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舞臺 世界出演
——記世界各國積極參與上海世博會
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 兩年前,北京鳥巢。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在奧運主會場緩緩鋪開,向世人展示了中國5000年燦爛文明,贏得一片喝彩。
這是中國送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兩年後,上海浦江。又一幅綺麗美妙的畫卷在世博園區揭開面紗。這是一次來自世界各地參展方的集體創作。每一個參展方傾其熱情,竭其智慧,以自己的一抹亮色,描繪世界文明的精彩。
這是世界送給中國的一份禮物。
“因為這是在中國”
世博園區的最西端,美國館像一隻雄鷹,張開翅膀,歡迎來賓。然而去年此時,別的場館工地已經如火如荼,這裡卻還一片寂靜。
根據美國法律,參展世博會不得使用國家財政,一切須靠民間籌款。這原本不是問題,但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卻讓許多願意提供贊助的企業難以兌現先前的承諾。一時間,“美國可能缺席上海世博會”的傳言甚囂塵上。
美國的情況並非絕無僅有。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讓許多國家“囊中羞澀”,上海世博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不過,誰都不願因此而失約上海,這不僅是因為世博會在其159年的歷史上首次在一個發展中國家舉行,意義非凡,更因為中國在金融危機中亮麗的表現,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所代表的機遇,上海所蘊含的潛力。
在新世紀進入第一個十年之際,承載了特殊歷史意義的上海世博會,讓世人在低迷的全球經濟中重拾信心,看到希望。參展方都希望能借助上海這樣一個大舞臺,向中國展示自己,向世界展示自己。
“我們一定會來,因為這是在中國,”美國館組織方聯席主席艾秋興如此回應媒體疑問。美國方面展開了一系列參展推介會。對於潛在贊助商,他們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是:中國市場對貴公司有戰略意義嗎?答案無疑是肯定的。第二個問題:你們對上海世博會有具體計劃嗎?如果沒有,請聽聽我們的方案……這樣的推介屢屢奏效,贊助商的名單越拉越長。2009年7月10日,美國政府正式簽約參展合同,搭上了上海世博會的“末班車”。
負責修建法國館的公司發言人弗蘭克·塞拉諾同樣毫不諱言“中國因素”的吸引力:“此次世博會舉辦國中國是新興巨人,這是法國以史無前例的規模參展的重要原因。”
最早與上海世博會簽約的拉美國家智利,在金融危機蔓延之時,決定改租賃館為自建館;在經歷芮氏8.8級大地震後依然選擇堅守。智利副外長費爾南多·施密特稱,參加上海世博會是一項“真正的國家工程”。
尼日爾2月18日發生軍事政變,通訊中斷,城市淪陷。世博會組織方好不容易與尼日爾展區總代表菲加·哈吉取得聯絡,他答覆説:“你們放心,我們一定準時把展品送到上海。”
從地震廢墟中走來的海地,在加勒比共同體聯合館搭建了“心”形五彩島嶼模型,寄託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同時也向曾在地震中無私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的中國人民表示敬意。
世博會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廣大發展中國家也因而深受鼓舞,非洲50個參展國選擇“集體亮相”。走進世博園區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展館——非洲聯合館,這片神秘而美麗的大陸,第一次如此淋漓盡致地向世人展現它的獨特魅力……
最終,上海世博會有242個參展方確認參展,創造了世博會有史以來最高紀錄。這場于特殊歷史時期舉行、由一個新興大國主辦的盛會,註定具有劃時代意義。這正應了2002年12月3日中國成功申博後,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文森特·岡薩雷斯·洛塞泰斯説的那句話:“今天,世界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希望!”
“鼓舞人心的秘密”
藍天白雲下,矗立著一座“種子聖殿”。6萬多根裝有各種各樣種子的透明長桿,柔軟靈動,遠遠望去,好像一朵隨風起舞的蒲公英。這是上海世博會英國館,“蒲公英”是中國網民給它取的別稱,浪漫而富有詩意。
英國是世博會的故鄉,為確保英國館成為上海世博會上最奪人眼球的場館之一,英國政府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啟動展館設計大賽。最終,“種子聖殿”脫穎而出。
設計師托馬斯·海瑟威克説,現代都市人長期生活在鋼鐵森林中,走進“種子聖殿”,沐浴在由長桿引入的點點光芒之中,看著四週象徵萬物生機的種子,會令心靈歸真返璞,得到凈化。世博會結束後,這些長桿會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飛散到英中數百所學校,成為兩國人民友誼的見證。
當最後一根長桿安裝完畢,海瑟威克難掩心中的激動:“這是一件史無前例的作品,如此震撼人心。我真的非常高興,它比我想象得還要棒。”
與英國館不謀而合的是,“綠色”、“可持續”、“科技”、“文化”、“溝通”也是其他場館的核心理念,反映了當今社會的共同關注。各國設計師師法自然,和而不同,圍繞著上海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奉獻出一個個奇思妙想。黃埔江畔上演了一場“智慧的競賽”。
