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博鰲(海南)4月9日電(“新華視點”記者劉錚、周正平、趙葉蘋)9日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吸引了2000名嘉賓匯集博鰲小鎮,企業家就達900多名。從跨國公司到知名民企,“火爆”參會的背後,是亞洲乃至全球經濟在復蘇中尋求新機遇的渴望。
綠色復蘇、跨國戰略、“亞洲軟肋”……這些博鰲論壇上的熱詞,正是“後危機時代”中國乃至亞洲經濟面臨新調整的重點所在。正如即將卸任的論壇理事長、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所言,亞洲經濟復蘇要有可持續性,“綠色”與“增長”和“民生”相結合是現實選擇。
綠色復蘇:亞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世界經濟下滑0.8%、發達經濟體下滑3.2%時,中國經濟增長8.7%、印度經濟增長5.6%——在這次論壇年會發佈的2009年年度報告上,這組數據閃射出全球經濟低迷中亞洲經濟復蘇的強勁光芒。
然而,這並不能讓人高枕無憂甚至沾沾自喜。放眼未來,這次年會把“綠色復蘇:亞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作為主題,組織了“亞洲發展模式的再思考”和“低碳能源”專題論壇,有其鮮明的現實針對性。
“越是在危機的情況下,越是我們增長方式轉變的最好契機。”蒙牛集團總裁楊文俊説,綠色轉型對正在崛起的亞洲經濟大國——中國尤為重要。因為“綠色”短期是成本,長期是優勢。在未來的競爭中,不論是美國造、日本造還是中國造,“誰最綠”“誰最優”,就能引導未來的發展。
中國經濟今年前兩月雖然工業增速強勁,但重工業增速大大高於輕工業,高耗能行業增速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這説明,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矛盾依然突出。
“亞洲要真正步入持續的復蘇之路,就是要在這個復蘇前加注‘綠色’,讓危機後的亞洲經濟更有活力,成為創新和節能的領跑者。”拉莫斯認為。
跨國戰略:尋求振興的“助推器”
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在跨國公司乃至一些發達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在法國投資研發,第一年會得到50%的稅收減免,第二年減免40%,第三年減免30%……在這次論壇上,前來參會的法國政府投資部主席大衛·阿皮亞公佈的法國“招商”政策引人注目。
“我這次到博鰲來,就是準備邀請一批中國的高科技、新能源企業家到法國考察投資。”大衛·阿皮亞興奮地説。
論壇發佈的年度報告稱,中國仍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國際直接投資接受地。同時,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逆勢上升。
發達國家經濟的低迷,使得中國市場在跨國公司戰略中的地位大大提升,跨國巨頭正在加強在中國市場上的本土化、研發、採購等進程,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更是使得許多跨國公司躍躍欲試。據了解,年會上約40家跨國公司代表將第一次舉行跨國公司中國區總裁圓桌會議,一些中國企業也在尋找海外發展的機會。
這次論壇年會將專門舉行“海外並購:現實與目標的差距”專題論壇,並購的先行者們將與企業家們分享海外並購的經驗教訓。
放鬆管制:民間投資尋求新突破
這次論壇年會的一大特點是企業家報名“火爆”,主辦方不得不把註冊門檻提高到年銷售額10億元以上,而邁入這個門檻進入博鰲論壇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就有300多人,比去年增長了兩成以上。
民營企業家積極參與高端國際論壇的動力何在?
論壇專門安排的“放鬆管制:民營經濟和民間資本的力量”專題論壇無疑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率先復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政府拉動國內需求的擴張性政策。在成功實現企穩回升之後,以民間投資為代表的市場內生動力的恢復和培養非常關鍵。如何突破民間投資在許多行業和領域遭遇的非準莫入“玻璃門”瓶頸,民營企業家格外關心。
3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包括交通電信能源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等領域,興辦金融機構等。
“後危機時代民營企業面臨很多崛起的機會。”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指出,民營企業怎麼進入壟斷行業,以及怎麼加強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問題,非常值得關注。
關注民生:努力解決百姓的“頭疼”事
就在論壇舉辦地博鰲,商品房價格快速上漲,獲批國際旅遊島後海南房價也是成倍飆升。房地産、醫療這些百姓的“頭疼”事,也是論壇的熱點話題之一。
房價居高不下,是否對消費需求形成擠出效應,削弱城市競爭力?住房市場化改革如何滿足普通百姓的住房需求?圍繞著這些核心問題,開發商和業內專家們將在“經濟結構調整與地産定位”專題論壇中展開討論。人們期待著這些爭論能為解決房地産問題提供參考。
“要把房地産問題當成民生的最重要問題來解決,態度要堅決。”龍永圖説。
醫改是論壇上另一個熱點民生話題。去年4月份啟動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承載著公眾的厚望。本次論壇年會將組織一次閉門主題早餐會,中國衛生部部長將與受邀代表就醫改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沒有夯實的民生,經濟高速發展將成‘地上懸河’。”參加論壇年會的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
克服“亞洲軟肋”: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動能”
在眾多專題論壇中,“消費:亞洲經濟的軟肋”的題目非常醒目,體現出論壇對增強消費對亞洲經濟拉動作用的高度關注。
“在構成中國總需求的‘三駕馬車’中,短板是居民消費需求。”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給年會會刊撰文時指出,這是一種不正常、不可持續的狀況,應當儘快從應急性的短期政策轉向處理長期發展中的問題。
消費是亞洲經濟發展的軟肋,這是亞洲人天生節儉,還是因為養老、醫療、教育等民生顧慮?究竟有哪些結構性因素,抑制了消費潛力的發揮?這些話題將成為討論的熱點。
“以消費為主導的都是發達國家,中國真正成為以消費拉動為主的經濟體,可能還要很長的時間,但我們必須向這個方向走。”龍永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