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玉樹抗震救災一個月之際:不倒的玉樹 奮進的力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1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青海玉樹5月13日電 新華社記者

    一個月前,當玉樹高原被地震撕扯得滿目瘡痍時,那片土地還是草木枯黃的季節。

    一個月後,廢墟間的白楊已生出了銅錢般大小的綠葉。春天,以不可阻擋之勢在高原的山水中涂彩;春意,在安置點的帳篷間涌動。

    在應對大考中大悟。震後一個月,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歷經磨難和考驗的中華民族,從這次災難中汲取到的新的力量、勇氣和智慧,正和玉樹的春天一起頑強生長。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高海拔地區展開的大規模救援。從救援、安置到秩序恢復和啟動災後重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災難面前再次彰顯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10歲的玉樹第三小學學生嘎松求珍正走在上學路上,地面突然開始劇烈晃動,路邊的房屋陸續倒塌,驚慌的人們奔走呼號。嘎松求珍嚇壞了,雙手緊緊抱住路邊的電線桿,連聲疾呼“媽媽!媽媽!”

    就在小嘎松呼喚媽媽的那一刻,玉樹的災情通過電波,穿越萬水千山,揪緊了全國人民的心。

    獲悉災難,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在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立即成立,下設的8個工作組馬上開展工作,一條條緊急救援的指令和部署迅速發出——救援,向著玉樹!

    經歷汶川地震後逐步完善起來的抗震救災應急機制,此刻高速運轉——8時20分起,中國地震局、民政部、公安部、衛生部、交通運輸部、鐵道部、中國民航局……應急響應立刻啟動。

    北京—玉樹、西寧—玉樹、四川—玉樹、西藏—玉樹……

    以玉樹為中心,地震救援隊、公安消防隊、地震專家等專業救援隊伍從四面八方迅速開進。

    飛機、火車、汽車、徒步強行軍……不管多麼遙遠,無論什麼方式,火速出發,奔向玉樹!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高海拔地區開展的大規模救援行動,這是難度超乎想象的生命大救援——玉樹,青藏高原的腹地,4000多米的海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六成,距省會西寧820公里,與成都的空間距離達1200公里。

    前進,每一步都是那樣艱難。救援,每一個動作都那樣吃力。“不少官兵在劇烈的救援中出現了頭痛、胸悶、噁心,但對於救援來説,每一分鐘的時間都異常寶貴,沒人舍得離開崗位……”濟南公安消防支隊參謀丁林海在日記裏記錄了當時的情景。

    再惡劣的條件也阻擋不了搶救生命的腳步。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盡百倍的努力!

    ——10小時、20小時、30小時……奮戰在一片片廢墟上的救援人員似乎忘記了時間;

    ——72小時黃金救援期過去了,救援沒有停止,而是加快節奏。一直到第7天,又有22名倖存者被成功救出;

    ——7天以後,再次集結兵力,進行3天拉網式排查,直至確認再無倖存者……

    這是以人為本的生動詮釋——從汶川到玉樹,生命的尊嚴再次彰顯,人性的光輝在古老的青藏高原閃耀。

    在科學有序的決策部署下,一個個生命被救出,一個個群眾被安置,一批批物資被送達。

    “我看到了國家的力量!”玉樹結古寺佛學院教授昂噶感慨地説:“我沒有想到,行動這麼快!”

    在一個月氣壯山河、撼人心魄的抗震救災鬥爭中,所有矚目玉樹的人們無不和昂噶有同樣的感受。

    ——這一個月,各種救援力量最多時超過1.7萬人,從廢墟下救活1455人。

    ——這一個月,有效救治傷員5.22萬人次。轉移到外地治療的3164名重傷員中,直接死於地震的僅4人,重傷員致殘率極低。

    ——這一個月,組織調運帳篷近7萬頂、棉被22萬多套、棉衣12萬多件。方便麵、火爐、折疊床、移動廁所、課桌椅等物資保證了所有受災群眾有吃、有喝、有住、有醫、有學上。

    ——這一個月,災區幹線公路全部暢通,通信完全恢復,油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群眾臨時集中安置點每建好一處,水電配套設施立即跟進一處。

