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援建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移交地方使用
新華社成都6月9日電(記者劉永華、朱映濤)軍隊援建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項目落成暨交接儀式9日在成都舉行。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殘聯名譽主席鄧樸方,中央軍委委員、總後勤部部長廖錫龍,以及解放軍四總部、中國殘聯、成都軍區、四川省委省政府等軍地相關單位的領導出席儀式,八一康復中心醫護人員、患者代表、援建部隊官兵代表和施工單位代表共800多人參加儀式。
2008年6月,中央軍委決定參加汶川抗震救災的軍隊有關大單位和武警部隊,在四川、甘肅、陜西地震災區援建8所學校和1所康復中心,以實際行動支援災區恢復重建。目前,8所學校已全部竣工交付使用。
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是以解放軍四總部名義援建的項目,由總後勤部全面負責、成都軍區具體組織實施。中心總投資3億元,佔地185畝,設康復床位500張,總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規模僅次於北京的中國康復中心,居全國第二。八一康復中心2009年6月動工,2010年5月竣工,並通過了總後勤部、中國殘聯、四川省政府、成都軍區共同組織的項目驗收。
新建成的八一康復中心綠樹成蔭,建築和諧大氣,單體建築之間均實現了全封閉無障礙連接,符合國際標準;一個佔地490平方米的直升機停機坪,保證了救援人員能夠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運送搶救傷員。中心內擁有多种先進康復設施和醫療手段,可為傷殘人員進行檢查、評價、理療、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語言治療、心理康復、功能訓練等康復治療,並引進了國內外數十種最先進的假肢和輔具,殘疾修養員可以在這裡選擇、裝配最適合自己的假肢裝具,恢復肢體功能,走向新的人生。中心醫療條件能夠滿足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醫療服務需求,康復設備整體配置達到了全國先進水平。
中心建成移交後,四川省殘聯原有康復醫院、醫療點的腦癱兒童和其他傷病員將陸續轉移過去,現有的假肢康復中心也將全部搬遷進去。
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表示,在四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中,人民子弟兵主動支援,做出了重要貢獻,八一康復中心是災區災後重建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是一項愛心工程,為四川省廣大殘疾人員帶來了福音。
鐫刻著“八一”的愛
——解放軍四總部援建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紀實
新華社成都6月9日電(記者徐壯志、劉永華 解放軍報記者楊彪)2010年6月9日,成都市溫江區。鮮花和彩旗輝映著一片引人注目的建築群——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
為了支援災區人民重建家園,也為了給傷殘人員提供良好的康復治療條件,就在“5·12”汶川地震發生一個多月後,中央軍委作出決定,以解放軍四總部名義,在成都援建一所康復中心。
經過一年多的緊張籌劃和建設,這所現代化的康復中心正式建成並交付四川省殘聯投入使用,這是繼援建8所八一學校後,軍隊為地震災區群眾奉獻的又一以“八一”命名的精品工程、愛心工程。
這一規模僅次於北京中國康復中心的現代化康復中心,將為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殘疾人提供一流的康復條件和服務。
凝聚著軍委關懷和官兵真情的特殊工程
這是一項凝聚了中央軍委特殊關懷的工程——
中央軍委明確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援建任務後,軍委領導專門作出指示,要求援建工作要抓好落實,確保質量,讓地方政府滿意、殘聯滿意、康復醫療人員滿意。
解放軍四總部領導先後10多次深入施工現場,檢查工程質量,解決實際問題。
總後勤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四川省政府和成都軍區,成立康復中心籌建領導小組,統一組織和協調援建工作。具體實施項目建設的成都軍區專門成立了工程建設指揮部。
2008年10月16日,援建四川八一康復中心項目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12月9日,援建工程在成都市溫江區永寧鎮破土奠基。
2009年6月10日,承載著災區人民的厚望,八一康復中心工程全面開工。
這是一項浸透了援建部隊特殊心血與汗水的工程——
擁有國家甲級勘察設計資質的總後建築設計研究院在借鑒國內外一流的康復中心的設計理念後,精心提出了建設方案,並特別派出專門人員常駐施工現場,指導工程建設。
為了以最快速度建成這一工程,具體承建這項工程的成都軍區援建官兵和施工人員採取平行展開、流水作業、各道工序無縫隙對接等超常措施,晝夜奮戰,既確保了質量,又搶奪出工期。
“10余家建築安裝公司的2000余名施工人員,與100余名援建官兵聯合作戰,日夜不停,連春節都是在工地上度過的。”項目部副主任、成都軍區營房部高級工程師王新興説。
從2009年6月正式破土動工,到2010年5月通過驗收,在不到11個月的時間內,這所佔地185畝、建築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擁有500張床位的中國第二大康復中心拔地而起,成為成都溫江“國際醫學城”的一道亮麗風景:從設計到施工,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所有樓層結構都是節能保溫結構;所有的室內燈具都是節能燈具;所有的玻璃都是中空涂膜,隔音隔熱;許多設備的控制系統,都採用了智慧化裝置。
總後勤部、中國殘聯、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成都軍區聯合組織驗收後評價:項目設計科學合理,工程質量優良,結構安全可靠,滿足抗震設防要求……
見證了援建全過程的一位四川省領導感慨地説:“以這麼快的速度,建成功能這麼完善、設施這麼齊全的康復中心,只有子弟兵可以做到!”
