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0月10日電(記者王攀)亞運即將叩響廣州的大門。開門迎客,當灑掃庭除。廣州以“藍天碧水”兌現了“綠色亞運”的莊嚴承諾。
一諾千金。乘亞運東風,2004年以來,廣州開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綜合治理空氣環境和水環境行動,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市民對藍天白雲、清澈河涌的溫暖記憶正在逐漸恢復。
以“鐵腕”治污確保環保工作順利開展;高度重視民意民情,充分講求治污的群眾性、合法性和合理性;不求一時成績,著眼長遠功效,突破機制之“困”,推進環保工作深入發展——廣州市常務副市長蘇澤群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廣州打出的是一套鐵腕治污“組合拳”。
對環境違法“零容忍” 廣州鐵腕治污保“藍天碧水”
事實上,從2004年7月廣州正式進入第16屆亞運會籌備進程以來,廣州環境治理就堅持對環境違法“零容忍”,形成“不是企業消滅污染,就是污染消滅企業”的執法態勢。
以大氣環境治理為例,今年1至7月,廣州環保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50249人次,檢查企業19664家次,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2895宗,行政處罰案件2050宗,責令關停企業(項目)1018家(個),罰款總額達4126萬元。
對此,蘇澤群説,“鐵腕執法”已經成為廣州市環境執法的工作常態。“環境治理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他説,“可以透露的是,廣州市政府已經通過方案,亞運會期間,對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實施停産或限産,目標只有一個:確保大氣環境質量達到預期目標。”
眼下,廣州市的“藍天工程”仍在繼續。目前,廣州環保部門已經給一批重點行業、企業開出了一份“930大限”清單: 11個重點監控行業的4000多家企業以及超過1200家使用燃煤小鍋爐的企業,必須在9月30日前完成所有整治工程,否則實施停産或者限産。
而在“鐵腕治污”的背後,廣州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意外的“經濟答卷”。廣州在社會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工業總産值從2004年的5766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3481億元,同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5.07%,比2004年提高12個百分點,空氣質量連續5年優於國家二級標準,市區灰霾天數減少63天,為近年來最少的一年。
“這一對比説明,鐵腕治污的意義在於徹底打破‘先污染後治理’傳統思維模式。它強有力地證明,利用亞運契機推動廣州乃至珠三角儘快走上科學發展、清潔發展的道路,是完全可能的,也是迫在眉睫的,”蘇澤群説。
群眾性、合法性、合理性:環保治污需邁“三門檻”
飲食服務和建築工地——這是兩個看起來和大氣環境質量關係不大的領域。然而在廣州的亞運環境整治行動中,恰恰是這兩“關”難度最大。
“人們常説,一次體育盛會能改變一座城市。在環保領域,亞運的確發揮了這樣的作用。如何協調城市建設與群眾需求、政府構想和社會反響之間的關係,這次盛會既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也給我們未來的環保工作提出更多挑戰,”蘇澤群説。
蘇澤群説,在人口密集的狀態下,同時大規模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和城市建設工作,無疑是對政府行政能力的巨大考驗。
“比如施工擾民等問題,我們確實考慮不夠,因為我們把城市維護和建設的權力下放給基層部門,卻沒有及時建立配套的監管措施,群眾對此有意見是正常的;其次,積極推進環保工程也暴露出我們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中重視成本核算與工程進度,忽視噪聲、油煙、粉塵等污染防護的缺陷,這些都‘逼’我們進一步完善城市環保工作理念、加深環保工作力度,”蘇澤群説。
在這位“綠色亞運”的實施人看來,“群眾性”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城市環保工作的首要“門檻”。“以大氣治理為例,我們以往重視工業治污控污,隨著亞運環保工作的開展,我們認識到群眾對城市環境治理的需求是多元化、深層次的,比如城市油煙、工地粉塵等。我們大力加強了這方面的工作,今年前7個月,這兩方面的群眾投訴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了49.9%和35.3%,社會滿意度大幅提高”。
亞運還促使廣州的環保工作更加講求“合法性”。蘇澤群介紹説,廣州大氣污染治理和水環境整治方案都向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作了專門報告,“以水環境治理為例,不論是方案的制訂還是資金的調撥,人大都進行了充分的審議,30多批廣州市人大代表視察了治理進程,這使得相關治理結果曝曬在陽光下,贏得群眾的高度認可”。
環保治理還必須講求“合理性”。蘇澤群説,環境保護耗資巨大,“花多少錢,花哪去了,群眾非常關心。亞運環保進程中,我們不僅要控制住各項工程的造價,還要給廣大群眾明確交代;同時,如何充分發掘市場力量、形成多元化投資環保格局,也值得我們不斷探索”。
“環境治理,千難萬難,歸根結底一句話,政府在這一進程中負有巨大責任,理應知錯即改。正是因為我們坦然面對群眾的意見,‘綠色亞運’才能逐步得以實現,藍天白雲、碧水清波才能重現羊城。現在,我們再舉行相關座談會、公開會,群眾提的建議和期盼遠多於投訴和批評,這讓我們感到欣慰,”蘇澤群説。
後亞運時代:制度建設保障治污效果“不反彈”
眼下,廣州亞運空氣環境保障即將進入第七階段的工作,主要任務是落實“亞運空氣質量保障總體方案”及配套的污染控制、測報、監管、應急等5個子方案。
蘇澤群説,由於採取了一系列堅決措施,他對亞運期間廣州的空氣質量和水環境抱有充分的信心。
然而,社會輿論並不就此滿足。不少群眾發問,亞運會之後,廣州是否還能留下一個藍天碧水的好環境?
“我相信亞運之後,環境質量不會出現群眾擔心的那種‘反彈’,”蘇澤群説,“後亞運時期,環境福利持續惠及全體市民,這是因為我們以亞運為契機,正在探索為城市環保工作突破機制之‘困’。”
事實上,作為落實“綠色亞運”承諾的一項突破性舉措,廣州嘗試打破部分環境治理領域“多頭管理”弊端。蘇澤群介紹説,以水環境治理為突破口,廣州市的“治水方略”改變了舊思路,從單獨的水道管理向全水系協調管理轉變,從以往多部門管理、“多龍治水”向成立水務局、綜合水環境整治工作“一龍治水”轉變,不僅推出了治水一攬子方案,還掛牌成立了廣州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
作為亞運環保的另一項探索,廣州還嘗試將環保治理行動從“結果透明”向“過程透明”轉變。蘇澤群説,實踐表明,隨著廣大人民群眾對環保工作的理解不斷加深、要求不斷提高,僅僅公佈環保治理結果已經不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想讓環保工作不落空、不被質疑,打開環保治理之門,讓廣大群眾參與到環保治理進程中,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蘇澤群説:“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廣州的努力和區域聯動,包括廣州在內的珠三角各地,通過亞運環境保障形成的區域、流域污染聯防聯治機制,必將繼續促進整個地區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使亞運環境保障惠及珠三角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