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2009民生調查:中國教育在追問中“破冰”前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23日   來源:新華社

好上學?上學好?上好學?
——中國教育在追問中“破冰”前行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吳晶 吳晶晶 趙超)

    新華社編者按: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近年來,中央出臺了許多重大措施,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黨中央更是強調,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注民生,並將“保民生”列為全年工作重點之一。2009年即將過去,中央一系列保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實得怎樣?普通群眾的教育、醫療、住房、社保、就業和收入等問題解決得如何?基層群眾還有哪些期盼?新華社記者組成6個小分隊,分別圍繞以上6大民生問題,深入農村、學校、社區、廠礦,進行密集調研,從今天起連續6天推出“2009中國民生調查”系列報道,每天圍繞一個主題,播發一組文字、圖片稿件,從不同側面反映民生現狀和公眾心聲。

    2009年,一直備受關注而且飽受爭議的中國教育在百姓的追問中“破冰”前行。

    從錢學森對“中國為什麼出不了傑出人才”的思考,到11位教授聯名致信教育部部長,再到社會各界對教育規劃綱要的熱烈討論,中國教育在聆聽理性和智慧的聲音,瞄準改革“深水區”,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破冰”前行。

    好上學:新任教育部部長列出義務教育均衡“時間表”

    家住成都市青羊區的小學生小磊週末要上各種補習班。在他眼中,上學成了“一件糟糕的事”。而對於她母親鄒女士而言,補課是為了讓孩子擠進好學校。但其中的負擔和艱辛,一言難盡。

    上學的煩惱並不是鄒女士一家的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學難、上學貴”成為中國千萬個家庭的共同抱怨。近年來,由於擇校而導致的亂收費、有償家教、奧數補習、鋼琴考級等現象已成為民眾強烈要求破除的教育痼疾。

    “當前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擇校熱’,是區域內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直接反映,必須下大力氣儘快解決。”在不久前舉行的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經驗交流會上,國務委員劉延東一語道出了教育改革面臨的難題,顯示著黨和政府推進教育改革的決心。

    2009年,直面百姓的追問,教育改革不斷釋放著“不破不立”的積極信號:

    ——繼長春、重慶、徐州等地“喊停”奧數培訓後,成都又出臺5條封殺奧數的“禁令”,包括不再舉辦奧數學科培訓和競賽、禁止將奧數成績和“小升初”挂鉤等;

    ——11月,備受爭議的《山東省義務教育條例》獲得山東省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在職教師不得從事各種有償補習活動”被正式寫入條例;

    ——包括北京市在內的不少內地城市從明年開始將取消普通高中借讀費、根治“擇校熱”……

    2009年10月底,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上任伊始,提出把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並且提出“努力實現2012年義務教育區域內初步均衡,2020年區域內基本均衡的新目標”。

    雖然依舊是阻力重重,但改革的“路線圖”在各地的探索實踐中日漸明晰:在四川成都,以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為重大工程的城鄉教育一體化模式正在形成;在浙江杭州,“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的優質教育發展之路正在拓寬;在安徽銅陵,“學校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遠近之別”的均衡教育正在實現……

    通過加大財政投入、重點扶持弱校、推動學區化建設、建立教師流動機制等手段,政府“辦好每一所學校”的承諾正在變為現實,“好上學”不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上學好:面向人人的素質教育體系輪廓初顯

    記者日前在山東章丘四中採訪時發現,很多學生並不會因為哪一門主科成績不好而感到焦慮。在實施新課改後的高中課程裏,他們可以選擇“創新課程”、社團活動等,展示自己的才華。一旦表現突出,還可以記入綜合素質評價,成為今後高考錄取的參考內容。

    章丘四中的新課程改革只是我國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一個縮影。2009年,作為素質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宣告了它的歷史性突破。這項改革已在義務教育階段全線鋪開,在高中階段推廣至全國25個省(區、市),接近尾聲。