細節之處見真愛
兩年前那場特大地震中,有5000多人因災致殘。而四川省有622萬殘疾人。
“我們一直想擁有這樣一所大規模、高等級的康復醫院。”四川省殘聯理事劉志賢説,“八一康復中心的建成,為四川省殘疾人康復事業進步提供了難得的契機,這是四川省甚至整個西南地區殘疾人的福祉。”
走進八一康復中心,現代化的設計理念,優良的建築品質,先進的康復設備,特殊的人文關懷,無不融匯著子弟兵的深情——
11棟單體建築之間,以病房樓為中心,呈集中輻射佈局,單體建築之間實現全封閉無障礙連接,這是國際先進的標準和理念;
高12層的病房樓和兩個康復樓,其功能都是模塊式的,康復人員能夠很方便地在相對集中的區域內進行適合自身的各項康復和治療;
從門診樓、病房樓到康復樓,超過3米的寬大電梯和樓梯、走廊,考慮殘疾人各種特殊需要的洗手間等設施,無不在細節上體現著濃濃的人文關懷;
4層高的康復一號樓,擁有多種康復設施和醫療手段,可以為傷殘人員進行檢查、評價、理療、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語言治療、心理康復、功能訓練等康復治療。在運動大廳裏,各種適合不同殘疾人進行運動訓練的器械令人目不暇接:先進的多關節等速訓練測試系統、三維步態解析系統、成人及兒童運動、作業療法等成系列成體系的康復訓練、評定設備……其中最先進的運動設備,可以讓全癱患者開展行走訓練。
在康復2號樓中,有一個特殊設計的水療室。在這裡,不僅有先進的碟形浴槽、步行浴槽、無障礙浴缸等新概念設備,還有一個小型游泳池,殘疾人可以坐在一個升降裝置上自如地入池出水。
在擁有國內外數十種最先進的假肢和輔具的假肢矯形及輔具裝配中心,肢殘者可以在這裡選擇和裝配上最適合自己的假肢,恢復肢體功能,走向新的人生。
文體大廳,可供殘疾人在娛樂中鍛鍊,在娛樂中康復;室外康復訓練區,倣真坡道、體育器械、生活場景模擬區、羽毛球場……豐富多彩的科目設置與清雅的休閒場地渾然一體。
一個佔地490平方米的直升機停機坪,則能夠保證救援人員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運送傷員。
看著這組建築從設計到投入使用,一直堅守在施工現場的總後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楊艷清十分自豪:“從整體設計到細節考慮,我們都做到了以殘疾人為本,盡可能為他們的康復提供最好的環境。”
“這不光是一個‘震不垮’的康復中心,更營造了一個按國際先進理念設計出來的第一流的康復環境。”劉志賢説。
“交鑰匙”工程
5歲半的羅渝凱一進門就坐到兒童作業室的桌子前,在康復員的指導下認真地“玩”上了。
母親李春聯坐在一邊,不無欣慰地看著孩子一次次努力地嘗試著這些對普通孩子早已不是問題的動作。“從他9個月大時我們就帶著他四處求醫,先後去過上海、浙江、重慶等。”李春聯説,希望這裡良好齊備的條件能讓她患腦癱的孩子儘快恢復起來。
從門診、病房到各種作業室、訓練室,幾乎都在移交的當天就投入了使用。“解放軍交給我們的不是一組建築,而是一所達到國家殘疾人康復中心最高標準和三級甲等醫院服務需求,集康復醫療一體、功能齊全、設備配套的一流的中心。”八一康復中心主任姚有貴説,這是一個名符其實的“交鑰匙”工程,真正做到了打開門就能投入使用。
“從核磁共振、高檔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到電子內窺鏡、腹腔鏡,從手術器械、辦公電腦、傢具到醫療被褥,甚至食堂的牙籤盒都配齊了。”作為負責人,姚有貴對自己剛剛接手的這個中心非常滿意。
為了幫助康復中心熟悉設施設備使用要求,成都軍區黨委決定,由成都軍區總醫院對中心進行醫療、技術和人員培訓的長期幫帶。交接初期,成都軍區總醫院專門抽調了30多名醫護人員入院指導。
“我們就是要給當地一所不必再購買任何設施器材、拿到鑰匙就能用的康復中心。”總後勤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説,考慮到康復中心的地位和未來功能的進一步發揮,許多重要醫療和康復設備還進行了超前配備,為中心下一步的發展預留了空間。
“我們要在用好這些設施為殘疾人服務的同時展開學術研究,使中心成為殘疾人康復治療的學術中心,發揮它更大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姚有貴説,康復中心全體人員將盡最大努力,把子弟兵對災區人民、對殘疾人的深情關愛傳遞下去,讓更多的殘疾人能從這裡得到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