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水變清 農增富:我國退耕還林進入鞏固推進新階段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22日   來源:人民日報

    作為我國涉及面最廣、群眾參與程度最高的一項重大生態工程,退耕還林迎來了第十個年頭,記者近日走進河南、河北、湖北、重慶四省市工程區,近距離體察退耕還林的點點滴滴。

    糧下川,林上山,農增富

    初冬時節,河南新安縣城鄉大地還綠意盎然。北治鎮農民崔佔營今年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退耕還林後,我家的坡耕地全部改種金銀花,再加上我這養的幾十頭豬,今年凈收入能有好幾萬。”

    老崔家的4畝多地基本都是坡耕地,以前種小麥畝産也就400多斤,“種了一坡,收了一車,光顧著嘴了”,一年忙到頭,沒什麼余錢。

    新安縣位於黃河小浪底庫區南岸,山多地少,拓荒種糧對於農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然而,由於缺少林木護山,坡耕地土壤流失、糧食減産成為家常便飯。

    2000年,新安縣被列入國家首批退耕還林試點示範縣。如今,薄皮核桃、櫻桃、金銀花、側柏等一系列高效經濟生態林種滿了山坡頭。縣委書記王敬林介紹説,為解決退耕還林給農民增收帶來的壓力,縣裏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産業結構,發展養殖、蔬菜種植業、勞務輸出……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2000元攀升至2008年的4000多元,新安縣一舉從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躋身該省經濟十強縣市。

    糧下川,林上山,農增富,老崔家和新安縣退耕還林10年間的變化,是退耕還林給工程區帶來巨大變化的一個真實寫照。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育材介紹説,自1999年我國啟動退耕還林工程10年來,我國新增加4.03億畝林地面積,農民新增收入近10%,退耕還林雖然減少了糧食播種面積,但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糧食生産反而實現了穩産和高産,25個退耕還林省區糧食産量增加了57.7億公斤。

    風沙變小,水變清,生態改善

    “過去一颳風,黃土望不到邊,嘴裏、耳朵裏全是沙子。現在乾淨多了!”説起退耕還林前後的變化,河北省臨城縣村民王振江感慨道。

    根據最新監測結果,河北省荒漠化土地面積與退耕還林實施前的1999年相比減少604萬多畝,沙化土地減少143萬多畝,全省森林覆蓋率平均增加9.14%。

    河北省林業局副局長白順江介紹説,河北現在是京津地區最主要的水源地,河北的生態建設擔負著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維護生態安全的重任。退耕還林近10年來,河北省共完成造林任務2600多萬畝,為京津地區建立起了一道密實的生態屏障,同時也為山區農民開拓了一條綠色的致富路。10年來,河北省共發展幹鮮果品基地、林板(紙)原料林基地各500多萬畝,飼料林420萬畝,林草間作面積210萬畝,年收益86億元,昔日貧瘠的退耕地現已成為農民致富的“綠色銀行”。

    在湖北省丹江口庫區和重慶三峽庫區採訪,記者感受到了退耕還林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的巨大改善,船行江中,水清岸綠,抬眼所及,群山含翠。

    數據也有力地支持了記者的直觀感受:以重慶為例,10年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700多萬畝,退耕還林工程區水土流失程度由重度、中度降為輕度或無明顯侵蝕,“十五”期間,三峽庫區水土流失減少了23.9%,長江輸沙量從1999年的4億多噸減少到2004年的1.29億噸。

    “以前一下雨,山上的土就往下衝到丹江,雨大時把種的紅薯都衝了出來。現在,你看水庫的水別提有多清了!”丹江口市涼水河鎮八里寨村村民艾光照説。

    “我們一直將退耕還林、生態建設作為立市之本,保證一庫清水向北流”, 丹江口市市委書記郭新明介紹説,從2001年起,丹江口市對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實施退耕還林。如今,一道道環繞丹江口水庫的防護林緊緊護衛著南水北調的水源地,兩條柑橘林構成的綠色玉帶環繞在庫區兩岸。“退耕還林近10年來,丹江口水庫水質一直保持在國家Ⅱ類水標準,直接喝都沒問題。”郭新明驕傲地説。

    退耕還林還未畫句號

    為了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過程中,丹江口力推適生優勢經濟林——柑橘,目前,柑橘已成為丹江口庫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15萬橘農人均柑橘收入達到1500元以上。

    樹種上了,庫區變綠了,果實金燦燦的,但銷售難也跟著來了。“丹江口年産6億斤柑橘,每年的銷售都成問題。”丹江口市副市長周德隨説,丹江口的柑橘主要是寬皮蜜橘,在鮮果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但在深加工拓展銷售方面,丹江口市卻舉步維艱。由於含糖量達不到釀製果汁的標準,寬皮蜜橘只能做果汁的填充料。再加上種植結構過於單一,丹江口的柑橘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十分脆弱。“柑橘價格每年波動都比較大,調整産業結構是當務之急。”周德隨坦言。

    丹江口的煩惱在不少退耕還林工程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何提高退耕還林後續林特産業的抗風險能力,讓退耕農民持續增收是擺在工程區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一位“老林業”説,一些地方在實施退耕還林時,為了完成指標,做的是低水平、廣覆蓋、量先行的“速成章”,“現在回頭來看,當初要是不一哄而上,慢慢規劃,在樹種等選擇上就會更加成熟,工作就能做得更漂亮。”他的這番話也是對“後來地區”的一個提醒。

    需要完善的地方還有不少,要實現退耕還林工程“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的目標,任重而道遠。令人欣慰的是,2007年8月,國務院下發《關於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通知》後,我國的退耕還林進入鞏固成果、穩步推進的新階段,很多地方已經積極行動起來,採取了一系列完善、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的針對性措施,各地對退耕還林後續産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視和投入力度也與日俱增。

    面積

    據統計,1999—2008年,全國累計實施退耕還林4.03億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39億畝,荒山荒地造林2.37億畝,封山育林0.27億畝。

    投入

    根據現有退耕還林政策標準和已完成任務測算,退耕還林中央總投入將達4337億元,其中到去年底中央已投入1918億元,總投入相當於13條青藏鐵路的投資,是我國投資最大、政策性最強、涉及面最廣的一項重大生態工程。 

 
 
 相關鏈結
· 河南省已完成國家退耕還林計劃任務1466.7萬畝
· 燕趙大地上譜寫綠色華章——退耕還林10週年巡禮
· 我國退耕還林10年超4億畝 1.24億農民從中受益
· 退耕還林工程開展十年帶來山西省山變綠 民增收
· 賈治邦參觀退耕還林十年成就展並提出四點要求
· 林業局在吳起縣召開退耕還林工程10週年總結大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