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上海世博會:人類文明的一支“中國式”圓舞曲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2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0月28日電(記者許曉青 李雲路 吳陳)1867年,施特勞斯的永恒經典——《藍色多瑙河》在巴黎世博會上奏響。從此,圓舞曲與世博會結緣。近一個半世紀以來,除了經濟、科技的價值,世界博覽會仿佛就是一支多元文化之間“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圓舞曲。

    2010年,美妙的圓舞曲終於來到太平洋西岸,來到中國上海。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逾7000萬人次,在過去的180多天內,為世博會譜出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國音符。

    理解

    “到東方去!”

    這是相當長時間以來,西方知識分子對中國的“神遊式”解讀。千年過去,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馬可·波羅的記述、利瑪竇的信札都成為歷史……當人們再次喊出“到東方去”,那個目的地,是公元2010年的上海。

    10月8日,上海世博園寶鋼大舞臺。

    嘹亮的中國嗩吶名曲《百鳥朝鳳》響起,模倣出各種鳥鳴聲,助興上海活動周。緊隨其後出場的是一群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舞者。在嗩吶演奏的探戈舞曲《鴿子》中,一連串扭胯、甩頭,充滿力與美。這一幕令台下的百餘名各國參展方代表目瞪口呆。城市最佳實踐區阿爾薩斯案例館館長MARYSE不停鼓掌。她説:“我愛中國的探戈。”

    幾個世紀以來,法國阿爾薩斯大區的民間吉祥物是一種外貌與中國仙鶴相似的水鳥——白鸛。世博會上,阿爾薩斯案例館特別借助鳥類的文化符號,將“白鸛”與“仙鶴”的形象類比,表達法國與中國的共通點。

    無獨有偶,“郵票王國”列支敦士登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發行的小全張紀念郵票,呈現了中西文化的美麗巧合。這枚小全張上,1840年中國畫家創作的《觀潮圖》與同一年由歐洲畫家創作的田園派油畫,不約而同選擇了綠樹與山川的元素,筆觸之相似,堪稱異曲同工。

    曾經在北京奧運會上驚鴻一現的“青花瓷”符號,在上海世博會的半年展期內也成為人們增進理解的“橋梁”。在葡萄牙館,中國明清兩代青花瓷的標誌性紋樣,以千變萬化的姿態被投影在一個巨型瓷盤造景中,這是利瑪竇在中國生活的那個時代所不能想象的。捷克館內,與青花瓷頗為相似的捷克瓷,組成倒挂的藝術裝置。捷克館員工解釋:“我們的瓷器與中國的‘青花瓷’一脈相承。”

    世博會上,加拿大館總代表、中國人最熟悉的“洋笑星”大山説,當人們談論西方人對中國人的誤解時,往往會説“西方人還認為中國人留著大辮子或還吸鴉片”,但這種認知已經或正在消除。

    對於世博會所崇尚的“理解”理念,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中國前駐法大使吳建民曾這樣闡述:“交流促進理解,理解有利於改善國家關係。交流也是生産力。”

    溝通

    “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

    這句流傳在歐洲水都威尼斯的俗語,寓意跨文化溝通的可能性。而在2010年的上海,這句俗語再次得到應驗。

    10月10日,上海八萬人體育場。

    英國知名電視選秀節目《達人》的第一季冠軍、擁有美妙歌喉的銷售員保羅·珀特斯看著手中標有英語注音的小卡片,用中文唱響《茉莉花》,現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茉莉花》是中國申辦世博會期間所使用的重要曲目。上海世博會開幕後,《茉莉花》被不同膚色、不同國家的人們以不同方式演繹。

    世博伊始,來自巴西的“嗎哇咔樂團”就專門購買了中國民族樂器,演出拉美版《茉莉花》;7月,2010名中外民間歌手冒酷暑合唱《茉莉花》;直至金秋,保羅的歌聲在上海的夜空響起……

