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日電(記者 王敏、林紅梅)今年以來,受多次強冷空氣和寒潮天氣長時間持續影響,我國北方海域出現了40多年來歷史同期最嚴重的冰凍災害,海水水溫大幅度下降,海面出現大面積海水結冰現象,部分水域冰層厚度超過60厘米,致使部分港口完全封港,對水上交通運輸和港口安全生産造成了嚴重影響。
突如其來的嚴重冰情對海上船舶進出港口和安全航行帶來了嚴重影響:碼頭堆積的浮冰使靠泊船與碼頭間距過大,影響靠泊和裝卸安全;大塊浮冰聚集的水域使船舶航行降速嚴重,特別是一些較小的船舶空載進港時航行非常困難,船舶稍有不慎極易被壓出航道,出現船舶無法自控的險情。1月1日至1月26日,僅在天津港船舶交通管理系統監控水域內,就因冰情發生船舶主機故障62艘次,船舶走錨212艘次,船舶出現航行困難事件62艘次。
冰情就是命令!面對冰情對海上交通運輸安全造成的嚴重影響,天津、遼寧、河北、山東等地海事部門高度重視、迅速反應,採取多項有力措施抗擊海冰,全力保障水上交通運輸安全暢通。
各地海事部門一方面派出海事船艇和直升機,加大對轄區水域的巡視檢查力度,在重點水域設立冰情監測點,隨時掌握跟蹤冰情變化,另一方面主動加強與氣象、海洋等部門的聯絡,多渠道獲得冰情信息和發展趨勢,並利用高頻電話、VTS、AIS等手段和方式加強冰情監控,及時發佈冰情預警,提醒船舶航行期間注意觀察船舶航行狀態,防止走錨、冰困、隨冰漂流等險情的發生。
同時,海事部門積極建立科學的船舶交通組織機制,充分利用大型船舶破冰能力,採用大型船舶和中小型船舶編隊航行等手段,科學組織並引導船舶有序駛過海冰覆蓋海域;提醒噸位小、功率小和破冰能力差的船舶充分認識在冰淩情況下航行的危險性,根據冰情適當調整進出港時間,在冰情嚴重時避免出港。最大限度地縮短船舶靠離泊位時間,加快船舶週轉。
在現場監管工作中,海事部門加大了對海上航標的巡查和維護力度,對受損或移位的航標及時進行修復,保證航標始終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為航行船舶提供助航服務。
為應對渤海和黃海北部出現的嚴重海冰冰情,山東海事局將溢油衛星遙感監測技術用於海冰冰情監測,這在我國海事系統尚屬首次。
據煙臺溢油應急技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山東海事局自1月11日海水開始結冰起,先後對渤海灣、萊州灣、東營、濰坊等冰情比較嚴重地區進行了5次冰情常規監測。之前,衛星遙感技術一直被海事部門用於溢油監測。
記者從遼寧海事局獲悉,黃渤海冰情導致遼寧轄區船舶“冰困”“冰夾”“冰壓”“冰堵”“丟錨”等現象時有發生,對長山群島、菊花島等海島居民出行帶來諸多困難。遼寧海事局緊急啟動應急預案,要求進出港船舶實施限速,建議其使用拖輪協助靠、離碼頭,必要時由拖輪先行破冰。同時,積極與港航企業開展合作,督促港口單位根據冰情在錨泊區域和航道配備足以保證船舶冰區航行、冰區安全救助的破冰力量,並及時對轄區重要水域進行破冰,維護轄區通航水域環境的通暢。
營口轄區是遼寧區域內冰情最嚴重的區域之一,海冰範圍距離鲅魚圈港區已達70海裏以上。為確保馬紹爾群島籍30萬噸級超大型油輪“前程”輪順利安全靠泊仙人島港區原油碼頭,營口海事局與營口港務集團安排8艘拖輪連續對泊位附近水域進行破冰作業,保證了27萬噸原油三天內便完成卸載任務。
為緩解各地出現的電煤緊張局面,海事部門在加強監管、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優先保障電煤運輸暢通。通過開通“綠色通道”、電話預約簽證等方式,為電煤運輸船舶一次性辦結進、出港簽證,保證船舶在港時間不超過72小時。同時,為電煤運輸船舶提供護航,保障電煤運輸船舶航行安全。
作為全國電煤運輸主要下水港集中地區,河北沿海各港口的電煤運輸安全保障工作已進入緊急狀態。河北海事部門及時啟動保障電煤運輸預警機制,全力以赴對電煤船舶進行動態監控,並將監控服務區域從18海裏延至30海裏。
秦皇島東港海事處結合轄區電煤船舶裝卸快、靠泊週期短的特點,允許船舶在保證壓載水清潔的前提下,利用高頻、電話申請排放壓載水,縮短在碼頭排水時間;在政務大廳同時採用雙套簽證系統,優先為電煤船舶辦理簽證,實施預約審批、限時審結制度,縮短行政審批時間,縮短船舶在港時間。1月1日至28日,河北海事局共安全組織電煤運輸船舶進出港1886艘次,累計完成電煤運輸2895.14萬噸,電煤日最大運輸量達到140萬噸。
天津海事局建立“冰情綠色通道”,在天津港錨地、天津港主航道、海河、臨港水域安排了15艘破冰船從事破冰作業。對冰情嚴重期間參加破冰作業、搶險作業、抗災物資運輸船舶、電煤運輸船舶計劃給予優先安排。尤其是重點關注電煤運輸船舶和客運船舶,與煤炭作業公司建立信息互通機制,重點跟蹤,根據作業情況隨時調整船舶航行計劃,確保電煤運輸安全,力爭做到“隨時完貨,隨時開船”“泊位隨時空缺,隨時進港”。
截至1月28日,各地海事部門共處置因冰情引發的船舶險情16起,救助遇險人員61人,救助成功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