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江蘇:試行"萬頃良田工程"化解"增長吃耕地"之憂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京10月12日電(記者孫彬、孔祥鑫)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日益加快、面對經濟增長與耕地保護的雙重壓力,江蘇省積極試行“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探索集聚土地資源、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徑,有效化解“增長吃耕地”之憂。目前,已批准的省級試點工程共54個,規模102萬畝,新增耕地16萬畝,盤活建設用地11萬畝。

    土地分散阻礙發展,規模經營時機成熟

    當前,江蘇人多地少,全省人均耕地僅有0.93畝。每戶3到5畝承包地,1畝左右的宅基地,這種“傳統”的耕作和居住方式,土地浪費多,配套成本高,土地的分散使農業始終弱質而低效。江蘇非農産業在農村經濟中的比重已超過90%,大部分農民已不再主要依靠種地增收。隨著外出打工農民的增多,土地分散經營的弊端日益顯現,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時機已經成熟。

    “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推動農居由散到聚,至少可以節省70%的建設用地。”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夏鳴説,應當推動土地集中經營,讓真正從事耕作的農民發展規模化生産,富裕起來;讓離土又離村的農民,充分享受城鎮生活。

    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以“有效集聚潛在資源、有序統籌城鄉發展”為核心的“萬頃良田工程”試點在江蘇應運而生。工程是以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為載體,以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政策為抓手,通過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將農村居民遷移到城鎮,騰出土地建設大面積、高標準農田,實現居住集中、耕地連片。

    既“保耕地”又“保增長” 良田工程效應巨大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為了把好事做好,在萬頃良田建設中,江蘇各地始終堅持“四不”原則:一是耕地總面積不減少,二是建設總用量不增加,三是農民利益不受損,四是國土規章不違背。這些原則實現了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通過改變利用模式、週轉挂鉤指標、調整佈局結構等,實現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拓展新的用地“空間”,既保耕地又保增長。

    實踐表明,江蘇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巨大效應正在不斷顯現。首先是增加了耕地數量,提高了耕地質量。通過村莊搬遷,舊村址全部復墾為有效耕地,並建成規模優質良田,全省新增耕地16萬畝,是保護耕地紅線的一項重要舉措。如皋市實施面積5.8萬畝,通過搬遷、填埋、平整等措施,新增耕地3100畝。金壇市實施面積1.5萬畝,新增耕地2133畝。

    同時,拓展建設用地空間,保障了經濟增長。如皋市副市長黃成説:“復墾後置換的指標,按照城鄉增減挂鉤政策,除部分用於集中居住之外,結余部分用於新農村建設,再結余的部分用於城市建設。”據測算,假如搬遷一個4000人的村,平均能夠挂鉤置換出700畝的用地指標,相當於一個縣1到2年的指令性建設用地計劃總量,保障了經濟增長的用地。

    建設萬頃良田工程,實現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幫助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讓農民變成市民,充分享受城鎮生活。目前,全省良田建設工程區大多數農民都進了附近的工廠。如皋農民王磊也因此在家門口的一家造船廠上了崗,每月工資2500元,他認為“比種田強了很多倍”。 王磊生活的變化,是萬頃良田工程帶來城鄉雙贏局面的縮影,這裡離土進鎮的農民就有8萬人,並形成了新的消費市場。

    良田建設讓農民做主 工程推廣使農民受益

    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生産資料和生活保障,動用土地,必須得到農民認可,讓轉移的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變換身份得實惠。

    確保科學合理和民眾參與的過程,在江蘇全省萬頃良田試點地區已成為主流做法,也是成功的關鍵。江蘇省國土廳副廳長吳震強告訴記者,搞試點,要求必須先上門調查農戶意願,如果大部分人不同意就不搞,不許強制搬遷。這種讓農民做主、使農民受益的做法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

    要解決農民關心的問題,讓農民受益是工程推廣的保證。農民自己會算賬,補償到位了,生産生活條件改善了,他們會主動接受安置方案。金壇市國土局局長黃克洪説,金壇市新房每平方米造價1139元,而賣給農民只要500元左右,財政補貼600元,並且是可以合法交易的産權房。記者看到,搬遷農戶楊國勤在集居區的新家漂亮寬敞,房子比過去好多了,又有各種配套設施,他表示很滿意。去年,村裏本應由村民上交的“一事一議”款和新農合基金,全部由集體負擔,餘下的按人口每畝分了500元。

    同時,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社會才是根本目標。如皋市知青村萬頃良田工程實施後,大批農民搬進了新城。當地農民馮佑明告訴記者,上級給了38萬元安置費,他買了2套房子和1個車庫,花了24.5萬元。現在他租掉了車庫和1套房子,每月房租就有1350元。“我祖祖輩輩都希望住到城裏,現在終於實現了。”

    “農民以往的舊房子只能自家使用,現在政府讓他們的新房有了可觀的市場價值,可以上市交易,搬遷農民都多了一筆值錢的不動産。”如皋市這一做法使農民由擁有“房屋”變成擁有“房産”,工作的轉變和社會保障的實施也讓農民變成了市民。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小林認為,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既推進了城鄉統籌和鄉村空間重構,又有助於解決過去農民進城卻留不了城的難題,是一項有價值的探索。

 
 
 相關鏈結
· 耕地撂荒現象得到遏制 今年湖南晚稻有望增産
· 兩本"耕地賬"——從重慶看耕地面積"數字迷局"
· 保護耕地森林的意識不提高很多措施很難執行
· 耕地佔補平衡質量高 寧夏位居全國第五西北第一
· 江西省3年內將通過農村土地整治新增20萬畝耕地
· 吉林省災後重建水毀耕地恢復整治工程全面啟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