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國務院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1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合肥1月21日電(記者葛如江、馬姝瑞)國務院近日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作為首個獲批復的國家級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是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又一重大舉措,對於探索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新途徑和新模式、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明確將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定位為合作發展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試驗區、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基地。規劃期為2009年——2015年,重大問題展望到2020年。到2015年,示範區地區生産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三次産業協調發展,實現與長三角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

    據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沈衛國介紹,皖江城市帶區位優勢明顯,是長三角向中西部地區實施産業轉移和輻射的最佳區域,具有産業基礎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強等綜合優勢。安徽省近年來在開發皖江、加快融入泛長三角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具備探索科學承接産業轉移、為中西部地區提供示範的客觀條件。

    據統計,2005年——2008年,皖江城市帶實際利用外資額年均增速達到43%,分別比全國、長三角、中部地區平均增速高27.8、25.4和15.4個百分點。同期,皖江九市利用省外境內資金年均增長達65%,2008年達到了2163.9億元,其中來自長三角的資金佔55%,皖江城市帶已成為與長三角聯絡最為密切、承接産業轉移較多的區域之一。

    在産業結構方面,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將明確把裝備製造業、原材料産業、輕紡産業、高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作為重點發展的六大支柱産業,並以現有的産業園區為基礎,推動園區的規範、集約、特色化發展,突破行政區劃制約,在皖江沿岸適宜開發地區高水平地規劃建設承接産業轉移的集中區,以適應産業大規模、集群式轉移的趨勢。

    根據《規劃》,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將依託現有的産業基礎,繼續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在空間佈局上以沿長江一線為發展軸,以合肥和蕪湖兩市為“雙核”,以滁州和宣城兩市為“雙翼”,構築“一軸雙核兩翼”産業分佈的新格局。《規劃》還提出,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還將加快技術創新升級,強化技術創新要素支撐,構建企業主體、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産學研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促進産業承接與自主創新相融合。

    據悉,為保障《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的順利實施,使這一區域戰略儘快落實見效,示範區將在投資、財稅、金融、土地、對外開放等各方面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如在規劃期內,中央財政將加大對示範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支持示範區的基礎設施、自主創新和環境建設,積極探索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等。

    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人口3058萬人,2008年國內生産總值5818億元,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消費潛力巨大。皖江城市帶加工産品的50%以上為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産業所需零部件70%左右來自長三角。

    皖江城市帶正成為承接産業轉移的重點區域

    新華社合肥1月21日電(記者楊玉華、葛如江)《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近日獲國務院批復。有關專家認為,作為我國承接産業轉移的“先行先試區”,皖江城市帶示範區必將依託自身優勢和政策扶持,成為承接我國新一輪産業轉移的重點區域。

    根據規劃,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由於緊鄰我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地區,主要城市都在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半徑內,因此,皖江城市帶又被稱為承接長三角産業轉移的“橋頭堡”。

    近年來,伴隨著新一輪經濟增長週期,國內産業轉移明顯加快,皖江城市帶作為安徽省承接國內外産業轉移的“第一方陣”,産業承接呈現良好發展態勢。這一區域利用外資增速居全國前列,2005年,皖江城市帶實際利用外資近12億元,2008年增加到近35億元,年均增速超過43%,分別比全國、長三角、中部平均增速高28、25和15個百分點。

    這一區域利用國內資金呈爆髮式增長態勢。2004年,皖江城市帶利用省外資金為348.2億元,2008年增長到2163億元,年均增速高達60%,顯示了皖江城市帶在承接産業轉移中的優勢和發展態勢。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沈衛國表示,根據《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該區域將適應産業大規模、集群式轉移趨勢,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依託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區劃制約,在皖江沿岸適宜開發地區高水平規劃建設承接産業轉移集中區。未來示範區將重點圍繞新型化工、裝備製造、冶金及金屬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等産業,高起點承接沿海地區和國外産業轉移,著力培育高技術産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發展壯大一批規模和水平居全國前列的産業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和世界品牌。

    皖江城市帶成為承接産業轉移重點區域有哪些優勢?

