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3月16日電(記者 葉建平)塑膠體育場、計算機教室、實驗室、音樂教室……徘徊在豁亮的校舍裏,已從教20餘年的什邡市雙盛BTV小學校長杜祖培説:“這些我以往只在城區學校見過,沒想到現在我們農村小學也用上了,比我預想的提前了很多年。”
3月初,由北京市援建什邡的17所學校正式交付。至此,除了一所職業高中外,由北京援建的23所中小學校、幼兒園已全部交付。人們欣喜地看到,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對口援建,什邡市教育的軟硬體水平都得到了質的提升。
合理規劃消除城鄉差別
佈局偏密、規模偏小、師資短缺、教學質量難以保證……這些是震前什邡市農村地區中小學校的真實寫照。震後,什邡市依託災後重建的契機,對學校佈局進行調整,將震前126所中小學、幼兒園整合為66所,消除了城鄉差距,促進了教育均衡。
3月初,八角鎮中心小學的小思雨和600名同學一道,在北京援建的新校舍裏開始了新學期。震前,小思雨在離家10多分鐘的楠木小學上學。當時的八角鎮總人口才1萬多,但卻密集地分佈著中心、楠木和新拱等3所小學,每所學校學生數不到200人。談起新學校,小思雨説:“現在學校變漂亮嘍,我們比以前更喜歡上課了。”
在另外一個重災鄉鎮,師古鎮共和村16組的劉數琻老太太和幾個伴兒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在新建成的學校裏過了回“眼癮”。在雲西初中,她見到了“一輩子都沒見過的”塑膠運動場和“一年365天都是綠油油,晴天不起灰、雨天沒有泥”的人造草坪,老太太連聲感嘆:“現在的娃娃兒真是享福。”
北京援建學校中,除了北京小學、朝陽小學等幾所學校位於市區外,雲西初中等十幾所學校都分佈在農村地區。對於農村的中小學,北京援建人員根據實施素質教育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要求,按照國家規定標準,統一中小學校辦學條件,從硬體上確保消除城區和農村、平原和山區校際間的差距,把學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的地方,成為社會應急避難場所。在農村小學,塑膠運動場、多媒體教學設備等在此次重建中都成為現實。
“考慮到農村學校住校生多,北京援建的農村學校,其人均建築面積比當地所有恢復重建學校平均水平還高。”北京對口援建指揮部指揮長劉永富説。
硬體建設向北京中小學校“看齊”
回瀾鎮陳家觀小學的一年級學生小江江這學期搬入由北京援建者交付的新學校後,不用再雙腳懸空坐在座位上上課了。
由北京援建的24所學校,都統一安裝由北京金隅集團生産的“天壇”牌傢具,廠家增加了課桌相應部件的厚度,使用期達到了10年,而國家標準是兩年;考慮到災區孩子正處於身體發育期,課桌椅特別選擇了可升降式,能跟著孩子一起“長高”。
傢具如此,電化教學設備也是一應俱全。“現在的學校可比過去先進多了,每間教室都有投影儀和電腦,講課採用多媒體教學,學校要求老師現在都要做多媒體課件。” 雙盛BTV小學的一名老師告訴記者。
如今走進這些校舍,無論地處市區還是農村,你都能看見塑膠運動場、計算機教室、圖書室、實驗室、多功能教室、音樂教室……即便規模小如雙盛BTV小學這樣的點校(村級小學,只有六個年級、6個班),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在咱們北京,恐怕這麼好的學校也不多。”中建一局的一位援建者這樣評價。
“這兩年時間,什邡市學校硬體方面投入的資金是什邡50-100年的教育經費,經過重建,教育均衡發展目標和跨越式發展的硬體基礎已初步奠定,接下來在於練內功、抓教育,實現什邡教育跨越式發展。”什邡市教育局局長陳其文説。
智力支持讓教學水平震後騰飛
什邡市外國語學校的校長劉東這幾天一直在盼著北京支教團的到來。“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的老師去年第一次來我校,連著作了一天報告,場地座位不夠,一些老師就站著聽了一天。”説起支教團去年受到的熱捧,劉東神采飛揚。
“教育對口支援工作,是北京對什邡智力支持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教委有關人士介紹,北京積極搭建北京市與什邡市中小學校對口支援工作平臺,組織安排北京市與什邡市中小學校之間建立一幫一的“手拉手”對口支援與合作關係。目前已有什邡中學、什邡市外國語學校等35所學校與北京的中小學結成了對子。
北京還組織了教育專家和優秀教師赴什邡市開展支教活動,採取巡迴報告、聽課視導、座談交流、辦學指導等多種形式,就地開展教育教學管理人員和中小學教師培訓,提升什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僅去年一年,在什邡就地培訓教師就達2000余人。
此外,北京還組織什邡500名骨幹教師和管理幹部到北京,集中進行脫産培訓。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還開通了北京—什邡遠程教育網,搭建網上教育培訓平臺,更加方便快捷地開展教育培訓與交流。
“地震災區教育體系的重建,學校的設施設備確實重要,但如何把這些設施設備用好,老師是關鍵。現在學校硬體條件上去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方式和方法也需要提上去。在這方面,多虧了北京對我們的支持。”什邡市教育局副局長劉祖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