法國的“感性之城”漂浮于一層淺水之上,講述了人和水的不解之緣;日本的“紫蠶島”像一個會呼吸的生命體,體現了建築與環境的和諧之美;意大利館的設計靈感來自上海的兒童遊戲——“遊戲棒”,20個功能塊可隨意組合,變幻莫測;西班牙館採用柳條、竹子裝飾外墻,如弗拉明戈舞搖曳的長裙;波蘭館表面佈滿鏤空花紋,好似民間剪紙,在燈光照射下流光溢彩;以色列的“海貝殼”一半用原石砌造,一半由玻璃覆蓋,截然不同的兩種材質相互環抱,寓意對話與融合……
一些國家還請出“國寶”擔當使者,讓世博會觀眾近距離感受本國文化的魅力。“小美人魚”銅像第一次離開故鄉,連同哥本哈根的海水,在上海灘講述一個丹麥的童話;法國奧賽博物館送來馬奈、梵高、羅丹等藝術大師的7件傳世名作,每一件都價值上億歐元;捷克有著650餘年歷史的查理大橋“幸運”青銅浮雕,也亮相世博會,供觀眾撫摸祈福……
一座座超現實主義的場館,一件件彌足珍貴的文物,世博會不再是早期單純的科技成果展示,而已演變為對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的一次駐足審視。
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説:“世博會一次次跟隨人類社會演進而變化,這是它永遠創新、永遠鼓舞人心的秘密。”
“快樂的家庭聚會”
在“暢想之洲”澳大利亞館,正在排練的墨爾本雜技團演員克裏斯蒂身著潛水服,佩戴潛水鏡,在高空模擬潛水,忽而上浮,忽而下潛,忽而翻轉,惟妙惟肖。中庭懸吊的燈光雕塑璀璨奪目,映射著周圍五顏六色的珊瑚礁,仿佛置身於澳大利亞的自然奇觀——大堡礁。
上海世博會期間,克裏斯蒂和其他三位夥伴,每天將在這裡演出4場高空模擬海底潛水錶演,展示澳大利亞獨具魅力的海洋文化。克裏斯蒂8歲開始學習雜技,11歲時曾在中國廣州雜技團學習過3個月。此番故地重遊,她很是興奮:“中國近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我一直盼望有機會再來看看。”
為了呈現最佳表演效果,她4月初就來到上海,每天堅持排練。她相信,自己的表演一定會讓許多觀眾躍躍欲試,想到大堡礁親身體驗一把。為了增添樂趣,她將在表演中與觀眾互動,比如從空中觸摸觀眾的手。“如果願意,請到時舉起你們的手!”
高空模擬海底潛水錶演只是上海世博會大舞臺上一朵小小浪花。在184天會期裏,這裡將上演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臺文藝表演和互動活動,總數超過2萬場。
這些節目都深深地打著各國的烙印,有的堪稱文化瑰寶,如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經典劇目《天鵝湖》、加拿大太陽劇團的馬戲表演、巴西的“瑪瓦卡”身體打擊樂、布隆迪的大鼓、佛得角“赤腳女歌王”切薩裏亞·艾芙拉的靈魂歌唱、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的激情放歌、法國影星阿蘭·德龍為上海世博會親力打造的音樂劇《溫柔的法國》、韓國的非語言戲劇《亂打》……上海世博會因此而每天呈現不同的面孔。
原本散落于地球各個角落的藝術奇葩,如今在上海世博會競相綻放,人們足不出園,僅憑一張“世博簽證”,便可感受各國文化、領略各地風情,這是多麼奇妙的旅行。雖然有人質疑,信息技術讓地球變小,世博會已失去昔日魔力,但技術進步永遠替代不了情感交流。因為親密接觸,文明的發展才充滿了溫情。
“奇妙的旅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中國駐德國使館今年以來的簽證量平均每天達到700到800人次,其中四分之三與上海世博會有關;紐約中國領事館因簽證申請量暴增而不得不在官方網站上提醒人們避開高峰;法國境內的世博會門票銷售已超過兩萬張;新加坡今年6月學校假期期間,通過指定旅行社報名前往上海的遊客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預計上海世博會的參觀人數將達到7000萬人次,有望再創世博會歷史新高。
已決定6月來華參觀上海世博會的日本遊客池田拓男説:“面對如此豐盛的文化盛宴,誰能抵擋它的誘惑?人類辛苦地創造多種文明,不就是為了快樂分享嗎?”他指著上海世博會會徽上那個三人合臂相擁的“世”字圖案説:“看,世界是一個家庭,世博會是一次快樂的家庭聚會。”(執筆記者唐昀、田帆;參與記者曹揚、劉莉莉)
圖表:世博主要場館分佈 新華社發
獻給上海世博會:未來的城市暢想 世界的文明舞臺
五洲四海的賓朋聚首上海黃浦江畔,屏息凝神期待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大幕拉開。
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人們謳歌城市,解剖城市,追問城市!人們為城市文明的碩果振奮歡呼,也為尋求明晰的未來城市藍圖翹首期待。
在這屬於全世界、全人類的文明舞臺上,讓我們盡情暢想城市的未來。 >>>詳細閱讀
2010年上海世博會:奉獻一場世界科技與文化盛宴
為了這場盛宴,作為東道主的13億中國人民傾注了十足的誠心與熱情。正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所説:“舉辦世博會,不僅是上海的大事,也是全國的大事;辦好世博會,不僅是上海的責任,也是全國的責任。”從申辦到籌辦,再到正式舉辦,10年來中國人民立足全球視野,克服重重困難,爭取世界各國的廣泛參與,把上海世博會打造成一次真正的“世界大團聚”。 >>>詳細閱讀
上海世博會設立世博會誕生159年來首個殘疾人館
4月22日,在上海市政府舉行的世博會系列專題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殘聯副理事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副館長龔伯榮介紹了生命陽光館的情況。
生命陽光館是世博會誕生159年來首次設立的殘疾人館,由中國殘聯主辦,上海市殘聯承辦。全館的通行無障礙讓坐輪椅的肢殘人不受區域限制。所有的展項都考慮到了坐輪椅觀眾的空間和視野。天籟光韻區的手動系統和盲人足球區的擋板則降低了高度,使坐輪椅的殘疾人也能參與互動體驗。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