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成功避險的奇跡
——記四川人民抗擊特大山洪泥石流
新華社成都8月30日電(記者 金小明 叢峰 江毅)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似乎大災與大難總是一對相生相伴的孿生兄弟。地震、洪水、颶風、泥石流……大自然每一次大幅度的極端動作,都會釀成許多慘不忍睹的人間悲劇。
然而,入汛以來,多次強降雨在四川省部分地方造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其破壞之大史所罕見,災難面前,經受了汶川特大地震考驗的四川在第一時間從受災區域安全轉移群眾近百萬人。雖然有四十余人不幸遇難,但在巨災中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員傷亡,創造了大災之中成功避險的奇跡。
從黨員幹部到武警官兵,從普通群眾到馳援的志願者,他們英勇無畏、捨己為人的壯舉共同奠定全民參與的四川群測群防應急避險網的精神基石,在與死神的賽跑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災區採訪的日日夜夜裏,記者被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普通人物感動著,他們的故事傳承著中華民族捨己為人的偉大精神,為群測群防應急避險網鋪就了精神基石。這些平凡的人們勇敢面對死亡威脅,托起生命的希望。
他靜靜地趴在草窠裏,滿身泥漿。全村的老老少少都安全了,但他卻永遠地走了。
他叫王永生,已經73歲了,清平鄉湔溝村6組的村民組長,也是村裏的地質監測員。他在大聲喊著“大家快跑”的時候,自己卻停在河邊看水情,一個浪花突然卷了過來……
72歲的老伴唐家慧老淚縱橫:“都一把年紀了,為啥還這麼不要命啊?”
8月13日晚上9點,王永生交給老伴一個帆布小包説:“家裏所有的錢和證件等都在裏面,你把它收好。晚上可能有大洪水,大家都要出動。”説完,扭頭出了門。
晚10點,湔溝村值班的村幹部高瑞福撥通了王永生的電話:“你在哪?情況咋樣?”手機裏傳來王永生洪亮的聲音:“我剛剛動員完村民,現在去看河裏的水。”那是人們最後一次打通他的手機。
雨越下越大,空中的閃電一道接著一道,暴漲的河水裏傳來巨石撞擊的轟鳴聲。王永生立即搖響鄉上配備的手搖警報器大喊:“洪水來了,大家快跑。”而自己卻堅持監測水情。
一道巨大的閃電劈開夜空,奔跑中的村婦女小組長王家相一回首,驚恐地看到令人心碎的一幕,俯身看水的王永生瞬間被洪水卷走了。
王永生當了48年的村民組長,一輩子默默無聞。在災害襲來之際,這個平凡的老人勇敢地擔負起責任,為村民逃生贏得了時間。
在四川大地,透過滔滔洪水和滾滾泥石流,記者看到在抗擊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中涌現出千千萬萬個捨己為人的“王永生”。從黨員幹部到武警官兵,從普通群眾到馳援的志願者,他們英勇無畏的壯舉鑄就了四川群測群防應急避險網,這個全民參與的網絡,在抗擊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川東北肆虐的洪水中,基層黨員幹部成為群眾安全撤離的“導航燈”。7月16日,是萬源市河口鎮向陽社區黨支部書記趙汝南55歲生日。這天晚上,他卻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
大巴山深處、渠江源頭之一的澌灘河流經他所在的社區。當晚7時許,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如注,山洪就像水庫垮壩一般衝進澌灘河,河水迅速漫過堤壩。更嚴重的是,電力、通信全部中斷。
