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記者 秦交鋒 采寫記者 關俏俏、伍曉陽、李澤兵、姚潤豐、衛敏麗、張辛欣)歲末年初,我國新疆北部和內蒙古部分地區遭遇了幾十年一遇的降雪寒潮天氣,而雲南、廣西兩省區卻遭受了幾十年一遇的嚴重乾旱。在北方,一輪寒潮接一輪寒潮,一場大雪接一場大雪,道路受阻、人員被困、牲畜斷草;在南方,溝渠乾枯、田地開裂、飲水困難……
“南旱北雪”,造成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牽動著億萬人民的心。黨中央、國務院迅速決策,中央財政立即撥款,災區幹部群眾奮起自救,社會各界全力支援,展開了鬥雪抗旱保民生的感人畫卷。
“南旱北雪”顯極端
“我這輩子從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雪呀!”在新疆阿勒泰市郊區的拉斯特鄉散德克村,70歲的斯哈克老人感嘆。
老人所言非虛。新疆北部阿勒泰、塔城地區今年連續多次遭遇強冷空氣襲擊,出現了60年一遇的寒潮暴雪,積雪深度普遍在30—94厘米,阿勒泰積雪深度達94厘米,突破了冬季歷史極值。日最低氣溫降到零下20攝氏度至零下30攝氏度,阿勒泰、富蘊等地的日最低氣溫也突破了歷史同期極值。
寒潮同樣在內蒙古肆虐。去年底以來,寒潮暴雪連續襲擊了內蒙古,部分地區降雪和氣溫都達到歷史極值,遼闊的草原“千里冰封”。
與新疆、內蒙古暴雪肆虐的情況相反,雲南、廣西部分石山地區最近則在乾旱中煎熬。雲南全省平均降水量僅為515.5毫米,打破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少值記錄;同期氣溫與多年平均相比偏高1.7攝氏度,打破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值記錄。自去年8月以來,廣西部分偏遠大石山區旱情嚴重,重災區位於河池市東蘭、鳳山、大化、南丹等地。
“南旱北雪”,這兩個極端天氣現象在我國同時發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為什麼會出現歷史罕見的暴雪寒潮天氣?“這次嚴寒,並不能稱為全國性的寒冬,應該算是暖冬中的一個插曲。”中國工程院院士、氣候變化研究專家丁一匯解釋,這種極端“冷事件”最近幾年都曾發生過,2004年至2005年冬天、2008年初的低溫雨雪天氣都是典型的極端“冷事件”,這種自然變化疊加在長期氣候變暖的趨勢上,形成溫度上升中的冷暖交替週期。
雲南等地發生歷史罕見的大旱原因何在?雲南省氣象局國家級首席預報員劉喻解釋説:“2009年6月開始的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偏暖引發的大氣環流異常,使冷空氣難以南下影響雲南,再加上雲南本身低緯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的影響,導致了去冬今春持續的高溫少雨乾旱天氣。”
持續的寒潮、降雪、低溫,對災區群眾生産生活、交通運輸、物資供應造成很大困難。據統計,目前新疆已有154萬人(次)受災,內蒙古有242.03萬人(次)受災。另外,兩地各有數以千計的房屋損壞、倒塌,數以萬計的牲畜死傷、覓食困難,農業遭受重創。
而在雲南、廣西,嚴重旱情已造成兩省區959.7萬人受災,339萬人存在飲水困難,農作物受災面積1141千公頃。
抗災有力有序有效
在暴雪、大旱中,災區經濟社會各領域進入“緊急運行”狀態。考驗是全方位的,應對則是立體式的:
——災情緊急,緊急響應。針對雲南、廣西兩地嚴重旱情,國家減災委、民政部1月2日緊急啟動國家四級救災應急響應,中央財政也緊急撥付特大抗旱補助費5000萬元,用於支持雲南、廣西做好農業生産救災、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面對突如其來的雪災,1月13日,國家四級救災應急響應緊急啟動,中央財政先後緊急下撥新疆、內蒙古等地寒潮冰雪救災資金共3.21億元,用於生活補助、農牧業生産恢復等。2月4日,中央財政再次撥付內蒙古救災資金3000萬元。
新疆、內蒙古當地也緊急啟動救災應急響應,撥付救災款項。雲南兩次發出做好抗旱工作緊急通知,追加資金共4000萬元投入蓄水抗旱工作。廣西防汛抗旱指揮部人員深入災區查看災情,研究部署抗旱救災工作。
——災區缺什麼,就支援什麼。暴雪之後,“萬徑人蹤滅”,交通生命線的中斷容易造成各個災區成為“孤島”,十分危險。一場場搶通交通線的戰鬥隨即打響,風雪中機械與人力一起上。新疆災區數以萬計的幹部職工、武警官兵、公安民警等,頂著七八級寒風,踏著沒膝的積雪,冒著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嚴寒,與大雪打起了“拉鋸戰”,保障了交通順暢。
大雪之後,草原“千里冰封”,牛羊覓食困難,“千里送草”的感人故事一次次上演。在新疆新開通的精伊霍鐵路、奎北鐵路上,一批批飼料運往阿勒泰。來自伊犁、昌吉等地的11800噸的飼草料,對阿勒泰遭受雪災的牧民來説無疑是雪中送炭。而農業部從甘肅調運的首批150噸援疆飼草也歷時4日、行程1200余公里,在2月1日運抵新疆。
