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玉樹4月19日電 18日,玉樹地震4個小時前出生的女嬰安靜地躺在解放軍536醫院救災帳篷裏,衣服和尿布是醫護人員用柔軟的毛巾做成的。護士每一兩個小時會為她喂水、喂奶。地震中,這名嬰兒失去了母親,父親因重傷被送往外地治療。
但她得到了更多的母愛。16日,姑姑巴藏把身體冰冷、嚴重脫水的女嬰送到隨部隊駐紮在結古鎮中心格薩爾廣場的護士長任玲手中。來不及揉拭濕潤的眼睛,任玲把小寶寶輕輕地抱在懷裏,用身體溫暖這個弱小的生命。
大家給女嬰找來了袋裝牛奶。任玲喂奶前,喜歡貼著寶寶的耳朵輕輕説,“寶寶,不哭!你最堅強,你要快快長大,長大後你要建設更漂亮的家!”
看著將孩子擁在懷裏的任玲,巴藏幾度流淚,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説:“你就是孩子的母親。”
淚水源於感動,而非軟弱。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生7.1級地震以來,玉樹沒有停留在悲傷之中,面對大災和死神,這個高原小城打響了頑強的生命爭奪戰。
滿目瘡痍的災區並非孤島,連日來處處閃現著迷彩綠、黃色、橘紅色的救援服、紅色僧袍、白衣大褂和志願者胸前的紅綢帶。一時間,玉樹人不論男女老幼,各地語言、各種習俗融在一起,共克時艱。
全力搜救生命仍是當務之急。在這場全民抗災大考中,有一支由漢、回、蒙古、撒拉等各族群眾構成的160人的“農民工救援隊”。18日,這支隊伍已疲勞地搜救四天,但仍無意休戰。
隊員成李軍永遠忘不了地震當天那位沒救活的小夥子。大地震顫後,一座4層樓房塌成兩層,廢墟中傳來了一名小夥子的呼救聲。“堅持下去!”人們大聲喊道,並用雙手一點點地扒抬,可裏面的聲音卻越來越微弱,成李軍最終只看到一隻蒼白的手。
“沒能救活他,但是我們決心要救更多的人!”成李軍説。從那時開始,他和工友們幾乎一刻不停地在廢墟中挖掘。“我們沒有時間悲傷,每秒鐘都很重要!”目前,他們已從廢墟中救出41名倖存者。
記者在玉樹見到了23歲的重慶小夥楊陽,這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玉樹分行的廚師,從4樓食堂逃生後徒手扒木梁、挖土塊,從街對面倒塌的民居中救出7名群眾。隨後,他又背起一名身體極度虛弱的獲救男子離開危險區。
在安全的巴塘河灘,筋疲力盡的楊陽癱坐在地上,看見兩名婦女衣著單薄,在清晨的寒風中瑟瑟發抖,沒有絲毫猶豫,楊陽脫下外套、拖鞋送給她們……
“這次地震讓我切身體會到民族大家庭的溫暖!”主動為記者引路和翻譯的27歲青年桑德才仁説。桑德才仁家裏的房屋全部倒塌、地震中失去了兩名親人。
“地震後,我們吃喝很困難,不少當地商人馬上免費散發庫房裏的貨物,我領了一箱方便麵。”他説。“玉樹這樣偏遠,海拔又高,但救援來得很快。現在全靠政府,多虧了全國各地的好心人。”
玉樹地處三江之源,大難時期,又成了愛心的方向。除了專業救援人員,日漸成熟的志願者隊伍也在向抗災一線集結。“晉美索南”“湯立勇”“鮑成林”“扎西旦周”……各民族志願者把自己的名字、手機號、QQ號,密密麻麻寫滿了6頁紙。在玉樹州體育場的一個角落,兩張木桌、幾把椅子、幾張白紙、一支鋼筆,加上寫在包裝紙板上的“報名處”,就成了數百名志願者的集結地。
在澳門工作的高樹友已在災區堅持了4天,嘴唇乾裂,發著高燒。他和朋友當天在旅遊時遭遇地震,幸運地逃過一劫後,他們爬上鄰近的廢墟投入緊張的搜救。
目前,高樹友與團委工作人員合作,專門招募組織志願者。“到18日上午,來報名的志願者已有400多名,他們來自吉林、陜西、四川、廣東等地。”他説。
有的志願者付出了生命的代價。18日中午,在玉樹地震中為搶救孤兒不幸遇難的香港義工黃福榮的遺體,在西寧機場搭機運往廣州,隨後再轉至香港。
就在黃福榮告別青藏高原的同時,又一批搭載救援人員和物資的飛機飛抵忙碌的西寧機場。在通往玉樹的國道上,救援物資也在日夜兼程,生命通道不息。民族大愛以世界驚嘆的速度涌向災區。
大難摧毀了人們的家園,卻又讓歷經考驗的同胞情誼更加牢固。互助,以同胞的名義!
青海久美藏藥藥業有限公司的大夫旦正,率領20多名醫護人員在玉樹州體育場內設立群眾安置點,接待前來就診的各地群眾和武警戰士。抵達玉樹以來,他們已接治3000多名病人。
旦正説:“他們幫助災區抗震救災,作為醫護人員我們也要為他們服務,保護他們的健康,我們希望為每個人發一個挂在胸前的藏藥包。”
體育場的群眾安置區,28歲的劉啟青靜靜坐在帳篷門口,看著藏族鄰居家的孩子們跳繩玩耍。她十年前從西寧到玉樹經營餐館,地震奪走了她的餐館和財産。劉啟青和丈夫在大地晃動中幸運地逃出房間,隨周圍的村民一起跑到山上的結古寺。
劉啟青笑著説:“丈夫正在參加搶險志願隊伍,每天都在搜救倖存者,很忙。但他不用擔心我,我在這裡生活還好。大家可以互相幫助。”
談及今後的生活,她説:“以後可能還在玉樹做生意,畢竟這麼多年跟藏族群眾相處得很好了。”(記者李志暉 肖林 王雁霖 文貽煒 朱國亮 侯德強 姜辰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