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走進內蒙古:多項世界第一彰顯經濟發展科技含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2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3日電(記者 張雲龍)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委員會了解到,目前,內蒙古擁有世界第一和國內領先的技術、工藝和裝備多達37項,覆蓋能源、農畜産品、化工、冶金、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六大優勢特色産業,彰顯了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

    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內蒙古擔負著國家能源替代的前沿研究和實驗任務。今年初,投資120多億元、年産108萬噸的神華集團煤直接液化技術裝置産出合格的成品油,創造了諸多世界之最和同行業之最。3月底,內蒙古伊泰煤間接液化裝置成功試車,後實現穩定生産,預計一期工程年産16萬噸成品油。“煤制油”實現産業化,成為我國能源戰略中的重要“王牌”。

    依託豐富資源但不依賴資源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近年來,內蒙古加快實施資源轉換戰略,不斷延長産業鏈,提高産品附加值,引進了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煤化工項目。通遼金煤化工年産20萬噸乙二醇項目,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世界第一套煤制乙二醇工業示範裝置;位於包頭市的神華煤制烯烴項目,是世界首套、全球最大的以煤為原料生産烯烴的煤化工項目,明年投産後採用擁有國內自主知識産權的甲醇制烯烴技術,年産甲醇180萬噸、烯烴60萬噸、聚乙烯30萬噸、聚丙烯30萬噸。此外,大唐國際多倫年産40萬噸煤制烯烴項目等都是國內最大規模的項目。

    在節能環保方面,內蒙古擁有的新技術也令人刮目相看。內蒙古在國內外首次建成具有較大規模的褐煤固體熱載體法快速熱解新技術産業化示範工程;建成國內首條利用生物質資源生産生物柴油的生産線;年産700萬隻鎳氫動力電池自動生産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粉煤灰綜合利用生産氧化鋁方面,創新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吸收式熱泵的熱電聯産集中供熱新技術、超純煤及超純油水煤漿項目、煤制富勒烯工藝也都屬於國際領先水平和國內首創。

    裝備製造業是內蒙古近年來發展的新亮點。風力發電是我國新能源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蒙古不僅以超過3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穩居全國第一,而且成為這一技術的示範者。2008年,在包頭成功下線的國際首創兆瓦級雙電樞混合勵磁風力發電機,使我國第一次擁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國産化達100%的大型風力發電機組,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有效地降低了我國風機造價和風力發電機場建設投資。

    就在幾天前,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的合作成果——世界首臺3.6萬噸垂直擠壓機生産線實現批量生産。這一項目不僅能為我國的電力、石油、航天航空、船舶工業等領域提供急需的高強度、大口徑、厚壁的無縫鋼管,而且一舉打破了美國、德國和日本在這一領域的壟斷。

    此外,內蒙古北方重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唯一能系統配套生産重型礦用車的企業,礦用車的技術水平一直保持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地位,國內市場佔有率在75%以上。該公司研製生産的360噸礦用自卸汽車,填補了國內這一噸位礦用車的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華泰集團研製出國産第一款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端自動變速器和第一款達到歐IV排放標準並隨時可提升至歐V標準的乘用車柴油發動機,是目前國際最先進的清潔型柴油發動機,填補了國內清潔發動機的空白。

    農畜産品加工是內蒙古多年來保持優勢的産業。伊利、蒙牛集團的規模、工藝、設備都穩居全國領先地位,鄂爾多斯集團、鹿王集團已成為羊絨加工行業中世界生産規模最大、技術裝備最先進的領軍企業。

    高新技術産業穩步發展。目前,內蒙古已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稀土原材料生産基地和供應基地,形成從選冶、分離、深加工、新材料到應用産品的較為完整的稀土工業體系,稀土化合物産量居全國第一位,稀土深加工産品比重上升到43%。內蒙古還有全球最大的青黴素生産線和國內最大的6—氨基青黴烷酸生産企業和合成麻黃素生産企業。

