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重慶不斷完善對外開放平臺 成長為內陸開放高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7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重慶7月8日電(記者 張桂林)利用外資連續翻番、對外貿易額迅猛增長、新興製造業躋身全球産業鏈……10年來,在西部大開發政策推動下,重慶不斷完善對外開放平臺,創新開放模式,積極融入全國乃至國際大市場,逐步成長為內陸地區的開放高地。

    今年5月,第十三屆“渝洽會”成功舉辦,吸引了包括532家跨國公司在內的5600多家企業參會,簽約投資金額達2770億元,比上屆多出近一倍。旨在承接國內外投資貿易的渝洽會,可謂透視重慶對外開放提速的一個窗口。近幾年來,每屆渝洽會都有上萬名來自歐亞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參加,有力推動了外商投資和對外貿易。

    統計顯示,西部大開發10年來,重慶利用外資的額度連續翻番,從2000年的不足3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40億美元,且增幅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截至目前,重慶已吸引15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安家落戶。重慶的對外貿易也不斷刷新歷史紀錄,進出口總額從10年前的17億美元,增至去年的77億美元。

    重慶市市長黃奇帆介紹,重慶開放型經濟的發展,首先得益於不斷完善的對外開放平臺。2008年重慶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後,先後爭取到內陸首個“水港”加“空港”的雙功能保稅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以及全國規劃面積最大的綜合保稅區——西永綜合保稅區。農村土地交易所、農畜産品交易所、金融租賃公司、私募基金公司、風險投資公司等在內的全國性要素市場和“另類金融中心”也逐漸形成。

    今年6月18日,由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三個國家級開發開放重點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正式掛牌。黃奇帆表示,兩江新區是重慶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最重要的平臺,將建成功能現代、産業高端、總部聚集、生態宜居和我國內陸開放示範效應的新區,成為重慶發展的“龍頭”、西部大開發的“標桿”。

    作為內陸城市,重慶交通“先天不足”,成為制約對外開放的瓶頸。為此,重慶大力實施“一江兩翼三洋”的出海通道建設,變腹地為“前沿”。自2008年以來,相繼啟動航空和鐵路樞紐建設。今年5月,“重慶-深圳鹽田港-歐洲”的鐵海聯運國際貿易大通道正式開通,全程運行時間由過去的116小時縮短為53.5小時,比“長三角-歐洲”的海運時間還短1天。重慶經新“歐亞大陸橋”直通歐洲的列車年內也將開通,還將打通到昆明,經印度直達印度洋的貨運通道。

    此外,重慶還不斷創新對外開放模式,緊緊抓住全球産業轉移的機遇。去年8月4日,國際金融危機仍處“寒冬”,重慶西永微電園建成,惠普和富士康聯袂“出手”,將一個2000萬台筆記本電腦製造項目落戶在這裡。距海2000多公里的重慶,何以一躍成為加工貿易的高地。黃奇帆説,“秘訣”就在於重慶打破了沿海數十年加工貿易水平分工模式,提出“垂直整合”的方式。一方面通過電腦整機銷售企業帶動零部件生産企業的進入,或者零部件生産企業延伸生産整機;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本地物流産業。這樣便形成了協同效應,強化了人力、土地、能源等要素成本優勢。

    “垂直整合”的效果立竿見影,一年時間不到,以惠普項目為中心,從富士康,到全球最大的服務器製造商英業達,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代工企業廣達相繼進駐……筆記本電腦産能也由最初規劃的400萬台,增至4000萬台。

    據悉,到“十二五”末,重慶筆記本電腦産能可達8000萬台,成為亞洲最大的電腦製造基地。這個龐大的産業集群將産生超過5000億元的銷售值,併為重慶帶來年均近1000億美元的進出口額,一舉改變重慶外貿依存度偏低的局面。

 
 
 相關鏈結
· 經濟要活 社會要穩——重慶構建"一體化大綜治"
· 重慶:千家共建“大綜治” 基層維穩“一針穿”
· 台灣輿論積極評價兩會重慶會談成果:有里程碑意義
· 陳雲林江丙坤在重慶共同植下一棵“合作雙贏樹”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