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廣州亞運開幕倒計時30天:跨越20載 聖火依舊閃亮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20載亞運跨越
——寫在廣州亞運會開幕倒計時30天之際

    新華社廣州10月11日電(新華社記者淩廣志、高鵬、賈文軍、李嘉、汪涌) 1990年,北京亞運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20載亞運跨越,聖火依舊閃亮,但亞運內涵、辦賽模式和思維理念卻發生了深刻變革,折射了中國社會20年的歷史性跨越。

    如果説北京亞運會是一個在改革開放中破冰前行的發展中國家的縮影,那麼廣州亞運會則將凸顯一個在國際舞臺上具有一定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東方大國的新形象。

     從舉國之力到舉重若輕

    體育是民族精神的弘揚,是綜合國力的體現。無論是北京還是廣州,辦好一屆亞運會,亞組委都有資金的壓力。20年前北京主要依靠計劃體制下的舉國之力成功舉辦亞運會,而今天的廣州則在國家和各地的支持下,主要靠一城之財力和市場運作基本完成了一屆規模更大、難度更高的亞運會的準備工作。

    1984年9月,北京獲得舉辦第十一屆亞運會的機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承辦這樣大型的國際性綜合運動會,任務重、要求高,而又缺少資金,沒有經驗,遇到了很大困難。當亞運會組委會的牌子剛一亮出,資金的壓力便迎面而來。亞運會總共需資金25億元,可國家財力有限,不能全部撥給,尚有6億元的缺口要靠社會集資。由於基礎薄弱,新建、改建體育場館較多,開工不久又趕上國家緊縮銀根,建築材料漲價,1988年又面臨新的經濟困難,重重壓力給亞運會籌備工作投上了一層陰影。

    面對北京亞運會籌備工作遇到的困難,全國人民支持亞運會的強大心聲響徹神州:“全國人民都是東道主!”“人人關心亞運,人人為亞運出力”“亞運為國爭榮譽,我為亞運添光彩!”

    當年澎湃全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漲的亞運熱潮令人難忘:從中央領導到各界群眾,從退休老人到幼兒園的孩子,包括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數以億計的中華兒女為亞運會捐款捐物,義演義賣義診。江蘇建湖縣湖中小學12歲的女學生顏海霞把家長給的1.6元壓歲錢寄給了亞運會組委會,成了亞運會收到的第一份捐款;沂蒙山區26歲的農家子弟李貴興,帶著全家節衣縮食攢下的200元錢,一路上風餐露宿,啃饅頭就鹹菜,步行17天送到北京城;參加每個人為亞運會獻一盆花活動的北京兒童有百萬人之多;全國個體戶協會捐款2050萬元,建造了位於木樨園的“光彩體育館”……

    賽後統計,有一億多人次向亞運會捐獻了資金和物資,集資總額達到了7億元。

    20年後廣州承辦第十六屆亞運會,雖然投入費用要多,但今日之廣州已非昔日之北京,依靠改革開放30多年來積攢起來的雄厚實力,廣州無須民眾捐款也足以承辦一屆亞運會。1989年,中國GDP15677億元;2009年的廣州,GDP超過9000億元,是二十年前全國GDP的60%;而廣州所在的廣東省,去年GDP更是達到了39081億元,是二十年前全國經濟總量的兩倍半。中國奧委會前秘書長魏紀中説:“相比1990年北京亞運會,廣州亞運會完全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

    廣州承辦亞運並不全用政府財政,更不主張民眾捐款,而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儘量不給國家和百姓增加負擔。“除掉場館建設、治理環境、修路等費用外,廣州亞運會的賽會運營費用通過市場開發籌集等多種方式獲得財務上的支持。我們力爭做到收支平衡。” 廣州亞組委副秘書長、廣州市體育局局長劉江南自信地表示。

