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四川災區對口支援工作:從對口支援到長期合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2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5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 楊三軍、曹妍)時光荏苒。轉眼間,汶川大地震已過去兩年多時間。

    記者最近深入四川省北川、青川、汶川、綿竹等重災區看到,災區面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巨變,呈現出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新氣象。這可喜的改變中,飽含著十萬援建大軍的無私奉獻。

    按照災後重建“力爭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當前地震災區的對口支援工作已進入“後援建時期”。在加緊推進災後恢復重建的同時,受援雙方也在立足共贏發展,探索從對口支援到長期合作的新模式、新機制,使對口援建的成果長效化。

    舉全國之力:十萬援建大軍奮戰在災區大地上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四川地震災區一片廢墟、損失慘重,而重災區又多地處山區、民族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地震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無異於雪上加霜。面對繁重的災後重建任務,不僅重災市縣財力無力支撐,四川省財政也是捉襟見肘。

    舉全國之力、一方面有難八方支援、集中力量辦大事……震後僅僅一個月,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安排,來自北京、浙江、廣東等18個省市的援建大軍迅速集結四川,與災區幹部群眾手牽手、肩並肩,在地震廢墟上打響重建美好新家園的大會戰。

    縣人民醫院、喬莊高中、安居小區……一個個建築工地上,塔吊旋轉、工程車來回穿梭,到處是施工人員忙碌的身影。這是記者日前在青川縣城(喬莊鎮)看到的場景。安居小區建設工地的安全員曾令貴説:“為了加快建設進度,我們平時都是加班加點,‘五一’假期都沒停工。”

    寧波援建指揮部指揮長史濟權告訴記者,青川縣城的重建方案由於批復較遲,重建時間只有短短15個月,而且還需要騰挪數千套板房,難度很大。但是,他們自加壓力、倒排工期,只用了2個多月時間就高質量編制完成了縣城規劃,半年時間騰挪了5000多套板房,確保20個縣城項目全部開工,創造了“寧波速度”。今年8月底,20個縣城項目可全部完工。

    視災區為家鄉、視災區群眾為親人,這是各省市援建者的心聲。從踏上地震災區大地的那一刻起,他們全力以赴,急災區群眾之所急,想災區群眾之所想,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迅速啟動了農村住房、城鎮安居房、學校、醫院、道路、供水供電等一大批與人民群眾生活生産密切相關的重點項目。

    來自四川省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12日,18個對口支援四川的省(市)確定的援建項目已開工98.7%、完工73.7%,完成投資佔總投資的76.1%;港、澳特別行政區政府援助四川災區的202個項目也在加緊推進。

    為發展奠基:“輸血”與“造血”並重

    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四川災區,無論是農民群眾還是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及家園重建基本完成後,最盼的是能夠得到産業及智力上的支持,以增強“造血”功能,讓農民群眾能夠儘快還清建房貸款、增收致富,地方經濟能夠加快發展、可持續發展。

    讓人欣喜的是,“輸血”與“造血”並重、“硬體”與“軟體”結合,正是各援建省市一致堅持的援建原則。浙江援建青川指揮部指揮長談月明告訴記者,從援建一開始,指揮部就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建設一個工業園區、培育兩個特色基地、構建三個綠色通道、重建四個市場服務體系”的基本思路,幫助災區發展産業、脫貧致富。

    談月明舉例説,根據青川生態條件好的實際,指揮部投資1億元創建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産業發展模式,引導受災農戶發展生態養殖和茶葉、木耳種植等特色産業項目。同時,扶持“川珍實業”“七佛貢茶”等龍頭企業,在浙江開通了青川農産品和藥材“綠色通道”,133家賣場和超市幫助銷售青川農副産品,年銷售額達3000多萬元。

    對口援建都江堰市的上海市,把打造10萬畝生態農業集聚區作為産業援建的重頭戲,並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上海浦東孫橋現代農業園區負責實施。生態農業集聚區涉及都江堰12個鄉鎮,做到一鎮一特色,建成後可帶動核心區農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成為現代農業示範基地、農民持續增收基地和兩地合作交流基地。

    小橋流水、綠樹成蔭,遊人在岸邊徜徉,一棟棟川西特色的嶄新民居墻上,畫著富有生活氣息的綿竹年畫……這是綿竹市孝德鎮“蘇州水街”的場景。蘇州援建者巧妙對貫穿孝德鎮的污水溝進行改造,將蘇州元素和綿竹年畫元素融合其中。新建的“蘇州水街”能容納60多戶商戶,成為孝德鎮的中心商業區,既為安置房住戶提供了必需的生活配套設施,又為當地鄉村發展旅遊打造了一個特色景點。

    讓災區長期受益的還有“智力援建”,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管理模式,正在災區推廣傳遞、生長。各對口支援省(市)充分發揮科教、人才、技術優勢,向災區輸送支醫、支教等人才隊伍1.6萬人,組織培訓醫療衛生、項目管理及城鄉規劃等方面的急需人才4.3萬餘人。同時,一批災區幹部到援建省(市)挂職鍛鍊,為災區長遠發展培養鍛鍊了人才隊伍。

    謀共贏發展:對口支援正向長期合作轉變

    記者採訪的各援建省市普遍表示,按照“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到今年9月他們均可全面完成援建任務。在當前的“後援建時期”,立足共贏發展,推進對口支援向長期合作轉變,已成為受援雙方的共識。

    前不久,四川省黨政代表團先後赴山東、廣東,與兩省分別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四川將資源和市場優勢與援建省市的産業優勢深入對接,以感情為基礎、經濟為紐帶、園區為載體、項目為支撐、制度為保障的對口合作長效機制正在逐步形成。

    在綿陽,北川-山東、安縣-遼寧、江油-河南、平武-河北等4個對口援建工業園,為綿陽未來産業發展注入強大活力。目前,4個園區已入駐企業58戶、協議引資46.8億元,其中不乏山東中國重汽、遼寧華晨汽車及零部件等一批重大項目,而整個園區建成後,將形成300億元以上的産值規模。

    福建援建彭州市前方指揮部指揮長余軍告訴記者,在加緊“硬體”項目援建的同時,福建堅持利用市場手段,推動閩籍企業與彭州開展産業合作,以提升災區的産業“造血”功能。目前,已有21家閩企與彭州市簽訂了投資協議,涉及農産品加工、紡織、機械等多個領域,其中16個項目已落地,總投資4.85億元。

    地處川陜甘三省交界大山深處的青川縣,因“其水清美”而得名。針對青川發展工業“無地可用”的情況和生態保護的需要,浙江援建指揮部創建“飛地園區”建設模式,在廣元市打造了 “川浙合作産業園”,目前已吸引了16家浙江企業入駐,總投資21億元,全部建成後將實現利稅超億元,還可解決5000人就業。

    甬川鋼結構有限公司是浙江第一家入駐“川浙合作産業園”的企業,今年産值預計達3000萬元,明年有望過億元。“當初投資地震災區是出於履行社會責任,為災區重建盡一份力。”投資方——寧波華東物資城董事長竺保國説,“到了這裡才明白,西部商機無限,災區的恢復重建和未來發展,對我們企業更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相關鏈結
· 廢墟上崛起"新天府"—四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綜述
· 四川參訪團在臺共簽訂採購合同80.9億元人民幣
· 四川5.0級地震未造成人員傷亡 臨時停運列車恢復
· 四川都江堰彭州交界發生5.0級地震 尚無人員傷亡
· 覆蓋四川6重災市州的"新五大旅遊行動"拉開序幕
· 吳邦國委員長在四川考察指導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