“我們就是舍了命,也要保住鄉親們。”趙汝男對救援隊員喊道。在雨夜中,無數道雪亮的手電光、車燈光,給轉移群眾“劃出”了一條條“生命通道”。趙汝南趟著齊胸的洪水搜索,突然發現73歲的張定蓮抱著孫女郭榮茜趴在二樓窗口,而洪水已經淹至窗沿了。他從水中鑽進屋,將手電筒銜在嘴上,毅然背上張定蓮,抱著郭榮茜衝出了屋。
經過3個多小時奮戰,向陽社區971戶3912人全部轉移,沒有一個傷亡。但是,趙汝南的腳卻在搶險中被鐵釘扎傷,家裏的彩電、冰箱等家當全被洪水沖走。
在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暴發山洪後,武警官兵成了群眾轉移的“天梯”和“扶手”。8月14日,映秀鎮老街村在泥石流衝擊過後,道路交通斷絕,信號中斷,兩座大山橫在村前。災害隨時可能再次來臨,650多名群眾處在絕望之中。
正在此時,武警四川總隊25名黨員組成的突擊隊抵達山下。“開出一條路來。”指導員劉波拿出隨身攜帶的救生繩,帶頭攀上陡峭的山坡,將繩子綁在樹上。
官兵們用繩索在峭壁上開闢出一條500多米長的“天梯”,25名黨員牢牢地“釘”在地上,把自己當成了“扶手”,保護著鄉親們撤離,而就在他們身後一兩步遠,就是數十米深的懸崖。足足花了10個多小時,650多名鄉親才順利撤離至安全地帶。
在一場場與死神賽跑的搏鬥中,在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生死救援中,各種可歌可泣、感天動地的故事不斷發生著。即使是素不相識的人,也會冒著巨大危險,去努力為他人打開生命之門。
8月19日,廣漢石亭江大橋在洪水衝擊下不斷晃動,兩節車廂懸吊在水面上,車廂裏哭喊聲一片,下面是咆哮的河水。
這是當天發生在寶成線廣漢段石亭江大橋上的一幕,一列由西安開往昆明的旅客列車在橋上遇險,1300多名乘客被困車中。
當53歲的村民曾令述衝上大橋時,眼前的一切讓他兩腿發軟。但顧不上害怕,曾令述和村民們衝到車廂旁,一邊大喊“橋快塌了,趕緊出來。”一邊撿起路基上的石頭,狠狠地砸碎車窗玻璃,拼命往外拽著乘客。乾瘦的曾令述記得,自己一個人就拽出了12個。
最後一名乘客終於逃出車廂,一群人拼命往橋頭跑,還沒等大家完全下橋,兩個橋墩就相繼倒塌,兩節車廂轟然落入水中,瞬間被衝出200多米。
“好險!”跑下橋的曾令述這才覺得身體一陣陣發虛:“這次真的是在賭命了,雖然素不相識,可誰能見死不救呢?”
列車石亭江遇險,民警、村民和鐵路工作人員用石頭砸、榔頭敲,共同為乘客打開逃生之門。短短20分鐘,1300多名乘客全部安全脫險,創造了“零死亡”的奇跡。
災害的不斷侵襲,激發了人們抵禦災難的智慧與力量。“消息樹”、“救命卡”……一項項高效科學的防災辦法,構築起密實的預警避險網,將死神甩在了身後
如果沒有及時預警,許多人可能被無情的泥石流奪去生命;
如果沒有避災預案,數十萬人將在漆黑的雨夜裏迷失方向;
然而,這一切都沒有發生!
百折不撓的四川人民,在接踵而至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面前,將對汶川大地震逝者的紀念化作保衛生命的智慧和勇氣,將對大自然的敬畏化作科學防災減災的意識與行動。在破壞巨大、突發性強的山洪泥石流災害中,他們用一整套科學的救災減災制度和先進的防災避險機制,創造出成功避險的奇跡。
8月12日深夜,綿竹市清平鄉,暴雨如注。
當人們多數已沉沉入夢時,很多人卻在這裡連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從鄉黨委、政府,到各村村委會,辦公室裏燈火通明,電話鈴聲不斷響起。
3天前,清平鄉接到暴雨預警。全鄉115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隨即全部進入全天候監測狀態。每一條水溝邊,每一個山崖處,都有一雙佈滿血絲的眼睛盯著。
時針指向11時50分左右。各個監測點幾乎同時傳回消息:泥石流隨時可能發生!