    在全國各地,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為特徵的課堂模式正在建立;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興趣和熱情的多元化教育理念逐步推廣;人手一冊的“成長記錄”使人才評價的焦點從僅僅關注分數轉向全面發展……

    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説:“只有每個孩子都感到上學好,教育才能讓人民滿意。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適合每個人的教育。”

    但是,高考傳導的升學壓力依然阻礙著素質教育的實施。一些學校的校長偷偷使用“兩套教材”:一套應付檢查、一套為了考試;一些高中由於重視程度不足和教師水平等問題,選修課程形同虛設……不建立起多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就難以解決素質教育的困局。

    2009年,作為高考最核心、最敏感的改革內容,評價制度迎來歷史性突破:全國11個省份開始課改後的“新”高考,引入“高考成績+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的新模式。山東臨沂師範學院對12名考分上線而綜合素質評價低又不服從志願調劑的考生實行退檔處理。高考第一次摒棄了“唯分數論”的選拔原則。

    雖然除山東以外的其他10個省份依然沒有實現高考與綜合素質評價的“硬挂鉤”,雖然北京大學 “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是否實現了“不拘一格選人才”的初衷仍有待觀察,但是高考改革正逐步告別“一考定終身”的時代,並在向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方向靠攏。

    上好學:中國教育從新的起點“再出發”

    今年1月7日,中國政府網上登出的一條消息宣告著一項重大改革的啟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啟動第一輪公開徵求意見工作。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第一個教育規劃綱要,也是指導未來12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規劃綱要的制定工作,強調這是本屆政府必須做好的一件大事。”這是政府對民眾呼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回應。

    短短一個多月內,社會各界人士通過各種渠道發表意見建議210多萬條。如何改革考試招生制度?如何減輕中小學生負擔?高中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長期以來熱議不斷的話題一一被納入綱要的研究範疇,列入政府的工作議程。

    今年教師節前夕,溫家寶總理在北京35中聽課時一語道破初衷——我們正在研究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就是想通過改革來努力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自上而下的推動中,各地教育領域的重大舉措不斷出臺:上海市教委通過政府買單、委託民辦教育機構招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廣西柳州市投入3000多萬元,為近10萬名貧困學生送去“免費午餐”;江蘇省從2010年起,為所有殘疾學生提供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正在以創新的思路,滿足民眾最迫切的需求。

    時值寒冬,又一項溫暖民生的國家教育政策正在穩步推進——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在校學生中的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將逐步免除學費。這是繼全國城鄉中小學生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後,又一項覆蓋廣泛、受益面廣的民生政策。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人民對“上好學”有了新的願景:每一位公民都能邁進理想的學校,享受溫暖的教育;每一個人都能發現自己喜歡什麼、需要什麼、擅長什麼……好上學?上好學?上學好?人民對教育的追問,永不會停止。

求學路上,給孩子一個公平的起點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趙超、馬揚)

    河北省魏縣。

    12月的一天下午,濃霧過後,剛剛露出點陽光,在魏縣第四中學的教室裏,16歲的李園園正在認真聽著歷史課。

    李園園個頭高高的,給人的感覺是帥氣。他一身運動打扮,看起來跟別的孩子沒什麼區別。

    不過,記者和李園園交談之後才知道,他是一個孤兒,衣服和鞋都是姑姑給他買的。

    “我出生4個月後,爸爸就病逝了,後來媽媽也改嫁了,現在我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李園園説,爺爺、奶奶長期患病,生活僅僅靠種地的有限收入勉強維持。這是一個典型的農村貧困家庭。

    “以前上學,每學期要交100多元錢,爺爺不得已去山西的工地打工,為我掙學費。”説到爺爺和學費,李園園哭了。可以想象,他的求學之路交織著多少希望和困苦。

    這一狀況的改變是從2004年開始的。從那一年的秋季學期開始,國家在農村地區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李園園不用再交學雜費了,書本費、住宿費也都免除了。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義務教育作為人的一生中歷時最長、憲法賦予的基本權利,是最能體現社會公平的領域。家庭經濟困難的孩子由此擁有了公平的起點。