    世界與中國的溝通,不僅僅依靠《茉莉花》,漢語在上海世博會上直接成為人們溝通的橋梁。“我想,《茉莉花》大概是全中國人都會唱的一首歌。”已在中國生活三年多的世博會菲律賓館旅遊項目負責人尼爾用漢語説。

    上海世博會參展方多達246個,盛會幾乎成為世界各地“中國通”們的一次大集合。流利的漢語,令這場世界與中國的“對話”變得更加順暢。

    “你學了幾年漢語?”夏末的某一天,造訪芬蘭館的中國學生記者團用英語問芬蘭展區副總代表溥明睿。對方用中文回答説:“好多年了,在芬蘭學習,到中國後繼續學。”溥明睿給自己取了一個“很中國”的名字,説話時偶爾還會帶著“兒話音”。在世博園,類似的“對話”每天都在發生。

    即使無法用語言溝通,人們在世博園裏的交流途徑還有很多種。“在西班牙,我認識的中國人大多內向、靦腆,來到世博會才發現,中國人是如此的開朗、健談。我甚至認為,不會漢語的我,也可以輕鬆地在中國生活,這在以前真是難以想象的。”世博園22名西班牙“小白菜”(志願者昵稱)之一的迪亞戈,在告別上海時用西班牙語感慨地説。他認為,微笑和肢體語言也是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方式。

    獲得上海世博會“志願者之星”榮譽稱號的西班牙志願者柯勒斯·馬林是一名醫護按摩師。33歲的他説:“你可以用護士般的耐心,與每個熱情的中國人順利溝通。”

    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溝通,在上海世博會期間還以很多方式呈現。超過2萬場文化演藝活動,圍繞城市主題,探討經濟、科技、文化、生態等各種熱門話題的5大主題論壇等,都旨在創造良好的溝通平臺。

    “用心説話,用情溝通。”這是上海世博會聯合國展區總代表貝楠的一段寄語。他指出:“這個世界需要聯合國,需要中國,需要更多用心説話的人。”

    歡聚

    “整個世界來到中國、了解中國;中國走向世界、了解世界。”

    這是在世博會度過5周後,美國作家羅伯特·庫恩發表的觀博感言。

    10月18日,上海拍賣行大廳。

    被稱為中國“世博奶奶”的浙江諸暨農民應妙芳提供的3本集章護照,以1.5萬元被拍走。應妙芳今年72歲,被拍走的護照中收錄了她10多次參觀世博園,走遍300多個展館所集納的世博印章。

    “重在參與”是應妙芳的口頭禪。早在北京奧運會時,她就曾帶著笛子、薩克斯管到北京奧林匹克公園附近展示自己的才藝。世博會期間,她索性花費上萬元在上海租了一套房子,提供給觀博青年免費住宿。

    與應妙芳的年齡相差50歲,來自地球另一端丹麥斯坎德堡市的22歲金髮女孩克裏斯汀不遠萬里來到上海世博會。作為丹麥館的一名普通員工,過去半年間她幾乎天天與“小美人魚”相伴。“第一次來到中國,在上海住了7個月,雖然我中止了我在丹麥的大學學業,但覺得很值得。中國文化與丹麥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我樂意花時間去了解中國。”

    “在世博園,從亞洲到歐洲,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往往只是‘一步之遙’,今天我從美國到中國,只用了5分鐘車程。”8月的一天,23歲的美國館“學生大使”本傑明和麥卓婷,來到中國省區市館內“上班”。他們的任務是當一天廣東館的導覽員。來自弗吉尼亞州的本傑明説:“這是世博園裏的一次特殊旅行。”

    人們懷著發自內心的善意與渴望,以世博會的名義聚集在同一個舞臺上。本屆世博會上,還留下了這樣一些經典記憶:朝鮮館工作人員微笑著出售紀念郵票;索馬裏館館長常常吆喝“這裡沒有海盜!”;西班牙館既有充滿力與美的弗拉門戈舞,也有笑容可掬的“米寶寶”。此外,世博舞臺上還有神秘而富有想象力的黎巴嫩歌舞,宛如天籟的南非索維托合唱團歌聲,震撼人心的“非洲心跳”布隆迪大鼓……