    在亞運會歷史上,歷屆舉辦者市場開發的成效遠低於奧運會,上屆多哈亞運會主要靠卡塔爾雄厚的國家財力。廣州亞組委卻一直看好亞運會的市場開發空間,堅持走市場開發之路,儘管在承辦過程中也遇到了巨大的資金困難,但廣州以敢為人先的胸懷和氣魄,最終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

    從2008年下半年起,正是廣州亞運會市場開發的關鍵時期,亞組委與一些贊助商的談判進入簽約階段,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卻突如其來,世界經濟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一些企業減少甚至停止了對國際大型體育活動的贊助,廣州亞運會的市場開發工作人員頓時感到了陣陣“寒意”。

    亞組委市場開發部部長方達兒坦承,那段日子的確很難熬,有時接連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有的企業在金融危機面前打了‘退堂鼓’,特別是一些受衝擊較大的外向型企業和國際大公司。有些已經談了很久的知名企業最終放棄了贊助計劃。有的企業因財務預算銳減,猶豫觀望。還有一些潛在的客戶,放棄了原先的贊助意向。”

    廣州亞組委迎難而上,首先向亞奧理事會爭取到了獨立的市場開發權。在一些世界級大企業退出廣州亞運會贊助商之列的不利情況下,大力挖掘中小企業贊助商的市場空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截至目前,廣州亞運會贊助商已達到48家,贊助商數量、贊助金額遠超歷屆,創下亞運會市場開發成果之最。

    體育場館、亞運村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效益回收慢,往往是亞運會承辦者沉重的財政包袱。廣州亞運城項目一開始就按照功能齊全的中心城區去規劃建設,並在去年底就將整塊用地以及已建成的運動員村、技術官員村、媒體村及各類公用設施整體掛牌出讓,最終以255億元拍賣,大大超過亞運城項目競拍的底價165億元,整整高出了90億元。廣州亞組委常務副秘書長、廣州市副市長許瑞生説:“通過市場開發的手段,既摸索了一種節儉辦會的模式,也極大地減輕了公共財政的壓力。”

    20年,不光是集資手段的變遷,科技的突飛猛進也使兩個亞運會處於完全不同的“檔次”。在北京亞運會上,計算機成績處理系統在每場比賽結束後的3分鐘內整理出非正式成績表,15分鐘後在新聞中心發佈成績公報,當時人們因其時效快捷而引以為豪。而在即將開幕的廣州亞運會上,運動員成績經裁判認定,到成績登錄亞運會官方網站向全世界發佈,只需不到10秒鐘。

    從15分鐘到10秒,這是20年的亞運科技跨越!

    類似的科技進步還有很多:20年前,照相機拍下徑賽運動員衝刺終點的瞬間,膠片經顯影、定影后交裁判員進行成績認定;而今天與計算機相連的攝像機攝下衝刺瞬間,裁判員據此同步認定成績。20年前,記者要想得知成績數據需到組委會指定的終端機上查詢,新聞中心主要支持文字、圖片傳真;在廣州亞運會上,無線網絡覆蓋亞運場館的每個角落,隨時隨地為記者提供最高可達10兆的高速上網查詢。20年前,攝影記者通過AP照片傳真機發送一張彩色照片需要24分鐘;廣州亞運會上,基於高速光纖和無線寬帶,攝影記者通過使用能夠接入Wifi無線網絡的數碼相機,只需要3秒鐘就將一張10兆以內的高清照片傳送到服務器接收端,讓觀眾同步欣賞亞運精彩每一刻。20年前,組委會在專門設立的小型印刷廠裏日夜印刷著成績公報,並人工送往各個代表團;廣州亞運會則專門設立了大型數據庫,各代表團團部都配備了電腦,可隨時在網上查詢比賽成績。20年前,氣象部門對於未來三天內的預報準確率不到80%;廣州亞運會時,氣象人員可對未來7天的天氣情況作出預報,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在90%以上,各主要比賽場館天氣可精確到1至3小時一報。20年前,門票銷售主要還靠人工操作;如今,人們可以用手機登錄廣州亞運會官方網站實現網上訂票。20年前,33個比賽場館中只有19個場館具備直接進行電視轉播的條件,新聞中心只有一面電視墻,可以接收11個場館的比賽圖像;廣州亞運會上,轉播信號覆蓋40個比賽項目所涉及的40余個比賽場館,而且部分場館的比賽將採用3D技術直播。

