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18日電(記者陸文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與浙江省海寧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海寧經濟開發區日前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共同出資1億元組建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此類合作將實現兩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又打通了一條新路。
漕河涇國家級開發區開建海寧分區
距離上海僅一小時車程的海寧,對上海來説,將不再僅僅是個“皮革城”,還將成為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跨省設立的一個分區。
據介紹,海寧分區設在海寧經濟開發區東區的北區塊,總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近期先開發5平方公里,啟動區域為1.75平方公里。
目前,上海漕河涇開發區總公司和海寧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合資成立“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園區的開發、建設、經營和管理。漕河涇開發區海寧分區將致力於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裝備機械等五大産業。
17日,伴隨簽約儀式的舉行,首批項目落戶海寧。法國博旭瓦公司、建中醫療、台灣兆陽科技、仲量聯行等四家企業與海寧分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項目投資及戰略合作協議。
其中,法國博旭瓦公司擬投資2000萬美元在海寧分區建造錠子和轉子馬達衝片生産基地,台灣兆陽科技有限公司投資2980萬美元發展LED燈項目,建中安帕克投資7000萬元人民幣醫療包裝用品生産基地。
而且,不少高科技企業已計劃將總部、研發中心設立於上海漕河涇開發區,將需要繼續拓展的高科技製造基地落戶海寧。
滬浙開發區首度合作起點高
上海國家級開發區全面輸出優質品牌、管理、産業資源,滬浙跨區域合作,共同管理和運營科技園區,尚屬首次。
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副總經理、海寧分區董事長陳青洲指出,國務院下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積極探索互利共贏的財政政策,有序推動異地聯合興辦開發區”,為漕河涇開發區走出上海、融入長三角提供了機遇。
漕河涇開發區是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産業主要集中在信息(微電子、光電子、計算機軟硬體及通信)、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領域,2009年銷售額預計超過1800億元,出口110億美元。
根據商務部關於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環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排名,漕河涇開發區總指數連續數年位居全國十強。
中共嘉興市委常委、海寧市委書記俞志宏説,發展中的海寧經濟開發區,位於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內,擁有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土地資源優勢、成本優勢和服務優勢,具備承載上海産業轉移所需要的良好內外部環境,是浙江接軌上海的理想載體。
陳青洲介紹,目前漕河涇開發區已與國內21個經濟開發區、高新區建立了合作;並且中西部15個省區和上海對口援建的都江堰都派代表常駐漕河涇,漕河涇已與這些合作夥伴進行了長期的項目對接等合作。“但以資産為紐帶,真正跨區域的緊密合作,這還是首次,漕河涇作為國家開發區將利用這一契機實施‘走出去’戰略。”
開發區跨省合作助推區域經濟一體化
隨著長三角區域合作的深入,長三角一體化正向縱深進展,區域發展的梯度空間明顯擴大,“先發地區”“核心地區”土地資源緊張、商務成本趨高、勞動力短缺等瓶頸問題有望通過新的區域合作,利用創新模式,尋找區域間有機互補型合作的新機會。
實際上,長三角園區的跨區域合作,已有先例。如上海楊浦區在江蘇大豐和海安建設異地工業園,引導傳統製造業構建合理運營佈局,總部經濟在上海,異地生産,增強企業和區域經濟競爭力。而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也與江蘇啟東合作設立了産業園,發展貿易、物流、工業等重點領域。
長三角開發區跨省合作,也為區域産業轉移、産業佈局、結構調整、資源合理分佈、經濟提升,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新嘗試。
中國開發區協會會長劉培強説,目前在國內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上海漕河涇開發區跨省合作意義深遠。中國開發區建設發展經歷了20多年,已進入了結構調整、能級提升的關鍵階段,目前在全國各地省區市內開發區相互合作的趨勢逐漸增多,但跨省市合作,進行資本、管理、品牌全面合作,仍是相當創新的試點和探索。
“開發區跨省合作,跨區域合作,其目的是優勢互補,互相拓展空間。”劉培強説,“希望漕河涇的創新探索,為全國開發區合作模式起到借鑒和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