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一個貧困山區五年變遷--來自陜西商洛的調查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03日   來源:人民日報

溝村村辦公園一角。蘇銀成攝

    位於秦嶺南麓的小河口村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近幾年,村民們一改祖祖輩輩靠種地為生的傳統,用窗明几淨的新居、野味濃郁的飯菜辦起了“農家樂”,吸引一撥又一撥城裏人前來度假休閒,就連鄰省的人也來這裡觀光旅遊,小小山村竟搞起“跨省經濟”。

    光靠辦“農家樂”、種水果, 村民孫德根一家去年收入十多萬元。可就在幾年前,他一家五口還住在半山坡上的幾間土房裏,沒水、沒電、沒路。雖有5畝山坡田,可除了糧食全家一年收入不到1000元。孫德根指著自家旁邊一排新建的二層小樓説:“政府讓我們移民搬遷,還給了補貼,這些村民都是從山上搬下來的,這幾年都富起來嘍……”

    在陜西省商洛市,像小河口這樣的山村多不勝數。“十一五”期間,新農村建設的惠民政策像春風吹遍秦嶺,讓這些散落在大山深處的村村寨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許多農民腰包鼓了,腰板硬了,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一條經驗——壯大特色産業,使産業扶貧成為扶貧開發的突破口

    穿越在秦巴山區的崇山峻嶺間,峽谷、叢林、溪流、飛瀑令人目不暇接,處處能感受到商洛人常説的一句話——“秦嶺最美是商洛”。商洛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位於秦嶺東段南麓,地處“國家中央公園”,文化底蘊深厚,在作家賈平凹的筆下,商洛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沃土。

    商洛也是一片有待開發的土地。山大溝深,人多地少,立地條件差,基礎設施脆弱;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

    商洛人做夢都想致富。可是,種種客觀條件又制約了商洛的發展。這裡既是礦産資源富集區,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商洛既承擔著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重任,又肩負著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政治責任。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環境,為子孫萬代造福,成為商洛人著力破解的難題。

    “商洛要發展經濟、富裕農民,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如果我們的空氣污染了,對不起關中父老;如果我們的水污染了,對不起首都人民。我們要發展,就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市委書記魏增軍的一席話,表達了商洛人的共識與抉擇。

    在充分調研論證、廣泛聽取民意的基礎上,商洛市委市政府明確了發展思路:堅持“生態立市、工業強市、産業興市”的發展戰略,著力調整産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西部大開發為商洛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特別是在“十一五”期間,根據貧困狀況和原因,商洛市確立了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體,以發展特色産業和社會事業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扶貧戰略,把扶貧區域劃分為高寒邊遠山區、中山溝槽區和淺山川道區三種不同類型,把扶貧對象劃定為無法解決溫飽、可以解決溫飽和能夠穩定解決溫飽三個層次,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籌兼顧、重點突破,開發扶貧、整村推進”的原則,分層次、分類型、分階段地採取扶貧措施,使全市的貧困狀況明顯緩解。

    在劣勢中尋找優勢,不斷壯大特色産業,使産業扶貧成為扶貧開發的突破口,是商洛市經濟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山陽縣重點扶持的核桃産業,如今已成為全省核桃産業的龍頭。在高壩店鎮石頭梁村核桃園裏,縣委書記周青海説,按照“科學佈局、逐村定品、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的發展思路,我們選派145名駐村指導員和78名科技特派員,進駐145個“一村一品”示範村和51個新農村試點村,累計投放小額貼息貸款2.92億元,扶持10.6萬戶發展藥、果、畜、菜、茶、綠色食品等特色産業,穩定增加貧困農民收入。

    為發展特色産業,商洛市近年來累計投放扶貧項目貸款6.14億元,投放扶貧到戶小額貸款10.24億元,設立發展互助基金2580萬元,立項扶持柞水盤龍、陜西香菊、商南茶葉等農副産品加工企業81個,建立村級互助資金協會151個。全市特色農産品基地達到630萬畝,10大類80多個品種打入西安、咸陽等300多家超市和門店。

    商洛市市長楊冠軍説,自扶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特別是在“十一五”期間,我們對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把“五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首位,努力改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對低收入的貧困人口扶持發展特色産業,提高土地産出率,實現穩定脫貧;對缺乏基本生存條件的貧困人口,實施移民搬遷,從根本上改善生存與發展環境。