    “亞運給予廣州科技創新的機遇,而科技創新又賦予廣州亞運新的光彩。”科技部部長萬鋼如此評價。

    從北京亞運到廣州亞運,從“重中之重”到“舉重若輕”,折射了一種時代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廣州在舉辦亞運會過程中,上不完全依賴政府財政,下不主張民眾捐款,而是著重走市場開發的“中間道路”,既符合國際辦賽的通用做法,也體現了開發體育産業、重視民生利益的先進理念。

    從聚焦金牌到健康至上

    20年前,作為第一次承辦大型國際綜合性運動會的東道國,中國代表團狂攬183枚金牌,幾乎是韓國和日本隊金牌之和的兩倍,成為無可爭議的亞洲第一體育大國。

    “北京亞運會是中國競技體育真正崛起的一道分水嶺,” 在1990年亞運會上一戰成名的鄧亞萍説。在這屆亞運會上,鄧亞萍奪得3金1銀,開創了女子乒壇的“鄧亞萍時代”。

    國運盛,體育興。

    北京亞運會成為中國體育事業的一座里程碑,在圓了亞洲體育大國夢想的同時,也開啟了一個向世界體育大國邁進的時代。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競技體育迅速完成了由“衝出亞洲”到“走向世界”的歷史性跨越。其水平上升之快、成績提高之多,讓國人振奮,令世界瞠目。

    北京亞運會後,中國不僅連續4屆亞運會以壓倒性的金牌優勢雄踞“亞洲體壇盟主”寶座,並且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在奧運賽場上實現了一次次跨越: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均以16枚金牌的佳績穩居金牌榜第四,成為“第二集團”領頭羊;其後悉尼和雅典兩屆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完美突破,在金牌榜上的排位一躍至第三,再躍居次席;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健兒在家門口奪得51金、21銀、28銅,共100枚獎牌,成為奧運百餘年曆史上第七個登上金牌榜首位的國家。

    北京奧運會,見證了中國成為世界體育大國的輝煌時刻,也由此開啟了中國向世界體育強國邁進的征程。

    “競技體育的發展,離不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始終與民族復興之路聯絡在一起。”回首過去20年,見證新中國體育發展歷程的魏紀中不由感慨萬千。

    北京奧運會後,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表示,加強人才培養與儲備、搞好項目均衡發展,才是中國從體育大國走向體育強國的必由之路,而推廣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更是體育之根本。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當年毛主席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這一題詞,深刻揭示了體育運動的本質,明確了新中國體育事業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目的和任務。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資源有限,體育主管部門確立了競技體育優先發展的戰略。這雖然成全了中國迅速躋身世界競技體育大國行列,卻也造成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裏競技體育一枝獨秀、群眾體育發展遲緩、國民體質甚至有所下滑的失衡局面。

    從北京奧運會、第十一屆全運會到廣州亞運會,近年來組織者的思路開始發生明顯變化,即不是單純地把運動會作為承載金牌角逐的舞臺,而是借助運動會的契機推動全民健身的普及。廣州亞運會此次把賽地分為幾個場館群,比較分散,雖然給運動會本身造成了一些不方便之處,但卻努力追求場館賽後利用的最佳效果,讓亞運場館不僅服務於運動會本身,更服務於長久的全民健身需要。

    除了亞運場館的建設,廣州一直在積極推動體育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目前,廣州已擁有全民健身路徑1600多條,體育場館設施近2萬個,群眾晨練、晚練地點超過9000處。

