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 政協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22日下午、23日上午和24日上午舉行了三次專題分組討論。常委會組成人員圍繞編制“十二五”規劃積極建言獻策。
這次常委會議議題下設六個專題,一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二是夯實“三農”基礎,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三是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民生改善和社會和諧進步;四是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五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六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常委會組成人員緊緊圍繞會議的六個專題,抓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綜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
常委們認為,“十一五”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我國立足擴大內需保增長,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企穩回升。但是,我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經濟運行中的新老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主要表現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還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凸顯,保障和改善民生領域問題還需切實加快步伐等。
常委們提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面對新的形勢,要抓住機遇,迎難而上,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十二五”是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關鍵時期,“十二五”規劃的編制,要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為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常委們建議,要加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力度,促進經濟增長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穩定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發展現代高端高效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提高農村社會化服務水平。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大力促進就業,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醫藥衛生事業改革,採取有力措施縮小城鄉、區域和貧富差距。要大力推進節能減排,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對民族地區的發展給予高度關注和更多傾斜,增強民族地區發展內生動力,促進民族地區民生改善和社會發展。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優化出口結構,改革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有序引導和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剛、杜青林、白立忱、陳奎元、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李兆焯、黃孟復、董建華、張梅穎、張榕明、錢運錄、孫家正、李金華、萬鋼、厲無畏、羅富和、陳宗興、王志珍、何厚鏵分別參加了專題分組討論。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應邀到會聽取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