    ——這一個月,郵政、銀行等網點恢復服務,災區商業企業、個體戶陸續營業,結古鎮街頭幾乎能買到所有生活必需品。

    ——這一個月,地震廢墟清理過半,垃圾做到日産日清。地質災害評估、環境調查全方位推進,災後重建工作在科學規劃中啟動。

    這是維護受災群眾利益的又一壯舉,再次宣示了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這是國家動員力量的全面展示,再次彰顯了中國共産黨強大的執政能力。

    這是令世界讚嘆的救援奇跡,再次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力量。

    仿佛一種象徵,更是一種昭示:地震中屹立不倒的文成公主廟和格薩爾王雕像,見證著各民族相濡以沫的情感,見證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間大愛。災難中凸顯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重要基礎和強大動力

    高原的陽光灑落在結古鎮中心的格薩爾王雕像上,與之相距十幾公里的唐蕃古道邊,酥油燈的清香在文成公主廟的佛堂瀰漫。

    一個月來,這兩座地震中屹立不倒的建築,見證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間大愛,見證了漢、藏、回等各民族相濡以沫的情感。

    震後十幾分鐘,身單體薄的玉樹縣回族女民警馬玉芳不顧余震危險,帶領6名漢族和藏族民警奮戰12個小時,從廢墟中挖出12名倖存者,藏族群眾親切地稱她為“阿達”(藏語中對女性的敬稱)。而令馬玉芳感動落淚的是:救援中,一名藏族小夥和一名漢族中年人開來了自家的小型吊車;滿臉皺紋的藏族老阿媽、身穿紅色僧袍的僧人、出租車司機……都自發加入到救援隊伍中來。

    災難來臨時,像這樣自發組成的多民族救援隊伍,四處可見。災區各族群眾自救互救、共度時艱,譜寫了一曲曲催人淚下的生命讚歌。

    玉樹,青藏腹地,三江之源。在這片離天最近的地方,居住著藏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15個民族。他們長期共同生活、相互依存、水乳交融。歷史和現實早已把各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

    雖然信仰不同,但人們守望相助;儘管語言不通,但大家同氣連枝。地震摧毀了美麗的家園,卻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同胞情誼更加牢固。

    在玉樹經商的甘肅臨夏回族兄弟陜國林、陜國雄從廢墟中救出3名藏族同胞,並向受災藏族同胞免費提供了30多萬元的飲用水和方便食品。鄰居卓瑪説:“地震以後,我們兩家就成一家人了。”

    玉樹之殤,華夏之痛。在許多人心裏,遙遠的玉樹,此刻變得如此親近。

    一個月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趕赴災區一線指揮抗震救災,黨心凝聚起強大的民心。

    一個月來,全國各地紛紛捐款、捐物,許多人歷經辛苦千里跋涉援助災區。

    “他們的苦難就是我的苦難。”78歲的老紅軍張忠貴從成都龍泉驛出發,徒步、搭車來到玉樹搬運救災物資。“來了災區,心裏才能真正踏實。”

    “我們是農民工,沒有錢,卻有力氣。”6名四川彭州的打工農民帶著鐵鍬等簡單工具,花了550元錢租了一輛三輪摩托車,連夜從玉樹州囊謙縣趕到結古鎮。看到地震的慘狀,他們邊落淚邊開始搶挖廢墟下的群眾,一直到天亮。“汶川地震,全國各地都幫助了我們,這次大災難,我們是帶著感恩的心來的。”

    民族作為一個整體的巨大向心力,必然激發每一個體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與擔當。

    “代青巴毛”“晉美索南”“湯立勇”“鮑成林”“扎西旦周”……在玉樹州體育場內一處不起眼的角落,兩張木桌、幾把椅子、幾十縷紅布條,加上寫在包裝紙板上幾個歪歪扭扭的字——“志願者報名處”,就成了數百名志願者在震區的集結地。他們有來自西安的“父子兵”,有來自漢、藏、回多民族的老兵救援隊。吉林、陜西、四川、廣東、香港、澳門……眾多志願者民族各異、身份各別,“但他們帶來了同樣濃濃的愛。”共青團玉樹州委的扎西達傑説。

    親歷抗震救災每個日日夜夜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州長王玉虎感慨地説:“這次災難中,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大家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

    一個月來,所有直接和間接參與抗震救災的人們,所有關注災區的人們,內心無不涌動這樣沉甸甸的感受:民族團結的精神在這次抗震救災中得到昇華,建立在深厚歷史文化傳統上的民族政策,各民族長期以來和睦相處孕育的血肉聯絡,在抗震救災中迸發出強大的力量。

