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13年 不平凡的路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
新華社香港6月30日電(記者 林建楊 蘇曉)7月1日,香港將迎來回歸13週年紀念日。作為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近來一直忙於籌備慶祝活動,以紀念這個對他自己、對香港和中國而言都非常重要的時刻。
“這13年來,香港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路。我們能戰勝各種困難,離不開吃苦耐勞、積極拼搏的香港精神,更離不開祖國的支持。”蔡冠深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
不平凡的13年
1997年7月對蔡冠深具有特殊意義。那個月,他迎來40歲生日,進入“不惑之年”。那個月,他應邀參加香港政權移交儀式,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性時刻。
1997年7月1日零時,香港會展中心新翼大會堂,五星紅旗在紫荊花區旗的陪伴下冉冉升起。“有幸參與其中,我感到非常激動,心情很不一般。從6月30日晚上到7月1日早晨,整個夜晚我都沒睡。”蔡冠深回憶道。
蔡冠深和其他港人盡情慶祝回歸的喜悅。不曾料到,破壞力巨大的亞洲金融風暴也已悄然逼近。“大概(1997年)10月份左右,亞洲金融風暴襲擊香港。我記得那一天銀行的拆借利息突然猛漲到70%以上,最後甚至到100%,什麼生意都沒法做了,這是我一生從未見過的局面。”他説,“當時很多人覺得香港走在一條黑暗的隧道裏,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曙光。”
當時,備受衝擊的香港股市和港元“傷痕纍纍”,國際金融炒家揚言要把香港變成“超級提款機”。但是,在中央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的支持下,1998年8月28日,特區政府最終成功狙擊國際炒家,維護了香港的金融穩定。
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又相繼遭遇2000年的網絡泡沫破滅危機、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蔡冠深説,這些危機都對香港經濟造成衝擊,因此這13年香港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路,儘管如此,香港最後都挺住了,並很快恢復,重回增長的快車道。
在蔡冠深看來,香港能戰勝這些困難有三個原因,一是香港經濟基礎比較雄厚,二是香港人身上具有的適應能力強、刻苦耐勞、積極拼搏的香港精神。“第三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回歸祖國後,中央政府給了香港非常大的支持。可以説,香港需要什麼支持,中央就給我們什麼。”他説。
2003年非典疫情時,香港經濟跌到谷底,中央隨即推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遊”,幫助香港經濟快速復蘇。“沒有國家作後盾,13年來的這些困難不好解決,更不會有今天香港的穩定與繁榮。”蔡冠深説。
以香港股市為例。1997年底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的總市值是3.2萬億港元,而截至今年4月底,港交所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已逼近18.1萬億港元。2009年,港交所的首次公開募股融資額達到2439億港元,排名世界第一。
香港與內地:13年的交融
蔡冠深説,13年來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內地經濟的高速增長,讓香港受益良多,香港的營商模式以及香港與內地經濟的經濟關係也發生了變化。
1997年以前,香港與內地是一種“前店後廠”的關係,港商利用內地廉價勞動力、土地資源等設立工廠,從事加工出口。而近兩年來,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不少香港企業從出口型轉變為內需型,逐步在內地建立銷售渠道。
蔡冠深表示,13年來的第二個變化是香港與內地的融合越來越密切。“13年前,港人到內地就是去旅遊,居住或工作是不可思議的。但現在,不少香港的大學生開始考慮去北京、上海或廣州就業。香港人的就業、生活、消費模式等都出現很大變化。”
現在不少香港人會説普通話,大學生一般能講比較流利的普通話。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蔡冠深多次組織並資助香港大學生去內地實習交流。作為父親,他更經常帶自己孩子去內地參觀學習,他的大兒子從今年4月起就一直在東北工作。
此外,身為新華集團的主席,蔡冠深還堅持每天看內地新聞。他説這不僅是學習普通話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營商需要了解國家大政方針。
蔡冠深説,內地經濟呈現“萬馬奔騰”的局面,每天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跟不上就要出局,香港作為一個小城市,必須與內地融合。他表示,今年4月7日簽署的《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不僅包含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支持,更體現香港與內地尤其是廣東的融合是一種大趨勢。
13年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見證了大量海外投資被“引進來”,近年來更直接參與幫助內地有實力的國有和民營企業“走出去”,到海外去設廠並購,或者拓展國際銷售渠道。
蔡冠深指出,13年來,儘管香港的經濟定位不斷出現變化與調整,但作為一個經濟城市的屬性從未改變,如何促進香港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始終是700多萬港人最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