在嚴重缺水的雲南、廣西等地,保障供水的大會戰正在熱火朝天地開展。雲南組織523萬人投入抗旱,啟用機電井1967眼、泵站3558處,投入機動抗旱設備18.2萬台(套),出動機動運水車9萬輛(次)。廣西河池市投入抗旱人數達169.43萬人次,投入抗旱資金達4604萬元,抗旱服務隊先後組織抗旱設備6.78萬多臺。
——為了確保災區群眾的生産生活正常運行,各行各業齊上陣。新疆衛生廳緊急安排人民醫院等5家三級醫院40余名醫務人員組成10支醫療隊,帶著1000多件價值162.64萬元的救災藥物向阿勒泰地區和塔城地區進發,為遭受嚴重風雪災害的群眾展開醫療救助工作;為確保災區不出現燃煤、燃氣短缺現象,新疆相關部門加大煤、氣調運補給力度,同時儲備大量燃煤、液化氣、天然氣,以備不時之需。內蒙古煤炭生産企業加緊生産運輸,確保災區有煤燒、不受凍;在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先後投入了1400余萬元,重點投向保障群眾生活用水上;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實行旱情、災情報表日報制,8個工作組赴各縣指導抗旱救災。
——面對災情發展,積極採取措施預防次生災害發生。隨著氣溫升高,新疆伊犁河谷次生災害頻發,當地政府採取除雪清路、轉移危險地帶農牧民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雪崩及融雪性洪水造成的災害。為防止雪災造成牲畜疫情,阿勒泰當地政府緊急調運牲畜疫病防治常規用藥20噸,派出806名動物疫病防疫人員進駐各牧業生産點開展工作,嚴防重大動物疫情發生。
在雲南和廣西部分地區,災情還在進一步發展。目前,雲南全省緊急動員,對供水出現問題的城鄉集鎮,及時尋找備用水源,沒有水源的地方及時採取拉水、打井等措施;對人畜飲水困難的農村採取定點送水等措施;對受災嚴重的困難群眾發放臨時救助金和冬令春荒補助,最大限度地幫助群眾解決抗旱中的困難。
災害無情人間有愛
風雪冰冷無情,旱害令人痛心。然而,在一幕幕抗災的現場中,在一個個救災的故事裏,人們見證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生動實踐,看到了軍民魚水情深、民族團結相助的場景在不斷上演,也為全社會的愛心傳遞所感動著。
救人要緊!災難面前,解放軍總是衝在第一線。1月3日晚1814次列車被困後,牽動全國人民的神經,經過鐵路職工、武警消防官兵40多個小時的奮戰,全車1400多名被困旅客無一受凍、安全獲救;1月21日,新疆阿勒泰21名群眾被大雪圍困,新疆軍區緊急出動直升機救助,直升機飛行三架次救出14名被困人員。23日,直升機還飛赴阿拉哈克鄉塔爾朗村等4個空投點,空投了約3.5噸藥品等救援物資、3名醫生和10名搜救隊員;1月27日,為救助新疆新源縣10名因雪崩被困牧民,新疆軍區和當地群眾組成的救援隊迅速集結,空中、地面接力打通生命通道,被困群眾終於被安全救出。儘管天寒地凍災害頻發,但在救援人員的心裏一直抱有一個信念:我們的兄弟,一個都不能少!
民生大於天!當阿勒泰、塔城地區交通受阻,蔬菜供給減少、價格上漲時,新疆商務部門啟動應急保供預案,多次向兩地調運蔬菜,充實了當地群眾的菜籃子;在雪災肆虐時,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的貧困牧民娜仁托婭收到了鎮裏送來的低保金,不僅沒有耽擱,全旗的低保戶反而提前兩個月領到了低保金;在旱情嚴重的雲南易門縣,當供水緊張時,確保群眾生活用水被當做首要任務,採取庫塘蓄水、溝渠引水、機械提水和車輛拉水等措施,近3萬名飲水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用水暫時得到保障。
互助自救!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由於道路受阻,救援時間較長,許多牧民相互之間開展互助自救。只要是風雪稍停,50多歲的蒙古族牧民蘇格拉就會開著自家的吉普車,為周圍幾戶受災較重牧民運送飼草料。蘇格拉説,不論是蒙古族還是漢族,有了困難大家都會互相幫助,這也是草原牧民相傳幾百年的傳統。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抗擊風雪中來自各方面的援助,猶如一股暖流溫暖了千萬受災群眾的心。中國紅十字總會籌集到價值34.75萬元的棉衣、棉被和藥品支援內蒙古。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包括出租車司機、教師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捐款購買草料,並自發組織車輛將草料送到牧民手中。在遭受雪災的錫林郭勒盟多倫縣,一些企業、個人自發組織愛心捐助活動,陸續將燃煤、絨毛衣、棉衣、棉鞋以及現金送到受災群眾家中,幫助他們順利過冬。
災不消,人不退。目前,“南旱北雪”災害還沒有消除,各地抗災鬥爭還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