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廣東江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民生為重 創建為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9月27日   來源:人民日報

    珠江西岸、南海之濱,憑過去一個多世紀裏數百萬華僑漂洋過海、艱苦創業、心懷桑梓的歷史,僑鄉江門早已名聞天下。而今天,秉承東西方文化匯聚與文明傳承的江門正如火如荼地推進文明城市各項創建工作,江門市代市長劉海表示,江門以民生為重,系統推進文明城市各項創建工作,讓市民能夠充分享受到“文明”的成果,讓“文明”在五邑大地落地生根。

    “12345,有事找政府”

    “這裡是市政服務熱線12345,有什麼能幫您的嗎?”走進江門“12345”專線中心,接線姑娘們左手握著聽筒熱情地問著,右手刷刷地記錄對方的願望和要求。接線員告訴記者,接到市民反映的問題後他們將立刻通過網絡發送至相關部門,視不同情況,市民最多5個工作日就會收到初步答覆。如果對初步答覆不滿意,將會被再次反饋到相關部門,直至問題解決。

    這就是江門家喻戶曉的12345政府服務熱線,“12345,有事找政府。”2009年該熱線處理市民來電10萬多宗,結果反饋,群眾對98%的處理表示滿意,不滿意的事項僅僅14項。

    創建“文明城市”要圍繞如何讓人更加舒適地生活來展開,讓市民成為城市的真正主人。江門市在“以人為本、民生為重”的理念指導下,把建立一個為民、高效的服務性政府,列為解決群眾“民生”問題的重要內容。

    在江門市新行政服務中心,記者見到江門某物業公司小李在建設局窗口辦理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窗口工作人員收齊所有材料並核對無誤,15分鐘後,小李就拿到了施工許可證。“我們改變了過去逐級審核、局領導審批的做法,只要符合條件,窗口即可發證。”窗口工作人員表示。從“一樓式”到“一站式”發展到目前的“一網式”服務,江門政府窗口部門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得到不斷的提升。同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辦理行政審批超出規定時限一天,系統就會自動亮出黃牌,超兩天系統則亮出紅牌。一旦“吃”了紅黃牌,相關工作人員將會被問責。

    建設服務性政府,是城市文明的主要內容。在連續多年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中,江門市政府率先導入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同時也率先向公眾公開市長、副市長及部門“一把手”電話;市長定期約見人大代表,定期進行社情民意調研;開展網絡“市民議政”……市民與政府“零距離”溝通的機制已悄然搭建並高效運轉。

    文明從社區起步

    今年暑假,江門市范羅崗社區多了一群活潑而有愛心的天使——社區裏的十多名小學生將暑假做了非常有意義的安排:在社區服務站的領導下做義工,參與社區除雜草、打掃花圃、清理“牛皮癬”工作,他們幹得不亦樂乎;探訪孤寡老人,為孤寡老人過生日,他們學習和弘揚了愛老、敬老的好傳統;在甘肅舟曲地區發生泥石流災害之際,他們又拿起捐款箱,為災區進行募捐……

    社區是城市的縮影,一個社區的面貌可以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在創建文明城市中,江門的社區逐步演變為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新型服務窗口。居住環境變美了,文體廣場功能增多,閱覽室、綠色網吧等各項居民休閒場所在各個社區相繼出現,越來越多的便民服務讓居民享受到實惠和方便。

    近年來,江門堅持把文明社區建設作為民心工程來抓,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大力加強社區的各類服務設施建設,提高社區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形成和不斷完善社區服務體系。調解親屬糾紛、鄰里糾紛、解決特困戶家庭子女學費問題等等,為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困難群體提供全面的社區服務,迄今共建成星光老年之家183個,殘疾人康復站184個,以及大量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有效地促進了社區服務範圍的擴大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同時,江門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在社區開展以居家養老服務和“求助鈴”(平安鐘)為主要內容的社區為老服務,並積極拓展居家養老服務,目前,江門市區建成並投入服務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點達到11個,為解決55萬老人社區養老問題做出了重要嘗試。在社區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著力提高社區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文明素質,營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氛圍,有力地推動了創建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開展。

    江門的城市文明從社區起步,並已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截至目前,有155個社區成為廣東省“六好”平安和諧社區,佔全市社區總數的60%。

    “三道門檻”立足長遠

    來到江門,放眼望去,綠色始終佔據著主色調。據統計,江門林業用地綠化率達到89.4%,森林覆蓋率為45.6%,綠化率超過4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33平方米,初步形成“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生態格局。

    “為了保住綠色,保住人居環境,我們在過去5年裏曾否決和勸退187個建設項目。”江門市代市長劉海説,其中僅2007年就否決和勸退建設項目108個,甚至投資上百億的紙漿項目也因為環評通不過,而不得不忍痛捨棄。

    在很多人看來,經濟發展與環保宜居,在現實中難免出現對立。但江門卻鄭重表示,為了城市的長遠發展,經濟發展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能只盯著眼前的GDP。

    為了從制度上固化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江門委託北京大學制定了江門可持續發展規劃,並在實際操作中形成了3道門檻——強調提高土地利用率、投資強度的“黃色門檻”,強推環保準入的“綠色門檻”以及著眼發展産業集群、打造産業鏈的“金色門檻”;為推進低碳經濟,強調官員觀念先行,完善政績考核體系,將節能減排納入考核體系……

    堅守是寂寞的,堅守是需要恒心與耐心的。五邑大學管理學院劉志堅教授認為,雖然這幾年江門經濟發展的速度比起珠三角其他發達地區而言並不是很快,但始終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既重經濟發展,又重環境保護”的發展思路,初步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和諧的科學發展之路。

    “守得雲開見月明”。國家重點發展的清潔能源基地——投資超過500億元的核電站項目已經開工,加上已投産的臺山電廠和正在興建的川島風電場等大型能源項目,規劃總裝機容量約2000萬千瓦,江門正成為廣東省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並正在形成清潔能源(核電)裝備産業基地。以此為契機,江門從“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循環經濟”四大優勢産業領域切入並獲得快速發展,一座座現代化工廠拔地而起,一個個知名企業相繼落戶,經濟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協調發展。

    與此同時,江門獲得了諸多“綠色”頭銜:“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範例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並被世界銀行認定為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城市。現在,江門已呈現生態宜居型城市雛形,“綠色”已然成為江門的發展新優勢。

    城市文明的真諦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不是形象工程,而是民生工程。”江門全市上下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定位,道出了城市文明的真諦。

    以“文明”為標桿,真正為老百姓辦實事,是創建文明城市的本質要求。出臺政策舉措、創新有效載體,歸根到底,“惠民”是根本。

    應該意識到,以創建文明城市為契機、為載體,做到民生為重,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首先要切實體察群眾冷暖,回應群眾訴求,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其次,絕不能超出實際、絕不能搞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花架子,而是要著力民生、服務民生、改善民生;再次,要有切實辦法鞏固創建的成果,讓“文明”長期惠民。

    立足城市長遠發展,發動全民廣泛參與,從細節入手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與水平,提高文明城市的民生關懷與民生保障水平,就會把握住文明創建的真諦。

 
 
 相關鏈結
· 廣東省共安排2.4億元救災資金用於救災復産工作
· 廣東省因颱風受災的23個鎮區已全部恢復供電
· 廣東省防總分析洪災傷亡主因:暴雨引發特大山洪
· 廣東21縣市110多萬人受災 政府群眾全力搶險救災
· "凡亞比"致粵百萬人口受災 粵緊急調撥救災物資
· 廣東交通部門打通救援通道 物資可通達茂名重災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