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交流日益頻密 中日關係迎來春意
——記“走進清華園—中日青年對話”活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記者 榮燕)3月下旬的北京,在春寒料峭中迎來了近500名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他們走進清華大學,與中國青年對話交流,為中日兩國關係的發展注入暖流,帶來春天的氣息。
根據中日兩國政府簽署的有關協議,該代表團應中國政府邀請,從21日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一週的訪問。
去年年底,中國剛剛接待過日本民主黨代表團暨第十六次“長城計劃”友好交流使節團,該團由民主黨幹事長小澤一郎率領,包括143名日本國會議員和近500名各界代表,議員數量之多創歷次代表團之最。這也是民主黨執政後派遣的首個大型訪華團。
“‘長城計劃’使團由日本政黨派出,而此次青年代表團由日本政府派出,這充分説明日本從黨、政兩方面都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係。”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團總團長、日本外務大臣政務官西村智奈美在清華大學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西村所率領的代表團成員由議員、公務員、學術、司法、經濟、教育、文化藝術、新聞媒體、大學生等日本各界優秀青年代表組成,具有廣泛代表性。他們在當日舉行的“走進清華園—中日青年對話”活動中,與清華大學學生座談,並開展傳統文化展示、藝術演出等交流活動。
環境保護問題成為焦點
此次日本青年代表團中專門設立環境分團,他們來到清華大學,參觀中國和意大利共同建設的“綠色建築”——清華節能樓,並與中國學者、學生針對環保問題進行交流。
由於此次來訪恰逢北京颳起沙塵,中日兩國青年對環保問題的關注顯得尤為迫切。
“漫天黃沙雖沒有妨礙我們目睹北京的發展成就,但這同時也提醒我們,環保領域是值得兩國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來自慶應義孰大學經濟學部的洼田智彥説。
日本外務省官員小泉崇認為,日中兩國應該在環保方面多做一些努力,增進交流與合作。
作為東道主的清華大學師生們也屢次表達了對當日沙塵天氣“天公不作美”的遺憾之情。專門選擇中日環保合作為研究課題的環境係大四學生張楊悅説,中國應該借鑒日本在環保政策方面的先進經驗,並學習日本的節能減排技術。
“日本在環保領域有先進的經驗和技術,中國正面臨能源結構轉型,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有市場和需求,雙方應該建立持久的合作。”張楊悅説。
中國經濟發展受到熱議
今年兩會期間,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等經濟議題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也成為此次日本青年代表團訪華期間兩國學者、青年熱議的話題。
“日本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何建議?”面對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劉江永的提問,日本青年代表團副團長、外務省亞大局官員渡邊信之説,中國已經找到了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之所在,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已提出了解決方案,現在當務之急是一一執行這些政策,這樣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國家發改委團委書記李長修補充説,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抑制房價過快上漲這些熱點問題,發改委已經組織青年幹部分赴各地開展調研,目的就是落實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各項政策。
“從中國取得的成就中可以看出,中國已經找到了發展經濟的鑰匙,相信中國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另一把鑰匙。”慶應義孰大學經濟學部學生寺島正樹告訴記者。
中日青年交流被寄厚望
中日兩國政府間自2008年起開展每年4000人青少年互訪活動。據全國青聯副秘書長萬學軍介紹,與日本的青年交流活動在中國所有對外青年交流活動中規模最大。
“日中兩國關係在亞洲乃至全世界都佔據重要位置,在當前兩國高層往來順利開展的情況下,日中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之間加強交流,有助於促進兩國更多地了解彼此,繼而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西村總團長在會見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時説。
“青年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骨幹力量,中日青年之間建立友誼,加強聯絡,對兩國關係的未來發展大有裨益。”史宗愷説。
始於1956年的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已經成為當今國與國之間青年友好交流的典範,在各個歷史階段均為推動兩國關係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中國青年組織與日本政府、政黨和民間的40多個青年組織和機構保持著良好的交往關係。
中日青年作為友好使者,他們熱烈綻放的笑靨、朝氣蓬勃的身影,為兩國交流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至當日傍晚對話交流活動結束,北京城的黃沙已散去,春意更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