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山西轉變用水方式:少用地下水 多手段擰緊節水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6月06日   來源:人民日報

    山西缺水。缺到什麼程度?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人均供水量位列全國倒數第一。缺水,成為制約山西發展的突出瓶頸。

    山西的用水結構很不合理。地表水留不住,黃河水成本高,用水量的2/3靠抽地下水。井越打越深,費用越來越高,地下水超採嚴重……這樣的用水方式難以為繼。

    沒有水何談生存,何談發展?!不轉變用水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一句空話。隨著新的治水思路的確立,山西變了!

    “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山西35項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快馬加鞭,百座病險水庫得以加固,西山引黃灌溉工程全面啟動,地表水供水能力明顯增強,今年灌溉面積將增加到1800萬畝;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全省地下水位止降返升,11個市中有7個市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56米……飽受缺水之困的山西邁出轉變用水方式的堅實步伐。

    從地下水到地表水——構建三晉大地“新水網”,補起缺水的“短板”

    在太原市小店區黑駝村,相距不遠的三口井,見證了山西水資源的變遷:

    第一口井是上世紀60年代打的,深60米,當時水能噴出1米高,但到1990年不出水了;第二口井是1994年打的,深181米,3年後又幹了;2002年打了第三口井,井深已達858米。

    山西照這樣用水還能撐多久?2007年,水利部專家組“會診”山西水問題時擔憂地説,繼續這樣不合理的用水結構,過不了多少年,一旦遇特大乾旱,山西可能“地上沒水用,地下無水抽。”

    水是山西之短、山西之痛。山西的決策者們認識到:加快轉變用水方式,山西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

    重新摸水情、算水賬,山西開始冷靜反思:每年分配給山西43.1億立方米黃河水,山西卻只用了不到1/4,為什麼靠著黃河用不上?水庫蓄水不足河川徑流量的1/10,為什麼大量的水白白流走?遇上特大乾旱,從哪兒取水……

    “多用一盆地表水,多留一盆地下水”——山西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路線圖日漸清晰。

    2007年起,山西舉全省之力實施興水戰略,按照“西引黃河、東搞攔蓄、統籌區域”的戰略佈局,總投資150億元,建設35處應急水源工程,推進覆蓋全境的十大骨幹供水體系,構建“兩縱十橫、六河連通,多源互補,豐枯調劑”的三晉大地“新水網”,從根本上補起山西缺水的“短板”。

    隨著運城市夾馬口灌區北擴和北趙引黃灌溉工程的投入運行,到今年底將有百萬畝旱垣田變成水澆地。運城旱垣上,40多萬祖輩“靠天吃飯”的農民將夢想成真。

    山西省水利廳廳長潘軍峰説,財政資金、煤炭基金、社會融資等多渠道投入,到今年年底,將有30項應急水源工程投入運行。到2012年35項工程全部建成後,全省地表水供水能力將達到45億立方米,佔全省用水量的2/3,將徹底扭轉不合理的用水結構。常年多用地表水,補充涵養地下水,旱年啟用地下水,山西將可抵禦百年一遇的大旱。

    從“保命水”到“增産水”——補電價降水價,有效利用黃河水

    “把水引進來,還要讓群眾用得起。”這就要靠政策引導,合理用好黃河水。

    從偏關到垣曲,山西沿黃地區山高坡陡,灌溉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運城市臨猗縣孫吉村農民王佔鰲説:“揚程260米,抽一立方米黃河水要0.7元,澆一畝地80多元,比井水還貴。年年抗旱,只舍得澆一次‘保命水’,畝産也就幾百斤。”高水價讓農民守著黃河不敢澆,望水興嘆。

    補電價,降水價,山西動了真格,去年省政府出臺了補貼政策,省級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將黃河水灌溉電價由每千瓦時0.269元降到0.06元,水價從每立方米0.5元降到0.25元。

    渠通了,水價降了,農民引黃灌溉熱情高漲。“水價降了一半,灌溉時間也縮短了2/3,‘保命水’變成了‘增産水’。”嘗到甜頭的王佔鰲説,今年水澆得好,收成差不了,每畝穩上千斤。臨猗縣寺後村農民賈馮穩,自己掏錢建起了提水泵站,“果園效益高,值得!”水到哪,哪就能調整結構。

    補貼政策帶動,工程合理調配。“引沁入汾”工程實現沁河和汾河“兩河牽手”,解決臨汾盆地缺水,哺養汾河下游水量;坪上應急引水工程,為忻府、定襄、原平 “解渴”……山西按照“用好老灌區、建設新灌區、改造和修復舊灌區”的思路,到明年,全省灌溉面積將發展到2000萬畝,實現農民人均一畝水澆地。

