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一切為了人民——聚焦抗震救災一線的人民子弟兵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4月20日   來源:新華社

一切為了人民
——軍徽閃耀:聚焦抗震救災一線的子弟兵

    新華社青海玉樹4月20日電(新華社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 “洪浪湧來的時候,我看見了你;天塌地陷的時候,我看見了你。你用你的突擊把希望托起,你不朽的身軀,化作一個民族的挺立。”

    就在中國軍隊展開玉樹大救災的這些日子裏,一位網友在新華網上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面對災難,人民軍隊總會為了人民挺身而出,這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幕。

    為了人民,這是最堅決的號令;為了人民,這是多麼崇高的使命!

    心繫玉樹,子弟兵用自己的生命高高擎起人民群眾的生命

    “救人要緊!”

    14日8時,玉樹軍分區司令員吳勇集合全體官兵,發出了震後的第一道命令。

    地震發生的瞬間,這個位於震中地區的軍分區天旋地轉。一墻之隔的結古鎮街上,人們奔逃哭喊的聲音響成一片。

    吳勇知道,此刻他不能猶豫。

    幾分鐘後,軍分區第一個搜救小組衝向倒塌的廢墟,出現在了因為無助而驚恐的群眾面前。

    駐玉樹部隊就地展開生命救援的同時,人民軍隊的一支支救援力量已開始向災區快速行進。

    北線,大軍從蘭州、西寧啟程;南線,部隊從四川直奔西北;空中,伊爾-76運輸機起飛……

    這不是一場戰爭行動,這是一場如戰爭行動般氣壯山河的生命突擊。

    截至19日22時,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共出動兵力12798人。在結古鎮等19個任務點,救災部隊承擔起了搜救被埋群眾、開展醫療救助、轉運救災物資和重症傷病員等任務。

    人民的生命,從來是子弟兵心中最重的挂牽。繼2008年的汶川之後,位於青藏高原一隅的玉樹,再次成為被迷彩色涂染的高地。

    15日早晨,正在西北牛賓館廢墟上實施救援的中國國際救援隊工兵分隊隊員,被一陣強烈的余震幾乎晃倒在地。不到10分鐘,又是一次令人揪心的余震。

    “這兩次余震估計都有4.5級,如果有一個6級,我們都可能被埋進去。”中國國際救援隊副總隊長、北京軍區某工兵團工程師劉向陽説。

    整整4個小時,一位滿面塵土的倖存者,被隊員們從洞口緩緩抬出……

    震後57小時獲救、68小時獲救……不言放棄的生命與不言放棄的救援官兵一起,創造了一個個生命奇跡。

    “我相信你們一定會來救我的,謝謝!”重新見到陽光的那一刻,被埋了整整49個小時的30歲的藏族婦女卡吉向救出她的青海省軍區獨立步兵團官兵説。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當兵的。一看見他們的軍裝,心裏就踏實了。”23歲的藏族青年扎西鵬措告訴記者。

    “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為了誰。”在災難襲來的日子裏,玉樹群眾記住了那一雙雙被十字鎬磨得血跡斑斑的手,那一個個在無影燈下忙碌的身影,那一架架在狂風和飛沙中振翅的軍機。

    到19日,救災部隊搶救被壓埋群眾1564人,救治傷員20047人,轉運傷員及陪護人員1249名。搜救——醫治——轉運,每一個數字,都是一程又一程爭分奪秒的接力。把那生命之火高高擎起的,是另一群年輕而勇敢的生命。

    玉樹的這個春天,來得特別晚。高寒缺氧的環境,讓一些救災官兵出現了高原反應。有的戰士暈倒在救援現場,有的醫療專家一邊吸氧一邊給傷員看病。

    科學組織、保障力量,是部隊救災的一項重要原則。然而,生命的呼喚,不容子弟兵做任何停留。

    “生命至上,無論遇到多大困難,無論身體怎麼不適應,部隊都堅持在第一時間搶救老百姓。”蘭州軍區政委李長才説,不怕疲勞、不怕犧牲、連續作戰、勇於挑戰,災區的每一支部隊,都有數不清的讓人感動的人和事。

    他們的背後,閃耀著這樣一行大字: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

    愛灑災區,子弟兵用自己的雙手為人民建起擋風遮雨的家

    座座軍綠色的帳篷,鋪展在結古鎮格薩爾王廣場上。這是從千里之外趕來的二炮官兵為1040名災區群眾緊急搭建的。

    在玉樹的每一片平地上,都有這樣的“愛民帳篷”。有了帳篷,就有了家,就有了阻擋風雨的墻。

    從抵達災區的第一天起,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在全力營救被困人員的同時,積極協助地方政府安置受災群眾,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這或許是天下最簡陋的餐廳。沒有房屋,沒有桌椅,只有7口直徑一米多的大鍋,支在災後的廣場上,爐火燒得旺。

    從15日淩晨起,武警玉樹州支隊在受災群眾集中地設立“便民就餐點”,提供熱騰騰的粥和水。結古鎮的廢墟上,升起了第一縷炊煙。

    青措卓瑪是武警戰士們從廢墟裏救出來的。排在等待盛粥的隊伍中,這位年近八旬的藏族阿媽不停地念叨:“金珠瑪米亞古都,金珠瑪米亞古都……”

