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無疆——武警青海省玉樹州支隊抗震救災紀實
新華社青海玉樹4月21日電(記者劉昕、王玉山、王經國) 這是一支常年駐守在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腹地的部隊。
這是一群積極維護民族團結,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為玉樹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做出重要貢獻的官兵們。
他們先後兩次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先進集體,連續5年被評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2009年又被武警部隊表彰為基層建設標兵支隊。
玉樹地震發生後,他們是投入抗災戰鬥最快、救災時間最長、擔負任務最重、救出群眾最多的第一支成建制部隊,贏得當地群眾的由衷讚譽。
他們,就是武警青海省總隊玉樹州支隊。
地動山搖,他們最先展開救援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武警玉樹州支隊350名官兵正在支隊後操場出早操。
支隊長石華傑覺得有點疲憊,所以沒有像往常一樣跑在隊列最前面——
在此之前的早晨5時40分,一次4.7級的地震把大家從睡夢中驚醒。石華傑命令官兵和衣而睡,隨時做好搶險救災準備。
14年前,還是一名排長的石華傑曾親歷過一次大地震。從那以後,常年在青海自然條件惡劣的邊遠艱苦地區工作的他,對自然災害一直保持著特有的敏銳。
突然,天空傳來一陣低沉的吼聲,大地開始搖晃,濃重的煙塵籠罩了大地,房屋就像篩子一樣抖動,人也被甩倒在地。
地震!大地震!
瀰漫的煙塵,擋不住躍動的橄欖綠身影。
地震後3分鐘,石華傑已清點完支隊人數,並報告給上級作戰值班室:“我部無一傷亡,已做好抗震救災準備!”
此時,石華傑一掃滿臉疲憊,一躍到官兵面前。他揮舞手臂,大聲説:“同志們,地震了!越是這個時候,越要體現出軍人的價值,越是這個時候,越要讓群眾看到軍人的身影,立即行動,搶險!”
話音未落,官兵們已振臂齊呼:“搶險!搶險!搶險!”
——地震後8分鐘,支隊官兵就已編成近40個救援小組,喊著口號,奔赴臨近居民重災區,還有銀行、醫院、學校等重點目標,以及人口稠密的賓館、集貿市場搶險救災。
——地震後8分鐘,由50名官兵組成的增援組,在參謀長范玉龍的帶領下,立即奔赴玉樹縣看守所,成功防止了110名人犯的脫逃。
——地震後8分鐘,支隊已就地成立起醫療救護小組,並在石華傑的帶領下,由15名官兵組成“敢死隊”,衝到危樓中搶運出急救藥品,迎來第一批求救的群眾和傷員……
8分鐘,把生與死、陰與陽聯絡在了一起;8分鐘,讓生命的接力棒從這裡傳遞;8分鐘,讓他們永載共和國的史冊——玉樹大地震發生後第一支成建制投入抗震救災的英雄部隊。
救人,救人,還是救人
支隊教導隊教導員周克明永遠忘不了面前的場景——
扭曲的臉龐,無助的眼神,絕望的哭聲。到處是廢墟,到處是瓦礫,到處是煙塵。
當這位已在玉樹當兵12年的少校警官,第一次衝進余震不斷的居民重災區時,心仿佛被刀割了一般。
“要知道,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都是我們的親人啊!”每次回憶那時的情景,周克明都會流淚。
救援在悲壯中開始。官兵們幾乎都是流著淚,投入救援的。
“救人!救人!還是救人!”決心已在官兵心裏下定。
沒有專業工具,就靠手掏、靠鐵釬挖。手上、身上都劃出血痕,打出血泡。腳下、頭頂,稍不小心都會有危險,但沒有一個人退縮半步。
一個藏族婦女哭著要解救被壓在廢墟下的孩子,戰友們立即救援。手挖,鐵棍砸,最終挖出一條通道。
母親要進去救孩子。直屬大隊戰士謝宇一把攔住,大聲説:“這裡太危險,讓我來!”
瓦礫不時砸在謝宇身上,他全然不顧,直到把一名只有兩三歲大的孩子救出。就在他抱著孩子要衝出來時,余震突然襲來,一塊帶釘的木板掉下,朝孩子的臉砸來。
千鈞一髮,謝宇本能地勾頭含胸,死死地護住孩子,任憑帶釘的木板重重砸在後腦勺……
正在西寧出差的支隊政委賈振雄,得知地震消息後,立即包了一輛車,趕回部隊。平時要走14個小時的路程,那次只用了9個小時就趕回到部隊。今年已確定轉業的幹部顏益泉,從家鄉湖南婁底乘飛機趕到西寧,幾經週折趕回支隊參加抗震救災;地震時腿部受了輕傷的直屬大隊三中隊戰士蘇傑,顧不上查看傷口,一瘸一拐地追著戰友參加救援……
從清晨到天黑,再從天黑到清晨,官兵顧不上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打一個盹,始終在廢墟中救人,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絕不放棄努力。
有愛就會有奇跡
4月20日,是武警玉樹州支隊援建的“武警愛民帳篷學校”開學第一天。
20多名藏族孩子席地圍坐在淺藍色帳篷內,唧唧喳喳,你追我鬧,淺色的黑板上,用藏漢兩種文字寫著:“抗震救災,眾志成城。”
老師指著黑板,問孩子們:“大家知不知道,‘抗震救災,眾志成城’是什麼意思?”
9歲的更噶站起來,認真地回答:“‘抗震救災’就是要把被埋的人救出來。‘眾志成城’就是我們一起努力,獻出愛心!”
也許正是7天前的那場大地震,才使更噶真正懂得了這個詞的意義。
地震發生後,更噶家裏有兩人遇難,他也受到驚嚇,沒有食物,也沒有任何抵禦寒夜的衣物。是武警戰士把他帶回支隊設立的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
那個晚上,官兵們把自己從倒塌的營房內搶挖出的棉被、大衣和塑料布等一大批禦寒物品,送給了受災群眾,還幫著搭起簡易帳篷,讓剛剛失去家園的人們度過災後第一個寒夜。
但最初的幾天,官兵自己幾乎沒有吃沒有喝,甚至連一件保暖的衣服都沒有。到了晚上,也只能在寒夜裏席地打個盹。
43頂帳篷在臨時安置點撥地而起,這裡也就成了更噶自己的家。官兵們為他檢查身體,每天給他提供食物和水,還幫他從廢墟裏救出了親人。
地震發生後,支隊在第一時間放開了營區,使眾多受災群眾及時得到救治,2000多名受災群眾在支隊營區裏得到了臨時安置。如今,孩子們重新坐進了課堂。
4月15日,當第一批救援物資抵達玉樹機場後,支隊官兵立即緊急轉運,使物資第一時間分發到受災群眾手中。
據不完全統計,在救援過程中,不少官兵在廢墟裏發現了大量錢財和物品,都統一上交並登記造冊;在格薩爾廣場等地設立就餐點,每天熬粥煮麵,就餐人數達5000多人次……
愛,為災區群眾帶來了希望;愛,一定會創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