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一名市民在展示她在民間剪紙藝人指導下製作的剪紙。當日是我國第五個“文化遺産日”。合肥市邀請10多名民間技藝傳承人在合肥城隍廟現場進行手工面塑、葫蘆烙畫、民間剪紙、蛋雕等創作,向市民展示民間手工技藝,號召市民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新華時評:文化遺産保護需防躁動之害
新華社南京6月12日電(新華社記者 郭奔勝、蔣芳)6月12日,我國迎來了第五個文化遺産日。國家設置這一紀念日的目的就是要喚醒全社會關注和參與文化遺産保護,精心呵護脆弱的文化珍寶。這個倡導得到了社會的積極響應,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但需要指出的是,當前一些地方在文化遺産保護中出現了躁動、功利、短視等偏差。個別地方似乎將發展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了祖先身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文化遺産爭奪戰,催生了一陣又一陣“名人故里爭奪熱”,甚至連臭名昭著的西門慶,也有兩省三地對其“故里”爭搶不休。也有的地方熱衷於所謂的掘墓、挖寶,大有不搞出個動靜善不罷休的架勢。有的地方甚至刮迷信風,把好端端的歷史地名改成“討口彩”的地名。
這些行為不僅嚴重背離了文化遺産保護的要求,也嚴重誤讀了保護文化遺産的真諦。從本質上説,這種“躁動”和“喧囂”,折射出的是短視和極端功利。名義上是爭搶文化遺産資源,實際上只是為了提高知名度,進而帶動旅遊和招商,凸顯出了唯利是圖、以賺取眼球為目的、胡亂利用古人的不良趨向。另一方面,只算旅遊或招商引資的經濟賬,不算不同古人的是非、道德賬,把與臭名昭著的歷史人物有關的地點或實物搬出來大肆炒作,跌破了文化遺産保護的底線。
文化遺産是歷史的珍藏,對它的珍視和敬重,不應當體現在口水仗、爭奪戰和不斷曝光的炒作中,而是要有敬畏之心,關愛之情,保護之行。今年的文化遺産日主題是“文化遺産,在我身邊;非遺保護,人人參與”,提醒人們應當去除把文化遺産迅速變現的功利、惡俗和急躁,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好奇、多一分守望。
除了在“文化遺産日”這種日子裏大張旗鼓宣揚保護理念,還應當將理性精神貫穿到保護的每一天。除了對有“利”可圖的文化遺産表現出熱情和關注,還應當對更多的其他文化遺産、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傾注更多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