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特約評論員: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攻方向
——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新華社特約評論員)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深刻指出了調整經濟結構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決定性意義。
經濟結構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係到經濟發展是否健康高效、經濟社會發展是否全面協調可持續。準確把握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適應發展形勢的新變化,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保證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
即將開始的“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黨中央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實踐、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科學把握經濟發展規律、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兩年前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促使世界經濟發展進入大變革時期。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增長模式和發展格局深刻調整,使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同時,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明顯,增長動力結構不合理,收入分配結構不協調,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業基礎仍然薄弱,製造業質量不高,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這些結構性問題不僅制約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而且會直接影響“十二五”規劃目標的實現和長遠發展。
只有緊緊抓住世界經濟格局大調整以及科技創新加快的重要契機,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才能有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擴大應對外部變化的迴旋餘地,鞏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儘快使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平穩較快增長軌道,又好又快地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為“十二五”及更長遠時期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開闢廣闊道路。
調整經濟結構,要立足擴大內需,有效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實現總需求結構的調整。要努力保障就業,加快調整社會收入分配結構,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增強內需消費基礎。要完善消費政策,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善消費環境,不斷提高教育、醫療、保障性住房等公共産品的供給水平,積極引導住房、汽車消費健康平穩可持續發展,促進消費結構升級。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範圍,著力擴大中低收入群體消費。
調整經濟結構,要把城鎮化發展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科學有效地拓展內需空間。要在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要加強城鎮化發展的規劃指導和管理,引導好要素資源配置,促進産業聚集和城市群、城市帶發展,形成科學合理的産業與城市佈局。要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提供公共産品的能力,擴大公共産品和服務覆蓋範圍。要大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統籌協調好房地産市場供求關係,有效提高城鎮房地産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調整經濟結構,要積極推進産業結構調整。要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強國家産業政策引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産業結構的關鍵環節,加快提升産業技術水平。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要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大力推進重點産業調整振興。
調整經濟結構,要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調整和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與效益。要加快對外貿易轉型升級,提高出口産品的國際競爭力。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做到出口與進口並重、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並重,在繼續提高沿海和中部地區開放水平的同時,積極推進沿邊地區和西部地區開放,促進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進步。
調整經濟結構,要加快推進科技進步,顯著提高技術要素的水平和供給保障能力,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節能增效和生態環保技術開發,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要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升生産要素利用效率,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勞動力和人才市場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把人口壓力積極轉化為人力資源、人才資源優勢。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涉及需求、産業、生産要素、城鄉區域等諸多方面,是對經濟結構的全方位調整,涉及面廣,任務繁重。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明確主攻方向,緊密結合實際,紮實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