    水珠匯入大海,力量就會無限;各民族緊密團結,就能勇往直前——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一再證明的真理。 

    從廢墟裏刨出農具,在春雨中播種希望,店舖陸續開張,商貿逐漸流通……寫在災區人民臉上自強不息的神情,是中華民族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的精神傳承,昭示著生生不息的強大力量

    “我不小了,我有力氣,我能給家裏掙錢。”13歲的藏族男孩美朗松保在記者面前盡力挺直身板。

    地震中,美朗松保所在的玉樹縣上拉秀鄉加吉娘村化為廢墟,爸爸和哥哥受了重傷,媽媽要長時間留在醫院裏照料他們。

    玉樹,這個全國著名的“蟲草之鄉”,即將到蟲草採挖季節,這讓美朗松保充滿了期待。在今年的“蟲草假期”裏,他要帶著弟弟妹妹、跟著叔叔去挖蟲草。“我們不能僅靠救濟來生活”。

    堅強,寫在這名少年的臉上,更印在災區群眾的心裏。

    地震發生時,24歲的羅松措西正在山上放牛,倖免于難,但丈夫腰部受了重傷,被送往山下接受治療。如今,羅松措西依舊在山上帶孩子、放牛,只是讓家裏的年輕人間或下山領一些救助物資。羅松措西説:“有牛,就能賣牛糞、擠牛奶,一年可以賺兩千塊錢。”

    震後一個月,儘管大地依然瘡痍,但帳篷裏、街道上、村落中,那一張張或稚嫩、或年輕、或滄桑的面孔上,悲傷漸遠;自強和希望重新在人們心裏升騰。

    “能刨一點是一點,能做多少是多少。”扎西大同村66歲老人白瑪多傑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全部倒塌。在帳篷裏安頓下來後,他們從廢墟下刨出了還沒有損壞的自行車、碗筷、青稞、櫃子、農具……白瑪多傑謀劃著重建家園:“馬上要把青稞種上;兒子們還年輕,可以去挖蟲草,家裏不用擔心,我守著……”

    在廢墟裏刨出農具,在春雨中播種希望。經歷地震磨難的玉樹人開始了新的勞作。

    結古鎮紅衛村綠色食品蔬菜基地沒有倒塌的溫室大棚裏,青青的油菜長勢正旺。蔬菜經營戶朱雙連一邊清理廢墟,一邊告訴記者,如果能夠儘快把其他倒塌的大棚重建起來,損失會補回來一些。

    朱雙連的希望即將變成現實。目前,青海省農牧廳正從大通、湟中、樂都等縣抽調農業科技骨幹趕赴災區,對結古鎮及周邊地區近2000個損毀倒塌的大棚進行重建指導。

    青稞、豌豆、洋芋的種子也正源源不斷地運到災區。5月中旬,玉樹州的大田作物將播種完畢。

    “能開工的企業都開了,能開張的商店也都開了。”玉樹州經貿委主任索南多傑説。走在結古鎮臨街的道路上,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帳篷營業點人來人往。“帳篷超市”“帳篷飯店”“帳篷理髮店”隨處可見。人們開始挑選自己喜歡的禮帽,小孩子開始購買自己喜歡吃的糖果……震後一個月的災區正在顯現它特有的生機和活力。

    “國家幫一把,老百姓自己努力一把,用不了三五年,玉樹一定會更好!”71歲的藏族音樂人代尕劫後余生,飽經滄桑的面龐上透著堅定與自信。

    自力更生、自強不息——這是中華民族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的精神傳承這種生生不息的力量,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斷的根、不滅的魂!

    啟示提升認識,認識推動實踐。重建一個美好的新玉樹,答卷剛剛開始書寫,困難和挑戰依然嚴峻。秉持科學發展的理念,玉樹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5月4日,震後20天。靜靜流淌的扎曲河邊,一場簡樸而熱烈的奠基儀式在這裡舉行,在地震中幾乎夷為平地的結古鎮禪古、甘達兩村試點重建,玉樹災後重建的序幕由此拉開。

    新家園的藍圖吸引了上萬群眾前來觀看,也讓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這塊青藏高原腹地:中國將怎樣在大地震的廢墟上重建一個更加美好的新玉樹?