風正一帆順——聚焦內蒙古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3日電(記者 吳國清、劉軍)被譽為“模範自治區”的內蒙古自治區,近年來抓住機遇,發揮優勢,改革創新,科學發展,駛入了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成為國家實施東中西部共同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效的範例,為我國西部地區樹立了一個快速、科學、和諧發展的榜樣。

    “走進前列”的預言正在實現

    進入新世紀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帶領各族人民發憤圖強,全區經濟社會呈現出“快、大、長、好、和”的喜人景象,標誌著小平同志的預言正在變為現實。

    快——經濟快速發展。統計數據表明,2002年到2008年,全區經濟增長2.66倍,年均增幅達17.6%,快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7.4個百分點。尤其是在短短的幾年內,全區工業比重提升了十幾個百分點,實現了西方國家用了上百年才達到的工業化水平。內蒙古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我國邊疆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奇跡。

    大——經濟總量不斷增大。到2008年,全區國內生産總值達到7761.8億元,由2002年全國第二十四位移至第十六位,西部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4638美元,居全國第八位,連續6年保持西部第一位。預計明年,內蒙古國內生産總值將超過萬億元。

    長——保持了經濟增長的較長週期。創造了增速連續7年全國第一的奇跡。今年前三季度,內蒙古完成國內生産總值5900多億元,同比增長16.9%左右,仍居全國第一。尤其是近幾年,全區固定資産累計投入超過2萬億元,不僅改善了基礎設施,還建起了一批支柱産業,帶來了強大的發展活力和後勁。

    好——經濟運行效益好。去年全區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居全國第八位,今年1月-10月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60.5億元,超過上年全年的總額;全區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農牧民人均收入分別由前些年的全國第二十九位、二十二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九位、十四位;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比2000年增長37.2倍,年均增長57.7%,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和——社會和諧穩定。長期以來,內蒙古一直把促進民族團結擺在突出位置,認真貫徹執行民族宗教政策,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積極推動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努力建設和諧社會,使內蒙古成為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邊疆安寧的模範自治區。

    科學發展正逢其時

    內蒙古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橫跨東北、華北、西北,與8個省區交接,土地遼闊,資源豐富,區位重要。由於歷史的原因,機遇曾一次次與內蒙古失之交臂。而今天,記者在內蒙古各地採訪時感受到,這裡到處在解放思想、發揮優勢、科學發展,呈現出一派千帆競發、蓬勃發展的喜人景象。

    在經濟總量超過全區50%的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市“金三角”地區,今年1月-9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區的54.4%,增長16.8%;固定資産投資達3096.75億元,佔全區的51.78%;1月-10月地方財政收入達655億元,佔全區的56.5%,領跑內蒙古各地。

    過去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呼倫貝爾、興安、通遼、赤峰、錫林郭勒等東部盟市,今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增長20.6%,增幅高於全區1.2個百分點,發展速度明顯加快。隨著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東部盟市掀起了新一輪發展熱潮。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自治區“資源轉換戰略”也進入深層次實施。以資源換投資,以資源開發帶動産業延伸、産業多元、産業升級,推動全區新型工業化和循環經濟發展,壯大了優勢特色産業。目前,全區煤炭深加工轉化率達50%以上,糧食深加工轉化率為60%,肉類深加工轉化率達90%。內蒙古已初步形成能源、化工、冶金、農畜産品加工、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六大優勢特色産業,一些主要工業品産量躍居全國前列。

    新型能源基地建設方興未艾。內蒙古建成了世界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煤制油直接液化生産線、國內第一條18萬噸煤間接液化生産線,正在建設國內第一套煤制烯烴裝置、世界最大的煤制乙二醇裝置、國內最大的煤制天然氣裝置,加快煤炭資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同時,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得到開發利用,各個草原上遍佈“大風車”,全區並網風電裝機容量已達300萬千瓦,居全國首位,預計今年底將超過500萬千瓦。

    內蒙古近年來實施的工業重點項目中,百億元以上的大項目達幾十項。今年,全區對20個重大項目進行集中調度、目標責任管理,確保了續建項目不停工、竣工項目不延期、新建項目早開工。其中,包鋼稀土高性能磁性材料、大唐克什克騰旗40億立方米合成天然氣、中石油呼和浩特500萬噸煉油擴建等12個項目開工。全區今年確定的75個新開工工業重點項目中,1月-9月已開工61個。

