提供了持久的動力支持和難得的發展機遇。

    確立了經濟區全新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規劃》將經濟區明確定位為“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全國先進製造業重要基地、全國現代農業高技術産業基地、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這“一高地四基地”的定位,體現了國家對經濟區高起點謀劃、高水平打造的戰略思路。《規劃》提出,到2020年經濟區經濟總量佔西北地區的比重超過1/3,人均生産總值翻兩番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的跨越,使經濟區成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實現經濟繁榮、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會和諧。這些定位和目標是國家首次明確的,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經過努力是能夠達到也是必須達到的,完全符合經濟區的現實需要和發展趨勢。

    提出了空間佈局、重點産業和重大項目一體化推進的新舉措。《規劃》根據經濟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科學確定功能分區,優化人口分佈、生産力佈局、産業佈局和城鎮佈局,提出了構築“一核、一軸、三輻射”的空間發展戰略。特別是《規劃》還明確提出發揮西安、咸陽兩市的産業和區位優勢,著力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為陜西推進西(安)鹹(陽)一體化提供了國家層面上的支持。《規劃》對航空航天、裝備製造、資源加工、文化、旅遊等産業發展以及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提出了明確思路,同時規劃了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把發展目標落實到具體的産業、項目和投資上。

    賦予了經濟區改革創新的先行先試權。《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加快産學研一體化,統籌軍民科技互動發展,支持西安進行統籌科技資源示範改革。同時,《規劃》先後7次提出“探索”一詞,專章強調構建創新型區域,實際上就是賦予了我們改革創新的先行先試權,將陜西列入了國家重點領域改革試點範圍,承擔起全國統籌科技資源改革“試驗田”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營造敢闖敢試、鼓勵創新的良好環境,努力在推動區域創新和統籌科技資源改革上取得明顯突破。

    強化了改革開放的制度保障。《規劃》要求經濟區進一步完善有利於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體制機制,提出在做強國有企業、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強要素市場建設以及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要深化改革,努力把經濟區打造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先行區。在政策措施方面,《規劃》提出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並在財稅、金融、投資、土地、環保、統籌城鄉6個方面提出了具有很強針對性和指導性的政策。貫徹落實《規劃》要求,將為經濟區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攜手建設大關中 譜寫發展新篇章

    藍圖已經繪就,關鍵在於落實。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搶抓機遇、銳意進取,力爭把關中建成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的戰略高地。

    以工業化、城鎮化為先導,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建設現代關中。一是重點發展航空航天、裝備製造、資源加工等産業集群,建設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二是以西安都市圈為龍頭,加速推進西(安)鹹(陽)一體化,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帶動關中城鎮群快速崛起。三是大力發展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相結合的綜合交通網絡,構建以西安為中心、覆蓋全區的通江達海大通道。四是深入實施民生八大工程,縮小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差別,實現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位居西部各省市區前列的目標。

    以國家級産業園區為載體,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建設科技關中。加快西安高新區創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步伐,充分發揮楊淩示範區在現代農業領域的引領作用,形成一批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促進産學研結合和科技成果轉化,把關中建成全國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探索新路徑。

    以豐厚的歷史文化為依託,運用市場化理念和項目化手段開發文化資源,建設人文關中。大力彰顯以周秦漢唐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底蘊,構建文化、旅遊、會展等一體化産業鏈,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精品力作,充分發揮展現與弘揚華夏文明基地的作用。

    以一山(秦嶺)一水(渭河)為重點,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建設生態關中。繼續加強秦嶺生態屏障建設,加快推進渭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依託交通幹線、河流和城鎮建設綠色長廊和綠色板塊,搞好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使關中成為國內人居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加快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建設開放關中。狠抓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提升國際化程度和對外開放水平,積極承接東中部地區産業轉移,使關中成為海內外投資興業的熱土和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的戰略高地。  (作者 陜西省省長 袁純清) 

 
 
 相關鏈結
· 陜西省省長袁純清實地檢查防雪災防凍害應急工作
· 袁純清調研強調:加快建立健全農村商貿流通體系
· 袁純清強調示範區要為陜西現代農業發展作貢獻
· 袁純清調研時強調:抓好市場營銷 確保農民增收
· 陜西省長袁純清在鹵陽湖現代産業綜合開發區調研
· 袁純清慰問陜西全國勞模和"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