    目前,全國1.5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已全部免除學雜費,獲得免費教科書,有1100萬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生享受了一定的生活補助。

    李園園就這樣從小學上到了如今的初三,雖然生活上依然拮據,但沒有了後顧之憂的學習卻是異常快樂的。只是現在,他還不習慣對人微笑。

    吉林省長春市。

    同樣是在12月的一個下午,大雪紛飛、氣溫驟降,位於這個城市北端的柳影路小學,學生們剛剛放學,陸續從溫暖的教室裏走出來。上六年級的徐家新紮著馬尾辮,沒戴帽子,身上的衣服也略顯單薄。她的家離學校很遠,要換乘兩次車,花一個小時。

    徐家新來自單親家庭,父親早逝,她一直與媽媽相依為命。儘管冬天裏天黑得很早,但徐家新也只能自己回家。因為患上了嚴重的哮喘病,從三年級起,媽媽就再沒接送過她了。

    冬天裏,這座北方城市早上7點天才亮,晚上4點天就黑了,徐家新每天6點半從家裏出發上學,晚上5點半放學到家。對這個小女孩來説,冬天的上學之路顯得那麼漫長。

    與上學路上的黑暗相比,城鎮免費義務教育的實施卻給千千萬萬城市貧困家庭帶來了“光明”。如果不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徐家新每學期至少要交300元各種費用,這對一個每月只靠610元低保維持生活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

    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惠及2.59萬所城市中小學的2821萬學生。他們中,有一大批徐家新這樣的低保家庭子女。

    “感謝國家、感謝學校,如何沒有這麼好的政策,我們家真不知道會成啥樣。”徐家新的媽媽楊淑清説。

    教育不僅是實現個人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經濟困難家庭擺脫貧困的希望所在。然而,我國現階段地區之間、家庭之間收入仍存在較大差距,還有一些高中、大學階段部分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不能順利完成學業。

    從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到國家助學貸款,從特殊困難補助到學費減免,還有部分師範大學的師範生免費教育,我們已經看到了教育公平從義務教育向更高層次教育的遞進。

    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學有所教”,貧困家庭學生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期望不會落空。國務院決定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對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在校學生中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逐步免除學費。

    這個冬天,求學路上的兩個窮孩子在關愛和希望的交織中,感受著暖暖的情誼。

 

圖表:我國將對涉農專業和農村經濟困難學生實行免費中職教育 新華社發

2009年教育改革大事盤點:教育改革透露春的氣息

    新華社濟南12月13日電(記者張曉晶)2009年,在我國教育領域,雖然像奧數熱、有償家教、擇校熱等沉疴仍在,但也不乏新的改革探索。如北京大學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山東高分退檔等——儘管有些做法還不完善,卻發出了教育改革的新信號。 詳細》》》

 袁貴仁:教育系統須全力以赴做好大學生就業安排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 吳晶)教育部部長袁貴仁20日表示,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630余萬人,加上往屆未實現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教育系統必須認清形勢,樹立信心,全力以赴。

    在20日召開的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袁貴仁説,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實現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基本穩定和就業人數的繼續增長。明年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門要進一步擴大“農村教師特崗計劃”的規模,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繼續組織實施好各類基層就業項目,並做好2010年高校畢業生入伍服義務兵役的徵集工作。各省級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健全鼓勵畢業生下基層的政策體系,主動配合有關部門積極開闢新的基層就業領域。  詳細》》》

 
 
 相關鏈結
· 全國教育援藏兩年投入2.75億元 援建項目474個
· 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獎頒獎禮暨教育創新論壇舉行
· 2009年教育醫療住房三大民生難題改革焦點和趨勢
· 我駐加拿大大使館公使銜教育參讚談規避留學風險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