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汶川地震兩週年:新型産業托起地震災區的明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1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5月13日電(記者黃毅、陳健、苑堅)飛地工業園、新型種植業、生態觀光遊……在汶川大地震兩週年之際,當記者再次踏訪四川地震災區,曾經滿目瘡痍的土地,如今正憑藉著方興未艾的新型産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重點支持“兩高一低”型工業

    “將來青川的産業,將從這裡騰飛!”張家獻指著不遠處一片寬闊的廠房説。這裡是位於廣元市郊外的川浙合作産業園,作為廣元市經濟開發區黨委書記,張家獻已經無數次在心中謀劃過産業園的發展藍圖。

    廣元市青川縣是汶川大地震的極重災區,青川工業企業震後幾乎“全軍覆沒”,沒有一家能正常生産。浙江省援建指揮部根據災後生産力佈局及産業結構調整規劃,重點支持科技含量高、産品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的“兩高一低”型工業,幫助青川産業重建。

    川浙合作産業園是浙江支援青川在廣元建設的飛地工業園,園區自2008年11月開工建設以來,僅僅一年多的時間,産業園區已引進項目14個,總投資近20億元。到今年底,入園産業項目將突破20個,産值達到5億元。

    在四川地震災區,産業重建不是簡單地把災區原有産業進行複製,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提升,各種新型産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災區抓住災後重建契機,將災後重建與工業園區、産業園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重構産業結構,優化産業佈局,加快産業集聚,實現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並且構建産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震前的北川是農業縣,震後北川依託山東援建優勢,積極打造北川-山東經濟開發區、北川-山東産業園、安昌工業園區和永安-香泉工業園等産業園區,並且以項目為依託,承接東部産業轉移,促進項目向園區集中。目前,北川-山東産業園區已有24家企業入駐,20家企業開工建設。

    長期以來,綿陽主要發展電子工業,産業的單一性讓綿陽工業的抗風險能力較為欠缺。災後重建中,綿陽整合市內6大産業園區功能,建成了電子信息、食品醫藥、冶金機械、汽車及零部件、新型材料、精細化工六大産業基地。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農業

    青川一片空出的板房學校,如今挂上了“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範園區、技術培訓基地的牌子,原本需要拆除的板房變成了菇棚。走進板房,只見房間裏整整齊齊碼放的菇袋裏,冒出了一株株“江山白菇”。在浙江衢州市援建下,白菇將成為青川縣馬公鄉農戶未來增收致富的重要産業。

    青川縣馬公鄉地處高寒山區,被稱為“青川的青藏高原”,原是中藥材專業鄉。地震後,全鄉中藥材面積僅剩下四成,山體植被、可耕坡地破壞嚴重,原有産業難以為繼,受災農民急需尋找適合當地的産業恢復生産。

    “衢州對口援建青川縣馬公鄉,不但要幫農戶把房子建起來,還要幫助他們富起來。”浙江衢州援建指揮部農藝師鄭雪良告訴記者,經過出菇試驗,馬公鄉的地理、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發展“江山白菇”産業。

    “江山白菇”是全國名牌農産品、浙江省十大名菇。據測算,馬公鄉農民種植“江山白菇”,每袋的産值可達6至7元,利潤3至4元。衢州援建指揮部正計劃通過園區的試種示範,帶動當地農戶利用廢舊板房栽培“江山白菇”,從而培育當地農村特色産業。

    在汶川,廣東援建者採取“企業+基地+農戶”的新模式,積極發展特色農業。截至2009年底,汶川已經打造甜櫻桃、獼猴桃、茶葉、蔬菜、花卉等特色基地5萬餘畝,扶持發展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7個,建立種養業專業大戶100余戶,汶川的特色農業已逐步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産業。

    綿竹災區圍繞聚居點佈局,在全市21個鎮鄉實施“一鎮一園”建設,重點打造九龍江蘇現代高效農業園、孝德萬畝盛唐科技農業園、遵道50萬隻獺兔養殖園、千畝生態蔬菜示範園等,形成了生豬養殖、綠色蔬菜、優質糧油、經濟林木、食用鮮菌“五大區域現代農業産業基地”,輻射帶動20萬畝現代農業發展。

    依託重建發展旅遊觀光

    汶川地震兩週年前夕,有“天下雄關”之稱的劍門關關樓,經過一年多時間的重建後重新開關迎客;首屆中國蜀道三國文化旅遊節也在四川劍閣縣同時開幕。記者在劍門關前看到,隨著關樓的開放,守候在關前的眾多遊客紛紛步入遊覽。重建後的劍門關關樓,依舊保持了歷史原貌,雄踞在懸崖絕壁間,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在汶川大地震中,劍門關景區嚴重受損,余家岩、張家包、遊客中心一帶山體滑坡、崩塌,劍門關景區的重要標誌——劍門關關樓成為危樓,需拆除重建。一年多來,整個劍門關景區共投資4億多元實施災後重建項目72個,新建主遊道10余公里,修建了雷鳴橋、子規橋等石拱橋和鐵索橋14座,架設了天梯峽和金牛峽棧道,以及一大批旅遊配套工程。

    發展旅遊、觀光等産業,已成為災區發展新型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震後僅半年,青川縣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建成開園,成為汶川地震災區第一個地震遺址公園,如今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已累計有遊客70萬人前來追思、緬懷。

    綿竹以年畫文化、酒文化為依託,將文化産業與旅遊産業結合,並且利用江蘇援建優勢,融合川西與江南文化,當地的揚州水街、蘇州水街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旅遊品牌。在都江堰市,當地憑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自然生態以及新形成的地震旅遊資源,形成了一批特色城鎮。

    青川縣青溪鎮陰平村在地震後建起了“小青瓦、白粉墻、人字頂、提腳線、木蘭花窗”的川北民居,農戶門前種上了精品水果和花卉,發展起了“生態農業觀光園”。村民鐘元輝向記者談起生意經,接連説出好幾個新詞:“發展農業觀光旅遊屬於低碳經濟,等附近的唐家河景區重建完成後形成接待能力,我們這的遊客還會更多!” 

 
 
 相關鏈結
· 汶川災後首個鐵路重點工程成都至都江堰鐵路開通
· 四川通報汶川災後重建工作|抗震救災代表訪都江堰
· 台灣紅十字組織援建汶川學校大部分將於9月啟用
· 各地紀念汶川地震兩週年續寫災區重建家園新篇章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