    新華社合肥1月21日電(記者馬姝瑞、葛如江)國務院近日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為何選擇皖江城市帶作為首個國家級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專家分析認為,皖江城市帶在區位優勢、資源要素、産業基礎、環境承載、內需拉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專家認為,皖江城市帶的主要城市都在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半徑內,是長三角向中部地區轉移産業的最近區域。目前,皖江城市帶通往東部的立體交通網絡已初步形成,這一區域距離長三角最遠的城市安慶,到上海也只有3個多小時,隨著寧安城際鐵路、800裏皖江黃金水道治理、安慶機場擴容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建成,將進一步改善皖江城市帶的交通條件,實現與長三角交通的網絡化對接,讓皖江城市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承接産業轉移的區位優勢更加凸現。

    皖江城市帶具有突出的資源要素比較優勢。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程必定説,皖江城市帶岸線資源豐富,一級和二級岸線總長近300公里,佔總岸線的近四成,特別是巢湖、安慶、池州等地分別擁有數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線,具備發展重化工業的環境資源,這些行業正是下一步承接産業轉移的重點。

    皖江城市帶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相對較低。目前,安徽常年在外務工人員1000余萬人,有大量的熟練産業工人,勞動力平均成本只相當於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可以有效吸引並承接未來來自長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産業的轉移。同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一批大學和國家級科研院所密集於此,安徽全省70%的科教資源在這裡集中,年高校畢業生達到15萬人以上,能夠為産業轉移和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皖江城市帶還具有良好的産業基礎和綜合配套能力。目前,皖江城市帶已經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産業集群,擁有馬鋼、奇瑞、安慶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現代農業、物流服務業、金融業等産業綜合配套能力不斷進步。在與長三角經濟圈的長期融合中,形成了産業發展的共生圈,皖江城市帶加工産品的50%以上為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産業所需零部件70%左右來自長三角。與此同時,皖江城市帶的産業承接平臺也更趨完善,共擁有4個國家級開發區,65個省級開發區,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特色工業園區,支持政策也日趨完善。合肥、蕪湖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入推進,承接國內外高技術項目的優勢更加凸顯。

    皖江城市帶在內需拉動方面也具有優勢,是國家啟動內需的重點區域。無論是國內生産總值還是社會消費額,安徽及周邊地區在全國佔很大比重,是拓展國內市場、啟動內需的關鍵區域。

    此外,皖江城市帶還將對吸納勞動者就業起到巨大的帶動作用。皖江城市帶開發空間大,承接産業的能力強,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廣闊。加之區位居中,便於縮短勞動力來回遷徙的距離,是解決就業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皖江城市帶還擁有較強的環境承載能力。

    新聞背景:安徽皖江城市帶

    新華社合肥1月21日電(記者楊玉華、馬姝瑞)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土地面積7.6萬平方公里,人口3058萬人,2008年國內生産總值5818億元,分別佔安徽全省的54%、45%和66%。皖江城市帶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點開發區域,是泛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産業轉移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皖江城市帶是我國人口密集、消費需求較大的最靠近東部的中部區域,以合肥為中心,半徑500公里範圍覆蓋上海、江蘇、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東等省市。皖江城市帶將是拓展國內市場、啟動內需的關鍵區域。

    1990年,為呼應浦東開發,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機遇、開發皖江的重大決策。1995年,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皖江開發開放若干問題的意見》,制定了《安徽省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外向帶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支柱”的總體戰略,初步形成了以蕪湖為突破口、沿江城市全面跟進的開發開放格局。

    進入新世紀後,安徽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明確了東向發展戰略,皖江地區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逐步形成了沿江製造業産業帶和重點城市帶。2006年,國家將皖江城市帶納入中部地區崛起戰略重點發展領域。

    皖江城市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既是長三角“産業發展共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三角城鎮體系的延伸,還是沿長江經濟帶中發達地區進一步擴張延伸的紐帶。在中部地區幾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帶擁有水資源、岸線資源和環境容量等方面的組合優勢。

    在産業和資源要素方面,皖江城市帶工業門類齊全,已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産業集群,是國家級汽車生産和出口基地、國內重要的銅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優質鑄管生産基地、國內重要的內河船舶及家電等裝備製造業基地、世界級水泥生産基地和國內重要的非金屬礦及製品生産基地。皖江城市帶與長三角已經形成“産業發展共生圈”,皖江城市帶加工産品的50%以上為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産業所需零部件70%左右來自長三角,是東中西協調發展的重要紐帶。

    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

    2009年7月16日,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與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開了見面會。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組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同志就進一步認識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的重要意義、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幾個問題和對調研組的幾點要求發表了講話。

    杜鷹同志指出,黨中央、國務院對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高度重視,指示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安徽省和有關部門共同編制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有利於形成新的增長極,推動安徽經濟加快發展;有利於為中部地區探索承接産業轉移的新路子,提升科學發展水平,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有利於在大範圍大尺度上開展區域合作,促進東中西良性互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詳細

    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工作調研綜述

    集結了22個部委、80多名專家的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帶著推動安徽和中部崛起,促進國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深入皖江地區10個市的146個調研點,實地考察企業、園區、港口和重點建設項目,為編制修改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精準把脈、出謀劃策。

    共繪皖江“新藍圖”,安徽第一個“國字號”示範區輪廓更加清晰。 >>>詳細

 
 
 相關鏈結
· 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
· 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工作調研綜述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