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採珍
兩年前,中央黨校《理論動態》課題組到重慶渝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進行調研,對該園區用工業理念引領現代農業,實施産業聯動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將其稱之為“重慶模式”。
“兩頭在園,中間在外”
課題組所指的“重慶模式”,其特徵就是“兩頭在園,中間在外”。
重慶利農一把手公司是一家以油脂加工為主導産業的農業龍頭企業,每年可加工處理10萬噸油菜籽。該公司的研發基地、油脂加工中心建在重慶渝北農業科技園區,制種基地建在重慶墊江縣,重點商品油菜基地則遍佈忠縣、豐都等10多個區縣。近兩年,就是依託這種“兩頭在園,中間在外”的模式,上述區縣的近萬戶農家通過種植“渝黃一號”,比種植一般油菜平均每畝增收130元。
渝北農業科技園把農業産業發展分為産前、産中和産後三個環節,並創造性地將産前和産後放在園區,産中放在農村。園區管委會主任晏其彬認為,産前、産後放在園區,有利於資本、技術、人才向園區集中,産生更高的效率。他説:“産前不僅僅是提供農藥、種子等農用物資,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促進農業産業發展、增效的農業科學技術。産後則主要是確保農産品銷售和加工增值。”為此,園區確立了以科技型農業、生態型農業、加工型農業和市場型農業為中心的産業定位。晏其彬説:“通過産前、産後輻射帶動産中的發展,又促進了面上的現代農業發展。近年來,園區引進一大批融科研、生産和市場開發于一體的現代企業集群,並通過他們把新産品、新技術推廣到千家萬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中央黨校《理論動態》課題組認為,“兩頭在園,中間在外”的模式,有效地解決了現代農業發展中的科技服務、農産品銷售和加工增值等問題,成功實現了農業生産、加工和銷售的聯動,使農業産業借助園區這個平臺,延伸到廣大農村,延長了農業産業鏈,引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為現代農業發展起到了示範推動作用。
科技園區孵化現代農業
重慶市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渝北農業科技園區孵化出的一個集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國內外優良品種的引進選育、示範、推廣及病毒檢測工作為一體的多功能生物技術平臺。自2001年科技部批准成立重慶渝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至今,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靠技術和産品的扶持,使脫毒種薯在三峽庫區、渝東南貧困山區和川、黔等地大量推廣應用。目前,已在地處三峽庫區的國家級貧困縣——巫溪縣建成了年産萬噸澱粉加工廠1個,每年可加工轉化當地馬鈴薯20萬噸,幫助當地實現了農産品市場的拓展和産品增值。同時還在重慶長壽區建成10萬噸酒精加工廠1個,在涪陵區建成3萬噸澱粉加工廠1個,使這些地區實現了種薯—馬鈴薯生産基地—澱粉加工企業的産業鏈延長和增粗,産業整體效益大大提升,促進了山區農民種植增收和附近農民離土就業。
據了解,園區自成立以來,先後建成重慶市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農産品檢驗檢測中心、重慶市良種牛繁育中心、重慶市鱷魚養殖中心、重慶市柑橘組培中心、重慶市渝北區農業科學研究所6個研發機構,並在園區的核心區建成了波爾山羊農業專家大院等6個科技服務機構,成為重慶市乃至西南地區農業科技研發機構的聚集區。
重慶市科委農村發展處處長王勇德告訴記者,為了適應服務企業入駐、服務企業發展、加速産業聚集的需要,園區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重慶北部農業開發(集團)公司,代表園區對投資環境進行打造,對企業入駐進行諮詢和全方位服務,形成了高效率的企業孵化能力,先後完成對142個科技型農業企業的孵化和入駐,對園區企業成長和發展壯大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在園區孵化器和龍頭企業的帶動扶持下,園區內迄今孵化、開發生産農業高新技術産品的各種新型企業和基地已達220個,就業5萬多人。
建設新農村的有效途徑
近年,渝北農業科技園區承擔了國家863計劃信息技術領域“智慧農業”的科研項目,聯合科研院所開發建設農業專家系統,指導農民科學生産。目前已在重慶的九龍坡、涪陵等地推廣應用9個“農業專家大院”,建成34個電腦農業示範基地和17個電腦農業工作站,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産有機結合起來,加速了重慶市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有專家在考察後指出,渝北農業科技園區所凸現的“重慶模式”,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可喜的借鑒。首先,這樣的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貫穿了現代發展理念,改變了農業經營方式,有利於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應用,有利於培育農業支柱産業,有利於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有利於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對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因此,這類農業科技園區應是建設新農村的有效途徑。其次,農業科技園區由核心區—示範區—輻射區的梯度推進和“三區”聯動的發展模式組成,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工作方法,探索了點面互動、各方參與、城鄉互補的實踐方式。最後,農業科技園區作為科技成果的“集成板”,通過自身的科技研發和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科技企業,對科技成果、企業集群、農産品及農業生産資料生發出強勁的聚集效應,使農業新科技、新工藝、新産品不斷涌現、升級和推廣,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産的産業化、專業化、集約化、高效化、市場化水平,必將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正如中央黨校《理論動態》課題組在報告中所説:“重慶渝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不僅是渝北的農業科技園區,也是全市乃至全國的農業科技園區。”(馮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