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6月27日電(記者楊希偉、沈翀)記者從長江水文局了解到,經過5年的建設,長江流域已有135個水文站點實現報汛自動化。這意味著這些站點的全部水位、雨量數據都能實現自記及固態存貯,在半小時內自動傳輸至國家防總。
這135個自動報汛站點呈帶狀分佈在從川藏高原到上海浦東的5000公里江面上。長江委水文局介紹,自動化報汛從2005年開始實施,統計數字表明,自動報汛站20分鐘到達流域水情中心的到報率為99%,30分鐘到達國家防總的到報率為99%,準確率也達到99%。報汛自動化的成功實施和穩定運行為保障防洪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支撐。
長江水文局局長王俊説,從近幾年的實踐經驗看,以網絡平臺技術為支撐的報汛自動化有三大突出優點:一是時效快,即水情信息直接從自動採集進入自動傳輸流程,節省了人工觀測、報文擬定、報文校核等大量中間環節所需的時間;二是差錯率低,自動報汛的各個環節均不需人工干預,減少了出錯機會;三是效率高,計算機網絡自動化通信使水文信息的通信傳輸和處理能力大幅提高,水情信息及時可靠,且水情預報精度得到提升,可為防汛決策及洪水的風險調度提供科學依據。
在今年汛期,自動報汛站點圍繞兩湖水情隨時加密,及時傳輸,對防汛部門準確掌握水情雨情,科學調度提供了精確的數據。與此同時,2007年起長江自動報汛系統還與三峽梯級調度積極配合,互為補充,互為備份,共同為長江中下游防洪抗旱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了解,在歷次長江大洪水中,長江水文局都能不辱使命,起到“尖兵”和“耳目”作用。但這些成績的取得,基本上是“人海戰術”和夜以繼日苦幹的結果。尤其是出現大洪水時,為滿足報汛要求,一個水位站往往要好幾個測報人員連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