清平鄉立即啟動一級預案。全鄉待命的38名工作人員,分成4個小組,拉響警笛警報,沿途用喇叭不斷喊話,通知村民撤離。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的家庭,工作人員必須敲門確認。
睡夢中的陳進孝、袁連芳夫婦被一陣急促的拍門聲驚醒:“馬上撤離,泥石流要來啦!”夫妻倆立即起床衝出家門,按照規定路線向安全地帶跑去。
幾分鐘之後,轟隆作響的泥石流傾瀉而下。袁連芳回頭一望,自家房子幾秒鐘就不見了蹤影。“幸虧幹部敲門喊醒了我們,不然我們兩口子就沒命了!”站在山腰上的袁連芳説。
清平鄉53歲的馬叢森慶倖自己接受過逃生訓練:“警察敲開我家門後,我慌慌張張地出來一看,大家都在沿著逃生演練的路線在跑,於是我也跟著大家一口氣兒跑到了地勢高的地方。”
就在馬叢森跑出去沒幾步,他家的房子就被淹得只剩一個頂。“10秒鐘,就快了10秒鐘。”老馬一個勁兒地説。
正是比泥石流快上的這麼短短幾秒鐘,不僅救了老馬,也救了清平鄉數千鄉親的生命。
當死神的腳步迫近時,清平鄉5400多名鄉親正是沿著平時演練時劃出的一條條“生命線”,在短短1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安全撤離。
幾乎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巴底鄉色足村,也面臨著一場生死考驗。
地處大山深處的巴底鄉色足村,也是一個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因為之前接到了預警,村主任巴龍阿郎不敢有絲毫大意,一直蹲在村口的大溝邊查看水情。
淩晨3點,雨下得更急了,大溝裏水位不斷上漲,甚至開始發出刺鼻的腥味兒。這是發生泥石流的前兆啊!經驗豐富的巴龍阿郎立即拉響了村裏的警報器。刺耳的警報聲劃破寂靜的黑夜。126名村民在值班人員的帶領下,僅用十多分鐘,就撤到了安全地帶,無一傷亡。村民們説,警報器就是大夥的“消息樹”。
村民卓瑪和丈夫各抱起一個光溜溜的娃娃,衝進了幾乎暴雨如注的黑夜。這時他倆才發現,平時村裏舉辦的逃生演練是多麼的寶貴。
“當時外面一片漆黑,如果沒參加過演練,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往哪跑。黑燈瞎火的,我們可能直接就跑到泥石流衝過來的地方去了。”卓瑪説,平時搞逃生演練時,大家還嘻嘻哈哈地不在意。沒想到,這次全靠它救命了。
“在我們巴底鄉,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張《地質災害明白卡》,上面既標記著災害隱患點,也畫上了避險路線,只要按著上面的路線跑,肯定沒錯。”巴龍阿郎説,“這張卡,就是百姓的‘救命卡’。”
四川災區在浴火重生之際又遭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災害襲擊。兩年前那場強大的地震,搖松了山體,震碎了岩層,製造出1.3萬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如同一把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高懸挂在龍門山連綿數百里的群山溝壑之上。據專家估計,未來10年地震災區都將是地質災害的高發區和強發區。但是,曾經的災難給予了這裡的人們智慧和勇氣,面對自然災害,堅強的四川人民及時總結抗擊特大地震災害的成功經驗,構築起一個高效的地質災害應急避險體系,用科學的方法減少對生命的傷害。
汶川大地震後,四川在全省範圍展開了地質災害隱患大排查,制定轉移避險預案,層層落實監測防範責任,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地質災害聯防預警機制,在各地廣泛開展應急避險演練。嚴密的隱患排查、及早的預警監測、全民參與的群測群防等機制,共同築起一道堅固的生命守衛長城,為群眾贏得了“救命時間”,為轉移鋪就了“救命路線”。
在清平鄉所在的綿竹市,是汶川大地震十個極重災區之一。早在今年4月,綿竹就要求對全市342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安排專人監測,下雨天24小時守候。他們還建立了災害物資儲備制度,儲備了足夠受災群眾生活一至兩個月的大米、糧、油、棉衣、棉被和礦泉水,全市重建的每一所學校、醫院、敬老院、鄉鎮政府等單位,都有承載應急避險的能力,18支300余人的專業救援隊伍隨時準備實施應急救援。更重要的是,在暴雨季節來臨之前,清平鄉等重點災害隱患點,從村至組,不分老少,所有人都參加了兩次緊急撤離演練。
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泥石流災害,面對130年一遇的大洪水,安全轉移近百萬人,這不能不説是人類應對自然災害史上的一個奇跡!
在大難中成長,大地震後的四川空前強化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形成了應對重大突發災難更有效、更快速、更科學、更人性的決策、反應機制
四川災區百廢待興,重建工作千頭萬緒,為什麼能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在全省建起了嚴密的地質隱患排查機制、及早的預警監測機制、全民參與的群測群防機制、切實可行的臨災預案,構築起一張高效的地質災害應急避險網絡。採訪中,記者試圖尋找答案。
四川是全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汶川大地震之後,四川災區更是出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2萬餘處。專家估計,影響將持續10年左右。
面對這麼多的次生災害威脅,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傷痛的四川人民,把守衛生命的理念貫穿到了每一處重建細節。一切都是以人為本、生命至上!