    武警玉樹支隊的官兵們,本身就是受災者。地震發生後,這支房屋嚴重受損、物資缺乏的部隊不僅第一時間投入搜救,還向附近的受災群眾打開了大門。

    世界上可曾有過這樣的軍營?營區中心的帳篷村裏,住滿了老百姓。小孩們在嬉戲,大人們有的聊天、有的看書、有的架起了鍋灶做飯,帳篷村一側的醫療站醫生在給一些受傷人員診治。

    “很多老百姓無家可歸、一無所有,我們必須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他們。”武警玉樹州支隊支隊長石華傑説。

    人民軍隊愛人民。因為愛,萬餘官兵馳援災區;因為愛,子弟兵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

    在玉樹機場,卸載物資的官兵們手上磨出了繭花。他們幾十個小時未眠,只為把棉被、帳篷等物資早一點送給受災群眾;

    在通往災區的公路上,武警交通部隊晝夜搶通被毀道路,裝載機駕駛員邵文生連續作業20多個小時,僅吃了一包方便麵;

    在結古鎮,一所所由軍隊和武警部隊援建的帳篷學校開始復課,瑯瑯的讀書聲重新飄蕩在災區上空;

    在玉樹的偏遠山區,蘭州軍區的112支小分隊進村入戶展開救助。一個個傷病員被轉移,一片片廢墟被清理,一個個受災群眾領到了食物和棉衣……

    玉樹是三江之源。今天,由中國軍人和其他救援力量匯集而成的愛,正在沿著這片土地流淌。

    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情暖高原,子弟兵與人民群眾的深情書寫著新的傳奇

    “部隊官兵就是好,就連借一塊破門板都要大老遠送回來……”結古鎮新建路的藏族群眾拉吉讓,逢人就誇曾在他家附近實施救援的武警官兵。

    16日那天,搜救官兵們在一處倒塌房屋下發現一名被困的藏族婦女,因為腰和腿被掉下的橫樑壓著而不能逃生。

    3個小時後,這名婦女被成功救出。但官兵們沒有擔架,醫療點又離得遠,情急之下,連長趙登川就從居民拉吉讓家借來一塊在地震中損壞的門板和一床棉被。

    “我當時説門板都壞了,家裏還有棉被,他們就不要還了。”拉吉讓説,可沒想到,兩個小時後,趙登川帶著兩名戰士,將門板和棉被又還給了他。

    聚集玉樹的救災部隊,很多曾參加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災。

    從汶川到玉樹,愛護百姓是中國軍人共同的擔當。

    “他們是我們藏族群眾心中的活菩薩。”次仁卓瑪説。15日17時,這位61歲的老人正在自家廢墟上清理被掩埋的糧食、被褥,一次余震震塌殘墻,將毫無防備的她壓在了下面。

    3個小時後,次仁卓瑪睜開眼睛,才知道自己躺在了武警甘肅總隊臨時救護所帳篷裏。在這裡治療的每一天,她都能看到官兵忙碌的身影。

    這些天來,無論是在救援的廢墟上,還是在結古鎮的街道上,救災官兵們聽到最多的就是“扎西德勒”。來自藏族的志願者和老百姓們,紛紛加入救災行列,與官兵們並肩戰鬥;剛剛安置下來的受災群眾,更是用自己的方式愛護著這些遠道而來的子弟兵。

    42歲的藏族婦女索楊,一家十幾口人擠在體育場的一頂帳篷裏。他們的鄰居,就是第一批到達災區的中國國際救援隊醫療隊。

    看到醫療隊員們喝不上熱水,索楊從倒塌的家裏挖出一口鍋,又從廢墟上撿來木柴,每天為救援官兵們燒水。

    “他們那麼累,我能幫點小忙就幫點。”索楊説。

    另一個藏族小男孩,每天好幾次到醫療隊裏轉,看看哪個水壺空了,就拎回自家裝滿熱水。

    隊員問他叫什麼名字,小男孩調皮地回答:“阿司匹林!”——幾天前,就是這些醫療隊員治好了他胳膊上的傷,並且給了他幾片“阿司匹林”。

    16日12時30分,在地震廢墟中掩埋了近44小時的孕婦才仁求吉不僅平安脫險,還順利當上了媽媽。

    蘭州軍區總醫院野戰醫院的一頂帳篷裏,成功為她進行了剖腹産手術的醫護人員們長長地松了口氣。

    才仁求吉和解放軍官兵們商量了一陣,為孩子取名“擁軍卓瑪”。

    在這個陽光燦爛的中午,在這片歷經苦難的土地上,“擁軍卓瑪”響亮的啼哭聲,唱響了新的生命希望,也唱響了濃濃的軍民情!

 
 
 相關鏈結
· 千軍萬馬抗旱圖——子弟兵西南地區抗旱救災側記
· 子弟兵支援西南抗旱救災把保民生作為首要任務
· 梁保華走訪慰問駐寧部隊官兵 向子弟兵致新春祝福
· 1000余名子弟兵緊急在四川遂寧地震災區抗震救災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