    已承辦過兩次全國運動會及多次大型國際賽事的廣州有“體育之城”的美譽,全市體育人口比例達到58.82%,正朝著60%的目標邁進。在廣州,到體育館去打球、健身、游泳,已成為很多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2009年,國務院批准設立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體育節日,即每年的8月8日為“全民健身日”,表明了國家對全民健身事業的重視。同年10月,國務院頒布的《全民健身條例》正式開始實施,為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廣州市全民健身條例》作為廣州市首部體育地方性法規,在今年8月8日正式實施。“公共體育設施每天開放時間應當不低於12小時”、“法定節假日和學校寒暑假期間,公共體育設施應當適當延長每天開放時間”、“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侵佔損壞或者拆除公共體育設施,不得擅自改變公共體育設施的功能、用途”…… 廣州市全民健身工作有了法制保障。

    “中國體育正在從競技的尖端向提高人民素質的大眾健身方向轉移。”廣州市體育局局長劉江南表示,體育的多功能性正得到政府的不斷發掘和充分發揮,並最終落腳到體育運動以人為本的實質。

    正是在這種發展全民健身事業的戰略思想下,神州大地掀起一陣前所未有的健身熱潮。從城市到鄉村,從山區到平原,人們或參與籃球、乒乓球、跑步、游泳等傳統項目,或投身於瑜伽、跆拳道、網球、健美操等現代時尚運動。全民參與體育,全民共享體育,表明中國人對體育的認識正在逐步回歸體育的本質。今年52歲的北京市民陸平仁回憶説,英東游泳館是北京亞運會的標誌性場館之一,會後成為對公眾開放的健身場所之一,去英東游泳館游泳是他當年的願望,可當年北京沒有幾個室內游泳館,而且那時也沒多少人消費得起,直到1996年他才去英東游泳館“奢侈”了一回。而四年前老陸家附近開了一個健身中心,從此他再也不必為去游泳而要坐車穿越半個北京城了。

    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體育研究專家易劍東説:“中國百姓已經把自身健康看得越來越重,不少人甚至已經將其置於國家金牌之上,因此對於賽場上勝負已經不再那麼執著,勝負觀逐漸趨於成熟。與此對應的是,政府對於賽事功能也不再是改善形象,而是融入城市建設進程,順應和滿足百姓健身需求。”

    過去20年,伴隨中國體育一同長大的,還有民族體育産業。

    1990年亞運會,國外企業都積極爭奪這次商業營銷機會,然而國內大部分企業對這次體育盛會所帶來的巨大商機還認識不夠,當時很多人都不想把錢花到他們認為不能帶來經濟效益的亞運會上。

    但在這次運動會上,退役進入商界的李寧與其所在的健力寶集團拿到了亞運火炬傳遞的贊助權。從青藏高原到天安門廣場,“李寧”品牌那個火紅的標誌伴隨著亞運聖火傳遍全國。自此,“李寧”品牌迅速發展壯大。如今,“李寧”不僅已成為中國體育用品的標誌性品牌,並且正向著國際一流品牌的目標邁進。

    過去20年間,又有多種民族體育品牌誕生。廣州亞運會和中國亞運體育代表團贊助商名單裏,雖然不見了“李寧”,但多了安踏、361度、愛奇、泰山體育等體育用品企業。借助大賽平臺,未來定會有更多的民族體育品牌實現國際市場上的騰飛。

    從體育競技到民生為重

    離廣州亞運會揭幕還有一個月,與北京亞運會前截然不同的是,大賽之前常規的“金牌大猜想”並沒有成為媒體和民間的熱點話題。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中國軍團在亞洲體壇的一枝獨秀——中國已經連續7屆獲得亞運金牌榜第一,奧運會上也成為金牌榜第一,亞運金牌榜座次已無懸念;另一方面,在經歷了多次亞運會、奧運會的觀賞,國人的金牌情結已經淡化,學會了用平常心看待勝負、包容失敗,享受體育本身帶來的快樂已成為一種新理念。