作為極重災區之一的什邡市,地震之後即著手在全市範圍內普及防災知識,地處山區的5個鄉鎮專門培訓了300多名地質監測員,所有地質災害易發區都制定了詳盡的防災避災預案,每戶農戶手中都有一份地質災害預案,即避災避險“明白書”,上面清楚的劃分了危險區、警戒區和安全區,每個村民都要接受緊急轉移演練。
走進紅白鎮、鎣華鎮,走進每一個重建的鄉村,都可以在村子裏最顯眼的位置看到一個高音喇叭。“小喇叭背後體現的是防災意識,辦法雖然‘土’一點,但是管用。”什邡市委書記李成金説。
8月13日的特大泥石流中,正是這些喇叭提前發出警報,挽救了大量的生命。
這種“以人為本”的重建理念,在四川已化為必然的政府責任和一種全民行動。在管理體系上,四川省橫向建立了國土、氣象、水利等部門聯合預警機制,縱向完善了省、市、縣、鄉、村、社6級監測體系。在群眾參與上,從農村村組到城鎮社區,從工礦企業到施工工地,從學校醫院到機關單位,全民參與應急避險演練,建立起一個嚴密的群測群防網絡。
採訪中,大量的事例告訴記者,在震後的四川大地,能否有效應對大災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衡量執政能力的重要標準。危機處置能力建設,提高快速反應水平,構成這次抗擊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又一張防災避險網絡。
災害發生後,政府和社會的危機處置能力、快速反應水平、防災避險網絡決定著生存希望的大小。在此次抗擊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戰鬥中,四川省展示了各級黨委、政府應對大災大難“執政能力”的空前提高。
清平鄉特大泥石流發生僅一小時,由13名消防官兵組成的救援力量就抵達交通中斷的“一把刀”懸崖,冒著危險搜尋疏散周圍群眾。
都江堰市龍池特大泥石流發生不到兩小時,由20臺發電車、20輛公交車、50臺消防車、數輛滿載食品的大卡車和15支醫療小分隊組成的救援隊伍,就開始向災區挺進。
汶川映秀鎮特大泥石流發生後數小時,在生命線中斷的情況下,9輛救護車和50多名醫務人員仍然及時趕到現場,緊急救治上百人。
在山洪泥石流災害所波及的9萬多平方公里面積內,救災應急機制如同一部精密機器高效運轉,數萬群眾在第一時間被轉移;學校、政府、體育館等被辟為臨時安置點,醫療、食品同步到位;專業人員進入災區進行詳細排查……一切都是有條不紊、快速高效地進行著。
從汶川大地震到山洪泥石流災害,兩年多時間裏,伴隨四川人民成長的不僅僅是勇氣和愛心,還有日益豐富的經驗與智慧。四川正在形成全方位、高效率的災害應對體系。快速反應、科學處置的能力正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組織中廣泛形成。
面對巨災,沉著應對。這是8900萬四川人民成熟與進步的標誌。不僅是應對,面臨不斷的災害侵襲,四川人民更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頻繁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是大自然對人類發出的警示。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兩年前的一場特大地震,對四川省所在的長江上遊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破壞,其中,四川重點林區林地損毀面積達493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下降0.5個百分點。從地圖上看去,以汶川大地震震中為中心,地震波輻射之處,汶川、綿竹、舟曲、隴南等地成為重災區,地震導致山體鬆動、岩層破碎,加上這些地區本身地質條件脆弱,又遭遇極端天氣,極易導致特大地質災害的集中爆發。
大自然的警鐘已經在不斷敲響,人們應該從災難中汲取更多的教訓了。面對災害的不斷侵襲,四川人民躬身自醒。他們意識到,熱愛自然,才是熱愛生命。
雖然重建任務繁重復雜,四川人民仍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重建兩年來,一棵棵樹木重新為山嶺披上綠裝,一道道堤壩為城鎮築起防洪長城。截至今年4月底,四川省39個重災縣林業生態修復項目累計開工64個,佔恢復重建項目總數的88.89%,完成林草植被恢復170余萬畝,修復林木種苗基地近12000畝。
汶川大地震不同程度地損壞了四川的2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對此,四川省決定從有限的重建資金中,擠出24億元用於大熊貓棲息地恢復建設。
雖然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已經在大自然面前展示了人類史無前例的創造力,但毋庸諱言,我們或許永遠也不可能全面避免或制止自然災害的發生。然而,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在災前預警、災中救生和災後援助與重建中掌握更多的主動,從而把發生劫難的幾率降到最低,讓死神望而卻步。這就是我們對四川人民抗擊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採訪後,形成的最真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