    寺後村幹部賈萬祥説,現在用黃河水划算,村裏的19眼井,今年用不上了。在回龍灌區,214眼機井90%已經停用,年減少地下水開採260萬立方米。監測顯示,黃河灌區地下水位下降的趨勢明顯放緩。

    隨著用水方式的轉變,土地的利用率、産出率也在提高。“過去只種一季,現在敢種秋了。”稷山縣化峪鎮陽平村支書任新山説,有水澆了,去年村民們收完小麥種玉米、棉花,全村耕地的復播面積從不到30%到了95%。運城禹門口灌區,有效灌溉面積擴大了5萬餘畝,澆水有保障了,小麥畝産由320公斤增到475公斤,復播玉米平均畝産達到600公斤。

    財政拿錢補貼水價、電價值不值?山西省副省長劉維佳給記者算了兩筆賬:

    一筆是農民的增産增收賬:一立方米水能增産3斤糧。到2011年,僅灌溉一項,山西可望年增産糧食8.5億公斤,農民減負增收達到10億元以上。

    一筆是水賬:到2020年,引黃灌溉面積從212萬畝發展到729萬畝,年灌溉用黃河水量將由現在不足3億立方米,增加到21億立方米,僅農業灌溉,每年將減少開采地下水8億—10億立方米,這對山西生態的意義無法估量。

    從“大鍋水”到明白水——利用水價杠桿,擰緊節水閥門,以水定發展

    一手開源,另一手如何節流?用水限額、節獎超罰、工程節水,三晉大地的節水閥門正在擰緊。

    灌溉使用IC卡,對清徐縣農民來説已經習以為常。在徐溝鎮高花村農田裏,村民李玉虎拿卡在控制器上一刷,水就通過管道“嘩嘩”流到自己的地裏。李玉虎説:“以前是大鍋水,渠道走一路漏一路。現在刷卡澆地,一畝地用水定額是170立方米,節約歸己,超用加價,既明白又省錢,灌溉成本從每畝40元降低到16元。”

    如今在清徐縣,工業、農業、生態都有了用水指標,192個行政村每戶都分配了初始水權,1298眼機井全部安裝了用水計量設備,實現了總量監控,計量用水,農民用上“明白水”、交上“明白錢”。

    水價杠桿撬動節水革命。清徐縣孟封鎮小武村侯中喜説,過去澆地都是大水漫灌,現在管道直接鋪到田邊。為了省水,農民們把大壟改成了小壟,地膜覆蓋保墑、保水。“水龍頭一開,跳的都是錢呀!”目前清徐縣年均節水2000萬立方米,減少地下水開採1659萬立方米,相當於建一座中型水庫。

    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去年山西提高地下水資源費徵收標準,由原來的每立方米1元提高到2元,超採區由1.2元提高到3元。通過地下水資源監控網絡,控制體系直接到縣。同時,省政府將地下水位變化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考核指標。

    財政並不富裕的洪洞縣,今年開展“節水工程建設年”活動,規劃投資1.58億元,受益範圍12個鄉鎮、226個村,將使全縣43萬畝農田實現節水灌溉。為何力度這麼大?副縣長喬永生説:“工程完工後,灌溉用水量將下降30%以上,年可節水8000多萬立方米,這將突破洪洞嚴重缺水的制約,為今後發展騰出用水空間。”大槐樹鎮秦堡村支書顧福民説:“這個工程大家喜歡,願意出工出力。從正月初八到現在,村民幹勁十足,硬化了8公里長的灌渠,減少滲漏,每畝水費降了一半。”

    發展觀在變,發展模式也在轉變。在山西,“量水而行,以水定發展”成了許多地方的硬杠杠。嚴格限制高耗水行業、提高用水效率,去年全省萬元GDP用水量從155立方米降到了100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5%,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從0.47提高到了0.5。

    節水型社會初見成效。清徐縣從2004年開始地下水位止降,去年地下水位總均值回升1.6米。從2009年以來,斷流多年的汾河實現了清水復流,濕地面積增加,太原市蘭村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回升4.62米,山西的母親河——汾河基本實現了長流常清。

    加快轉變用水方式,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如今,“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正成為山西社會各界的共識,珍惜水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水資源,日益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江夏 趙永平)

 
 
 相關鏈結
· 杭州舉行2010年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廣場活動
· 北京啟動"節水洗車"活動 免費發放3.6萬張體驗券
· 喜喜憂憂話節水—訪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
· 住房城鄉建設部:推進我國城市節水工作走向深入
·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佈加強工業節水工作的意見
·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工業節水工作的意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