    朱海東,北京亞運會時在拳擊館當志願者。他説:“當時特別關注中國能不能首次在國際大賽上拿到一塊拳擊金牌,後來果然贏了,特別高興。現在看法變了,原來以為多得金牌就是體育強國了,現在明白了根本不是。我們現在應該更加重視大眾體育、全民健身等方面。”

    但我們對體育的認識曾經有過偏差。1988年漢城奧運會,中國僅僅收穫5枚金牌。當時,每一個優勢項目的失利,似乎都被國人與運動員視為恥辱,所有的媒體都在説中國“兵敗漢城”。

    “體操王子”李寧由於接連出現失誤,一枚金牌未得。當時,國內指責聲甚至罵聲一片,甚至有觀眾給李寧寄去了繩子!回到北京後的李寧,因為害怕別人的責罵,甚至連銀行都不敢去。

    20年後,李寧點燃了北京奧運會聖火。郎平率領美國女排對陣中國隊時同樣贏得掌聲;“杜麗不哭”的喊聲在賽場響起;“飛人”劉翔折翼跑道卻得到了國人的寬容……

    改革開放讓國人的視野與心胸更加開闊,金牌已不再是國力強盛的唯一證明。對人本身的關注已經超越了勝負成敗。

    “廣州亞運會將是一場大眾的節日。體育最大的魅力,是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使公眾從中得到健康快樂。我相信這屆亞運會和北京亞運會將有很大不同。那個時候我們非常需要金牌第一來證明自己,但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單純需要用獎牌來證明了,”廣州亞組委宣傳部副部長曾偉玉説。

    從北京亞運會到廣州亞運會,志願者意識、志願者制度和志願者隊伍的壯大和完善,是中國社會進步的一個顯著標誌。體育運動的志願者服務,來自公民意識的覺醒,也是現代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

    已故的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曾這樣評價志願者的作用:“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沒有像政府那樣的、可測量的常規力量,如果哪一天必須向為奧林匹克運動服務的所有志願者給予酬勞的話,沒有幾個政府可以做得到這一點……”

    廣州亞組委特聘專家張清曾在北京亞運會期間擔任前國家體委國際司一處處長,他親眼見證了志願者制度在中國的起步:“北京亞運會時還沒有志願者一説,都叫‘義務服務人員’。那是志願服務在中國的首次‘練兵’。”

    張清回憶,當時在冊的“義務服務人員”達20萬人,實際參與服務的則超過40萬人。他們克服交通、食宿的不便,頂住勞累、饑渴的煎熬,缺少經驗就摸著石頭過河,犯過錯、流過淚,最終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廣州是中國志願服務事業起步最早、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自1987年開通全國第一條志願服務熱線以來,廣州志願服務已拓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目前,廣州註冊志願者接近70萬人,已超過市區人口的10%。

    亞運會尚未開幕,一個個活躍的志願者身影已成為最生動的“亞運元素”。遍佈城市大街小巷的志願者投身清潔城市、文明交通、平安廣州等各項活動中。據統計,截至10月1日零時,全球成功申請廣州亞運會志願者報名人數達到151萬人,報名人數接近計劃招募人數的3倍。他們將用“一起來,更精彩”的亞運志願精神迎接四方來賓。

    與20年前以傾國之力舉辦的北京亞運會相比,新世紀在廣州舉辦的亞運會在辦賽理念、辦賽模式上有了新的超越,關注民生成為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

    “舉辦權就是發展權,影響力就是生産力”。一屆國際性賽事除了競賽本身外,也成為一個城市重要的發展機遇,更成為民生為重、福祉至上的歷史擔當。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提出了“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的要求。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也明確提出,辦一屆出色的亞運會,既是廣州對亞奧理事會的莊嚴承諾,也是廣州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和市民素質,提升群眾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契機。

