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西部山川新色彩:青山秀水構築秀美中國生態屏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1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顧瑞珍 張辛欣)兩岸群山含翠,江水清澈如許。俯瞰三峽全景,猶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昔日的荒山禿嶺如今舊貌換新顏。

    三峽的變化僅僅是一個縮影。西部大開發十年來,我國通過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等一系列綜合配套治理工程,在廣袤的西部大地上展開了史無前例的綠色征程,用青山秀水繪製了一幅秀美的西部新畫卷。

    退耕還林工程改寫了西部生態新格局

    寧夏是內地土地沙化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也是風沙進入內地腹地和京津地區的通道。“寧夏多栽一棵樹,北京少落一粒沙。”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曾這樣向媒體描述。

    2010年時值西部大開發十週年,寧夏“三面環沙”的特殊地理位置令其成為西北重要的生態建設屏障。日前國家林業局首次投資200億元支持寧夏林業建設,計劃到2020年,治理沙化土地769萬畝。

    據寧夏林業局局長王德林介紹,截至2009年底,寧夏累計完成國家下達的退耕還林任務1.229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471萬畝;人均退耕還林面積為0.78畝,是全國人均退耕還林面積0.15畝的5.2倍。退耕區生態經濟林面積達44.5萬畝,年均産值達6.8億元。

    早在去年,寧夏就開始計劃用5年時間建設六百萬畝生態防護體系,構築四道大型生態保護屏障,阻斷西北部風沙通過寧夏侵害我國腹地和京津地區的通道,保護國家生態安全。

    “以前一下暴雨,石頭土塊全衝下來,把公路堵得死死的。現在樹多了,滑坡現象也少了。”重慶市黃金鎮村民金祖益對記者説。

    來自重慶市林業局的數據顯示,自從2000年試點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到2008年,重慶市森林面積增長了135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4%,增長了11個百分點。退耕還林工程區水土流失明顯降低,水土流失程度由重度、中度降為輕度或無明顯侵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萬平方公里。

    “確保三峽庫區生態安全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重慶市林業局退耕還林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陳本文説,“我們在庫區周圍25度陡坡通過種植純生態林,構築起三峽庫區一道綠色的生態屏障。”

    國家監測表明:“十五”期間,三峽庫區水土流失減少了23.9%。長江輸沙量從1999年的4.04億噸減少到2004年的1.29億噸。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十年來,我國累計實施退耕還林任務4.03億畝,工程造林佔同期全國六大林業重點工程造林總面積的52%,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

    退耕還林工程改寫了西部生態新格局,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投資最大、政策性最強、涉及面最廣、群眾參與程度最高的一項重大生態工程,為我國在世界生態建設史上寫下絢爛的一筆。

    昔日貧瘠的退耕地變成百姓致富的“綠色銀行”

    家住雲南普洱市思茅區倚象鎮下寨村民小組的劉瓊梅做夢也沒想到,自家種的普洱茶除了日常飲用外,還能遠銷海外,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種水稻都活不了的地,種茶葉能有啥收成?”十年前,劉瓊梅帶著這個疑問將家裏的30畝退耕地全部種上良種普洱茶。

    “現在村裏統一規劃種植良種,我家就種了‘雲抗10號’,再加上每畝200多元的退耕補貼,現在一年收入兩三萬元。”劉瓊梅高興地説。

    下寨村黨小組組長舒培林告訴記者,下寨村海拔1000米,日照充分,土地肥沃。這幾年發展優質茶葉種植業,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現在每戶平均有30畝左右的茶田,農忙的時候還要雇人幫忙,每年有5至6萬元的收入。

    不僅雲南普洱如此,重慶市忠縣借助溫度高、不易受到凍害的特點,大力種植優質晚熟柑橘,贏得“中國柑橘城”的美譽;四川省洪雅縣採用“林(竹)——草”模式、“林(竹)——竹”模式、“林——茶”模式建成工業原料林基地15萬畝,竹業基地12萬畝,茶葉基地5萬畝;陜西省韓城市突出花椒優勢産業,大力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經濟型林業……