    特色産業的發展壯大,使商洛市貧困人口穩定解決溫飽並實現脫貧,全市農村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90萬人減少到2009年的近30萬人;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連續5年高於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水平。

    一個思路——科技培訓支撐産業發展

    前不久,在一陣響亮的鞭炮聲中,84名來自商南縣太吉河鎮貧困家庭的孩子啟程前往商洛新潮學院參加“雨露計劃”培訓。太吉河鎮在大力實施扶貧開發過程中,變“輸血”為“造血”,通過建立“雨露計劃”培訓與産業發展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方”的目標。很多農民及子弟通過培訓學到了技術,成為企業的骨幹;還有的學員通過培訓掌握了烹飪、駕駛等技能,借助當地金絲峽景區的地理優勢,自己經營起了“農家樂”,跑起了運輸,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在太吉河鎮廟臺子村,小溪邊坐落整齊的“農家樂”小樓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村民徐鳳武一邊熱情地介紹説:“我過去主要靠種地為生。農閒時到城裏打打工。因為沒有技術,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多少錢。這幾年,政府不僅支持我們從山上搬下來、改善居住環境,還免費給我們農民培訓各種技能,讓我們學會了經營,我也辦起了‘農家樂’。這個生意很不錯,在旅遊旺季,客房、餐位供不應求,年收入有8萬多元。”

    商南縣縣委書記雷雨説,為了使搬遷農民“搬得出、住得住、能致富”,按照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基本實現了“十一五”提出的“培訓一人,輸出一人,就業一人,富裕一戶”的目標。

    科技培訓支撐産業發展,是商洛市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思路。全市堅持把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作為加快“一村一品”發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各類培訓基地資源,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人人技能工程”、“農民創收技能”等培訓項目,重點開展核桃、板栗高接換優、溫床育苗、烤煙、蠶桑畜牧養殖等實用技術培訓。本著分級培訓的原則,市級培養一批縣區企業帶頭人、縣級培訓一批鄉鎮科技幹部、鄉鎮培訓一批村級能人,近年來全市累計培訓農民100多萬人次。

    一門“功課”——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山水秦嶺,生態商洛”

    商洛有著豐富的秦嶺生物資源和中藥材資源,更是我國重要的金屬和非金屬資源寶庫。據估算,礦産資源潛在價值達3400億元,發展潛力巨大。

    “這山、這水都是商洛發展的本錢,首先必須保護好,然後才是利用好。我們必須轉變過去那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改用循環經濟的方式來發展。”副市長王建領説,面對機遇,要用清醒的頭腦看待被埋藏起來的巨大資源,不僅要發展經濟,更要建設“山水秦嶺,生態商洛”,這正是商洛人在“十二五”要做的一個“功課”。

    按照“微循環抓生態企業,小循環抓生態工業園區,中循環抓生態産業鏈條,大循環抓循環型社會”的思路,商洛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間,將以建設循環工業經濟園區為突破口,以建設産業內和産業間的循環為著力點,全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位於商州和丹鳳河谷“黃金”川地,2009年4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工業園區。步入園區,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理念撲面而來。園區負責人介紹説,我們以“大企業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發展、園區化承載”的區域開發和項目推進戰略,按照資源循環式利用、産業循環式組合、企業循環式發展、園區循環式開發的思路,圍繞金屬和非金屬礦産資源,重點規劃了光伏産業、鹽化工與水泥、煤電等10個循環産業鏈61個項目,並與7區縣、11個工業園、47個項目構成産業互動、關聯配套、鏈條延伸、循環發展的格局,使産業之間、企業之間、園區之間形成“資源—産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産品”的循環發展模式。

    市委常委劉淑慧介紹説,商洛市的目標是,抓住“十二五”難得的機遇,到2012年,力爭使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循環産業主要鏈條基本形成,全市産業結構得到較大幅度的優化提升;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循環經濟特徵的生態經濟社會體系,循環經濟基礎設施結構合理、功能齊全,以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為核心,七縣區工業園相互關聯、左右支撐、協作配套的循環經濟産業集聚區基本形成。

    走出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放眼望去,近嶺蔥鬱,遠山如黛,綠樹掩映下,一條小河蜿蜒流淌。眼前的情景讓我們堅信:商洛將變富,商洛將更美。(記者 杜峻曉 袁新文 蘇銀成)

 
 
 相關鏈結
· 貴州多方合作確保貧困山區每一戶困難群眾不斷糧
· 教育部貴州共建畢節貧困山區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