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新華社記者 楊維漢)隆冬的北京雖然寒冷,人民大會堂小禮堂裏卻有溫暖的愛流涌動。沈浩先進事跡報告會13日下午在這裡舉行。
人們沒有吝惜淚水,用愛的思念追憶著這位“農民群眾的貼心人”,用心靈的鼓舞緬懷著這位“群眾離不開的好幹部”。
聽眾中,有學生氣未脫的大學生村官,也有白髮蒼蒼的老幹部,有中央國家機關的領導,也有來自基層一線的幹部。大家齊聚一堂,聆聽著沈浩生前的領導、同事、親友的講述。
伴隨著豪邁的紅旗頌主題音樂,沈浩留在小崗的身影再次閃回,親切而爽朗的面容,滄桑而堅毅的目光,撥動著現場每個人的心弦。
“兩任村官瀝血嘔心帶領一方求發展,六載離家鞠躬盡瘁引導萬民奔小康。”這副輓聯的畫面讓人們的思緒定格在了小崗,定格在了沈浩短暫而又絢麗的人生。
在安徽省鳳陽縣縣委書記馬佔文眼中,沈浩是排除萬難,踐行科學發展的基層開拓者。土地流轉改革遇到阻力,嘴上起泡,嗓音沙啞的沈浩不向困難低頭:“改革總是要承擔風險的,當年搞大包乾難道沒有風險嗎?只要能使小崗村富裕起來,別説這點兒誤解和委屈,就是獻出生命我也願意。”
小崗村黨委副書記趙家龍在追憶,2009年11月12日那天是沈浩去世的第七天,也是農村講的“頭七”,忙完工作,天色已黑,冒雨到他的墓前,微弱的手電筒光下,看到墓前早已擺滿了水果、鮮花。
“我默默為他點上一支煙,好兄弟,你都看見了,大夥兒心裏丟不下你呀,我們想念你。今年過年,我們再不催你回家了,我們準備把嫂子和孩子接過來,在村裏一起陪你過年”。説著説著,趙家龍哽噎了。
這些天來,通過媒體的報道,人們都記住了小崗村人留下沈浩的三次紅手印,還有“大包乾”帶頭人嚴金昌的那句話:“當年坐牢殺頭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們怕了。”
“現在,我們什麼都有了,可是我們的沈書記卻沒了。”報告會上,嚴金昌老人低聲哭泣。“沈浩呀!怎麼説走就走了呢?難道我們三年前把你留下來,留錯了嗎?要不是當初我們大夥兒一起挽留你,也許這時候你正在省城上班,你早已把老母親接到城裏,盡你的孝心,你也能多陪陪愛人,幫她做做家務,你的女兒也不用送回老家上學了……
一個個感人肺腑的事跡,撞擊著每個人的心靈。
兩個月過去了,沈浩的四哥沈明儒還沉浸在對弟弟的無盡思念中,他忘不了五弟的那幾次流淚。“五弟,你放心地去吧,老娘那裏我們替你盡孝,女兒那裏我們替你彌補父愛,至於你未竟的事業,一定會有許多像你一樣的好黨員、好幹部來完成,一定會把小崗建設得更加美好。”
記者夏樹永遠忘不了2004年2月19日的上午,“沈浩成為我的採訪對象。那天沈浩作為安徽省的選派幹部就要到小崗工作了,我問他,你在省直機關工作了這麼多年?能適應農村的生活嗎?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農民的兒子,我願意到農村去,為農民做事,這是對自己難得的人生歷練。’他在小崗找到了服務農民的大舞臺。”
安徽省財政廳辦公室主任朱長才是沈浩的校友,也是他多年的同事。2009年11月底,朱長才去蕭縣農村看望沈浩92歲高齡的老母親,老家人跟他説“我的小乖乖走了”。
恍惚間,沈媽媽特別囑咐朱長才,“孩子啊,你要聽黨的話,把人家小崗的事情搞好。”這是沈浩回家時,老媽媽經常叮囑他的一句話。那一刻,老媽媽錯把我當成了沈浩,我一陣心酸。我知道,她遠在小崗的兒子,是她永遠放不下的牽掛……
不同的講者,共同的追憶。馬佔文眼中,沈浩是排除萬難、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基層開拓者;嚴金昌懂得,他是個為小崗人傾盡所有也無怨無悔的父母官;沈明儒知道,弟弟是個至情至真,願當眾翻跟頭博女兒一笑的熱血男兒;朱長才明白,他是個肯鑽研愛學習,勇於創新善於思考的進取型幹部;在農民日報安徽記者站站長夏樹眼中,沈浩是一個真實質樸,默默無聞紮根農村的採訪對象。
臺上,發言者一次次哽咽難平;台下,聽眾更是無法抑制感動的淚水。掌聲在淚水中激蕩……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聽到90多歲的老母親對沈浩的叮囑,77歲的中央組織部離休幹部周長德眼眶濕潤了。“一心為民的幹部,一定會得到人民的愛戴。在浩然正氣背後是慈母的諄諄教誨,是一個家庭的默默奉獻。”
“從省城舒適的機關大樓,走到泥濘的田間地頭;離別溫馨的小家,為讓群眾走上富裕路艱辛跋涉。沈浩的人生讓我們這些在機關工作的年輕人由衷敬佩。”財政部幹部、28歲的侯起秀説出了心裏話。
安徽省財政廳副廳長羅建國是沈浩的老同事。沈浩去小崗工作後,回廳裏時常常跟他講起在小崗的經歷。可報告會上,再次聽這些熟悉的事,他的眼睛仍是紅紅的。“他的事跡每一次聆聽都是思想上的教育,心靈上的凈化,精神上的洗禮。”
感動在傳遞,責任與使命在昇華。
北京市密雲縣河南寨鎮套裏村黨支部書記鄭愛民也是一位村官。他説,關係群眾利益的每一件事情,在沈浩心中都有著沉甸甸的分量,所以他在群眾的心中重千鈞。我們基層幹部,平時和群眾打交道最多,在今後的工作中,只有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追求,為他們排憂解難,才是對沈浩最好的紀念。
畢業于長春理工大學自動化專業的25歲大學生村官趙拓,正在北京房山區城關街道洪寺廟村擔任村支部書記助理。他説,“沈浩給小孩買奶粉,為老奶奶買拐杖,雖然只是最平常的點滴小事,但讓我特別感動。農村基層是個大舞臺,我要融入人民群眾之中,走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只有在基層鍛鍊成長,才能走好以後的人生之路。”
斯者已逝,精神長存。一位年輕的聽眾在記錄本上莊重的寫下了感悟,“你播下一粒信念的種子。人們繼續用希望澆灌它,在發展的道路上生長髮芽,開出燦爛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