    同時,我國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營林致富的積極性。西部地區12個省份已確權林地面積6.6億畝,發證面積4.7億畝。雲南、重慶已基本完成明晰産權、承包到戶的主體改革任務,其他10個省份正在推進。

    十年來,為促進西部地區林興民富,中央累計安排西部12省區市退耕還林資金補助1183億元。2000年以來,國家累計安排西部地區生態保護與建設中央投資2172.2億元,佔同期全國投資的57.1%。已安排西部地區國有林場改造試點3.02萬戶,落實中央投資4.53億元。2008年西部地區林業産業總産值達2940.2億元,比1999年增長了2.6倍,農民依託林産業的收入不斷增加。

    據了解,從2010年起,中央將國家級公益林每畝每年補助從5元提高到10元。逐步推進優勢特色林業産業,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為農民開闢新的就業門路。

    生態建設已成為西部崛起的“綠色名片”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季節,人們總會用花兒開了、樹葉綠了來形容春的到來。的確,一座城市少了樹木和綠地,就如同人缺少了肺,無法呼吸。森林是維繫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的紐帶,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是一座城市的“綠肺”。

    對於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來説,森林這一綠色屏障在改善環境、涵養水分、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在大興植樹造林、加強環境保護的同時,宜賓確立了以“竹林基地、特色林化原料基地、經果林基地、商品用材林基地建設”為工程建設的主線,帶動和發展了林業資源,以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山清水秀地乾淨”,生態建設是廣西靚麗的城市名片。廣西八山一水一分田,實施西部大開發之前,部分大石山區石漠化嚴重,到處是裸露的石山。在此背景下,廣西實施了以珠江防護林、海防林、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等為重點的生態工程建設。2000年至2008年共完成造林207.6萬公頃,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76個。2008年廣西森林覆蓋率達54.2%,在全國排第4位,比1999年提高14.9個百分點。

    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廣西的一大品牌。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馬飚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現在很多人來到廣西,第一印象就是廣西有著鬱鬱蔥蔥的森林,有著藍天白雲,有著青山碧水綠樹,這是西部大開發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很大的變化。”

    由於盤活了水資源的利用,寧夏雖然深居西北乾旱內陸地區,卻在乾旱的土地上日益崛起。2010年寧夏將迎來沿黃河城市帶的大發展,分佈在黃河岸邊大大小小10個城市將實現一體化發展。這些富集黃河水資源的城市將成為寧夏的一條黃河金帶,沿黃河400公里生態景觀長廊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不用拉電線,也不用我們交電費。只要白天有太陽,晚上這個燈就能亮。”黃元鵬活到76歲,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不用接電就能亮的太陽能LED照明。

    他所生活的黨武鄉擺貢寨,是貴陽市花溪區一個普通的村落。

    貴陽市建設局副局長劉強説,隨著我國農村人口日益富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民越來越注重村容村貌,環保節能意識也日益增強。

    西部大開發10年,中央財政首次設立的農村環保專項資金也向西部地區傾斜。來自國家環保部的數據顯示,2008年,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安排資金1.67億元,資金總量佔農村環保專項資金的33.4%,支持226個村莊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受益人口56萬人;2009年,安排資金3.82億元,支持500個村莊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受益人口107萬人。

    “綠色名片”助推西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十年,僅僅是個起步。在下一個十年,靈動的風車、清潔的太陽能、明麗的水田、整潔的鄉鎮、百公里的綠色長廊……將構成一幅西部城鄉崛起的嶄新畫卷。

 
 
 相關鏈結
· 青海1億多畝草原實現退牧還草 生態惡化得到遏制
· 武漢為保護水體環境全面拆除城中湖泊"三網"養殖
· 我國10年投入371億元幫助內蒙古改善生態環境
· 生態保護讓三江源區再次成為“野生動物樂園”
· 廣東水庫生態健康嚴重退化 進入生態災害高險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