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10月30日電(記者 沈洋)在人類活動影響和自然條件變化雙重作用下,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鄱陽湖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發生了什麼變化,保護區管理措施是否科學有效,等等。正在進行的鄱陽湖保護區史上第二次科考將破解這些問題。
記者30日了解到,由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南昌大學流域生態研究所、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組成的科考隊已經進入鄱陽湖保護區,為全面展開保護區史上第二次科考進行布點。
鄱陽湖保護區于1983年6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原名為“江西鄱陽湖候鳥保護區”,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名為“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保護區第二次科考負責人、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家寬説,上世紀80年代,鄱陽湖保護區在申報國家級保護區時開展過科學考察,但是30多年後,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和自然條件的變化,我們需要了解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發生了什麼變化,保護區的發展趨勢和保護效果。
陳家寬説,此次科考將進一步摸清鄱陽湖保護區的家底,為探索湖區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數據,力求讓鄱陽湖保護區的二次科考成為全國自然保護區科考的示範性項目。通過科考,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同推進的途徑與模式。
據介紹,這次科考有近20名專家、學者參加,科考隊將在2011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全部的野外作業。2012年第一季度完成分析、總結與報告,並進行項目驗收。
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是中國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網成員,是國際重要濕地,也是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