    與氣壯山河的高原大救援相比,玉樹的重建之路無疑更為漫長,挑戰更加嚴峻。

    ——這裡,居住著15個民族的20多萬群眾,民族習俗和文化積澱極為豐厚。災後重建,該怎樣更好地體現民族特色和地域風貌?

    ——這裡,地廣人稀,長期延續傳統的農牧業生産生活方式。災後重建,該怎樣做到既尊重當地群眾習慣,又幫助他們脫貧致富,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

    ——這裡,地處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對生態最敏感的一塊“皮膚”。此次僅大地震造成的廢墟就達400多萬立方米。災後重建,該怎樣做到既著眼于發展,又更有力地促進生態保護、穩定生態循環?

    ——這裡,高原高寒,每年適合大規模施工的時間只有4個月左右,建材物資運輸難度極大。災後重建,該怎樣做到加快建設,讓災區群眾早日過上美好生活?

    ……

    一個個世界性難題,猶如一道道艱難的考題,在抗震救災一個月的節點上,擺在人們面前。

    仿佛是一種巧合。5月12日,玉樹震後28天,正是汶川特大地震兩週年。兩年前,大地震在1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撕扯出滿目瘡痍;兩年後,人們看到的是富有現代氣息、川西特色的重建民居,漂亮堅固的學校、醫院,便捷寬敞的道路,轉型升級的産業……一個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新區在昔日的廢墟上崛起。

    短短兩年,中國交出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合格答卷。

    啟示提升認識,認識推動實踐。從中央到青海省各級政府,關於恢復重建的謀劃早已啟動。

    ——4月19日,震後第5天,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第七次會議決定成立災後恢復重建組,研究制訂災後恢復重建方案。

    ——5月6日,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第十三次會議明確提出,災後重建必須體現“四個結合”原則:與加強三江源保護相結合、與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與扶貧開發和改善生産生活條件相結合、與體現民族特色和地域地貌相結合。

    ——5月9日,青海省委書記強衛率團專程赴四川考察學習,汲取汶川災後恢復重建中的先進做法和寶貴經驗。

    ——5月11日,青海省在震區設立災後恢復重建現場指揮部。清墟協調、過渡安置、規劃實施、資金管理等15個工作組全部就位。

    ……

    科學謀劃,凝集民智——一條條關係生態、文化、經濟恢復重建的建議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

    ——應儘快開展生態承載力評估,建立嚴謹的生態環境評估和災害風險評估體系,統籌實施重建。

    ——應充分考慮玉樹傳統能源缺乏但太陽能資源極為豐富的現實,使太陽能採集使用與建築一體化,達到經濟、適用和生態保護的多重目的。

    ——建議將三江源生態移民與地震災區牧民新村建設相結合,統一規劃、集中建設。

    ——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使災後重建成為玉樹建設新農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綠色食品生産基地的契機。

    ……

    目標,在科學的論證和謀劃中逐漸形成——

    3年完成玉樹恢復重建主要任務,5年後把玉樹州府建成高原生態型商貿旅遊城市、三江源地區中心城市和青藏高原城鄉一體發展的先行地區。

    這是一幅令人神往的藍圖。她的實現,將是推動古老的青藏高原邁入跨越式發展的嶄新傳奇。

    這是一個催人奮進的目標。她的完成,將是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史上書寫的又一壯麗詩篇。

    震後一個月,玉樹迎來新的清晨。

    當第一縷陽光穿越聖潔的雪山,當巴曲河潺潺的水聲打破清晨的寧靜,火爐前,牛糞餅已燃起裊裊炊煙;帳篷裏,酥油茶已飄出濃濃奶香。康巴漢子趕著牦牛,踏上了泛起初綠的大地。虔誠的阿媽轉動經筒,為遭受苦難和幫助他們走出苦難的人們祈福。

    這個充滿生機的清晨,向世界昭示——

    地震,震不垮人們的希望。

    災難,擋不住奮進的力量。(執筆:黨周、陳二厚、肖林、李自良、何宗渝;參與采寫:王宏偉、馬千里、顧玲、呂雪莉、陳國洲、何偉、王雁霖、吳光于、馬勇、王大千、文貽偉)

 
 
 相關鏈結
·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為玉樹地震災民提供援助
· 青海省玉樹災區災後重建總體規劃徵求意見會舉行
· 青海抗震救災指揮部學習李克強視察玉樹講話精神
· 王培安代表國家人口計生委慰問青海玉樹地震災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