    各地還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積極調整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産業佈局,促進産業集中和要素集聚,提高優勢特色産業集約化發展水平,非資源型産業增長速度加快。據統計,今年1月-9月,全區能源、冶金、化工、裝備製造、農畜産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等六大優勢特色産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864.4億元,同比增長19.5%,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的93%,拉動工業增長17個百分點。在優勢特色産業穩定增長的同時,落後産能淘汰步伐加快。

    在冰天雪地中,內蒙古各地深化改革、科學發展的熱潮陣陣撲面:吸引中國國電集團重組陷入困境的內蒙古能源公司,成立內蒙古國電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整合重組東部盟市電網,成立內蒙古東部電力公司,吸引國家電網投入資金百億元,有力地推動了內蒙古能源基地建設;開徵煤炭價格調節基金,解決因開發帶來的環境、生態、民生等問題,促進自治區煤炭業可持續發展;完善煤炭資源配置政策,進一步提高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與鐵道部合作建設內蒙古東西兩條高速鐵路……

    風正一帆順

    總結內蒙古的發展經驗,最值得稱道的是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多年來一直把中央科學發展的各項精神與自治區的實際相結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調動各族幹部群眾的發展積極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形成了科學發展的新機制,開創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

    進入新世紀以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把內蒙古的發展置於全國發展的大局之中,重新認識、定位與利用好自身優勢。在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中,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提出了轉變生産方式和發展方式的“八個轉變”,探索符合內蒙古實際的科學發展路子。

    在落實過程中,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帶領全區各族幹部群眾,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加快發展,被譽為“金三角”的鄂爾多斯、包頭和呼和浩特迅速崛起,帶動全區經濟開創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抓住國家實施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機遇,及時出臺振興東部盟市經濟的決策,支持呼倫貝爾、興安、通遼、赤峰、錫林郭勒等盟市積極與東北三省在産業、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對接,主動融入東北經濟圈,借勢發展,打造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極。

    像這樣的機遇,自治區還抓住了不少:利用國家扶持老少邊窮地區脫貧致富的政策,對19個邊境地區貧困旗縣進行扶貧開發;利用國家重視生態建設的各項政策,大力開展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使內蒙古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各項生態建設項目全覆蓋的省區;利用黨和國家賦予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利,出臺多項促進經濟社會進步的政策,主動謀求發展……

    同時,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在全區多次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引導各族幹部群眾轉變觀念,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爭相作為,把熱愛內蒙古的感情轉化為建設內蒙古的激情,極大地調動了各級幹部群眾的發展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各級幹部群眾強區富民的創造性和自信心,全區上下集中精力謀發展,一心一意搞建設,保持了昂揚向上、敢為人先的良好精神狀態,構建起內蒙古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自身動力”。

    自治區還注重把實施經濟政策與實施社會政策相結合,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保民生與形成民生保障工程長效機制相結合,保穩定與尋求長治久安之策相結合,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自治區一再強調,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高度關注和改善民生。為此,自治區出臺了《關於促進城鄉居民增收的意見》,連續多年推進各項民生工程建設,今年辦了“十件實事”、實施了“十項民生工程”。

    內蒙古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前不久,自治區黨委又提出,要“在更大範圍、更高平臺上與更強的對手競爭”,要“跳出西部,瞄住東部沿海地區謀發展”,一個更高的標尺豎立在內蒙古幹部群眾的面前……

 
 
 相關鏈結
· 內蒙古3800多萬千瓦火電機組全部安裝脫硫設施
· 內蒙古:截至2008年森林面積3.55億畝居全國首位
· 內蒙古號召各族群眾向蒙古族革命烈士邰忠利學習
· 凝聚草原振興的力量—內蒙古各民族團結發展紀實
· 受冷空氣持續影響黃河內蒙古河段封凍超過百公里
·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將建成全國最大的肉羊生産基地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