    廣州亞組委常務副秘書長、廣州市副市長許瑞生表示,廣州這幾年城市建設的最大動力源自亞運,而最終的受益者是廣州市民。借力廣州亞運會,廣州城市建設至少提速了10年。科學的城市佈局、便利快捷的交通、清潔美化的城市環境,都將使亞運時代和後亞運時代的廣州市民生活質量大大提高。易劍東對此評價説:“北京亞運會的全民奉獻和關注體現的是國家榮譽和意識,廣州亞運會則鮮明地顯示出民本取向和民生意識。”

    從全球最高的電視觀光塔——600米高的廣州新電視塔上俯看,一個因亞運而巨變的新廣州盡收眼底:面貌一新的老城區、四通八達的城市道路、百餘條昔日讓人掩鼻而過的河流重泛清波……廣州正在變成一座天藍水清的生態宜居之城。

    廣州亞組委場館器材部部長彭高峰告訴記者;“以亞運城為例,亞運城的建設和配套既考慮了運動會本身的需求,又結合了廣州城市戰略發展的佈局。賽後亞運城將成為能容納100萬人口的‘廣州新城’的啟動區。學校、醫院、商場,交通……這裡的一切配套設施都已齊備。”

    讓廣大市民充分享有亞運會的成果是亞運場館建設的基本出發點之一。比賽場館遍佈在全市12個區縣及有11所高校的大學城中,這一規劃建設的指導思想就是有利於賽後利用、長遠上惠民便民。

    易劍東説:“亞運會再次來到中國,説明中國地方政府和城市的發展理念更趨於現代化和國際化。中國還有更多的城市把舉辦大型賽事作為自身走向成年禮的重要儀式。北京亞運會是中國作為大國無法回避承辦亞運的責任,而廣州亞運會則是中國積極主動融入國際城市和國際體育主流的例證。”

登“廣州塔”遊亞運場館 廣州市民分享亞運盛筵

    新華社廣州10月1日電(記者 毛一竹)遠離地面468米,站在透明玻璃上,俯瞰腳下的大千世界,廣州市民吳玉萍心驚膽戰,又大呼過癮。10月1日,600米高的“中國第一高塔”新廣州電視塔搶在亞運會開幕前對外開放,應運而生的“亞運廣州一日遊”成為最火爆的國慶旅遊線路。每人50元-170元的價格,吸引大量退休工人、農民工、大學生等加入到旅遊大軍行列,率先分享廣州亞運盛筵。

    廣州亞運會開幕在即,新廣州電視塔、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大劇院等新地標建築相繼落成,藍天碧水工程完成。廣州各大旅行社在國慶期間,紛紛推出50元到170元的低價位“亞運遊”套餐,將廣州新地標、中軸線、亞運場館、新珠江等新景點、新玩法納入旅遊線路。 >>>詳細閱讀

廣州亞運志願者報名截止 超150萬人爭當志願者

    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志願者報名申請已于昨日零時正式結束。筆者從亞組委志願者部了解到,通過各種方式成功申請亞運會、亞殘運會志願者的人數達到1512331人,報名人數接近計劃招募人數3倍!

    最後一天報名人數創紀錄

    9月30日是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志願者報名最後一天,再次掀起了報名熱潮。僅當天的單日報名人數已經超過4.3萬人,再次刷新9月18日當天3萬餘人的報名人數紀錄,創造了亞運志願者單日報名人數的最高紀錄。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廣州亞運入圍歌曲暨亞運金曲發佈活動在京舉行
· 廣州亞運志願者報名截止 超150萬人爭當志願者
· 廣州亞運惠民措施:亞運多放3天假公交免費30天
· 廣州亞運前開通6條地鐵新線 覆蓋八成比賽場館
· 廣州亞運供電安全保障會議要求確保電力可靠供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