    “有人把世博會比作饕餮盛宴。這場盛宴其實是246個參展方公平端出各自美食的一次全球大聚餐。”上海世博會中國政府總代表助理徐波説。

    合作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這是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美好設想。上海世博會仿佛將這位老人當年的願景濃縮在了184天、5.28平方公里之中。

    10月23日,世博會智利館。

    見證救援智利33名礦工生命的“鳳凰一號”救生艙千里迢迢來到中國,科學救援和人道主義在上海世博會再次得到頌揚。在智利館方面看來,“鳳凰一號”的到來,也是促進智中兩國友誼的一種方式。事實上,中國上海三一重工的設備在智利的這場69天的持久救援中也顯示了身手。

    “合作”作為世博會的理念之一,始終貫穿於世博會籌辦與舉辦期間。沙特館“月亮船”就是一個例證。出生於1965年的王振軍領銜設計了這座外國國家館。“月亮船”的創意源於《一千零一夜》,從全球20個國家的40個方案中脫穎而出。不過,直到簽合同時,王振軍才第一次來到沙特阿拉伯。

    “我們一直在做夢。各人做各人的夢,最後,大家的夢是相通的……”王振軍這樣説。

    其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世博會這座微縮“地球村”的真實寫照。世博園絕大部分場館的建設者來自中國,法國館甚至邀請旅法著名畫家嚴培明把該館中國建築工人的孩子形象,用油畫筆一一記錄,成為獨一無二的珍貴展品。

    即使是在富有濃郁中國風的“東方之冠”內,也有來自外部世界的智慧。“同一屋檐下”展區的互動表演,最初源自一位美國設計師的創意。其手繪的圖紙,至今還陳列在中國館的貴賓長廊裏。

    上海館內的8分鐘電影,從誕生和運行,不止是上海本土團隊管理,還有包括德國、美國、奧地利、瑞士的工程師,可謂“海納百川”。

    本屆世博會唯一的主題秀《城市之窗》也是世界各國藝術家共同合作的結晶。主題秀導演來自西班牙,燈光設計源自加拿大太陽馬戲的指定團隊,音樂設計師則來自美國百老匯劇場。

    據上海世博局活動部統計,包括韓國、日本、德國、波蘭、奧地利、葡萄牙、挪威、芬蘭、丹麥、斐濟、阿根廷等紛紛在本屆世博會與中方合作,推出全新的歌舞表演、音樂會、舞臺劇等。美國館甚至邀請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小夥伴藝術團的孩子們赴美合作編排全新舞蹈劇目《紅線》。

    世博會還只是合作的一個開端,人與人的相識、相知,多元文化之間的相遇,正在製造出更多新機遇。在本屆世博會期間首演的《茶》《少林武僧傳奇》等計劃海外巡演,中國多個省區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在結束世博會展出後,獲得了超出以往的大額訂單。更多的文化“多邊合作”正在産生幾何級數的效應,輻射全球。

    “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合力打造了這場一個半世紀來規模最大的世博會,中外共襄盛舉,意味深長。”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説,人類文明共同譜寫的這支圓舞曲,來之不易。

    “在當今世界上,除世博會外還沒有其他任何活動能提供一個與之相似的,能通過創造力、和平、教育和對話來促進發展與合作的平臺。”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這樣説。

    上海世博會即將落幕。184天,對於以千年計算的人類文明及其肩負的使命而言,還只是一個瞬間。

 
 
 相關鏈結
· 尋找文明的火種—從世博會創新因素看"永恒主題"
· 探秘古老瑪雅文明 世博會迎來洪都拉斯國家館日
· 上海:即將啟動世博專場招聘會 提供崗位超萬個
· 借力世博“馬達”東航展開“雙翼”趁勢騰飛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