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向西挺進——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19日   來源:人民日報

    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今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繼續做大做強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決策甫一齣臺,海內外考察、投資者紛至沓來:投資5億元的葛洲壩集團公司新疆總部大廈開工奠基。集團負責人表示,用5至10年時間,在新疆形成一批可持續發展的高效益産業群。

    在落幕不久的第十九屆“烏洽會”上,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看好開發區,簽下225億元項目單,比上屆多出100億元……

    “歷經16年發展的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具備了‘向西開放、面向中亞’的能力和條件。”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蒙志鵬信心十足。

    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推進開發區跨越式發展

    站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座平緩的山坡上遠眺,“中國風谷”的巨幅標牌映入眼簾:佔地1500余畝的風電産業園區,如今已匯聚了全球最大的風機葉片生産製造商——丹麥艾爾姆公司、國內的羲之翔、匯通、鑫風等知名風機配套製造企業。

    2001年,“金風科技”入駐時,尚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開發區出臺政策,鼓勵“金風科技”內引外聯。短短幾年時間,從研發、電機製造、風機葉片、配套設備到風機裝配,一條完整的風電産業鏈在“風谷”形成。目前,開發區形成了以“金風科技”為龍頭的風電裝備製造産業,2009年風電産業工業總産值達142億元。“一個新興産業由此躍升為優勢産業”,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黃勇表示,“未來5至10年,上千億元産值的風電産業群將在‘中國風谷’崛起!”

    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風電産業的崛起與興盛,給了開發區人更多的自信和啟迪——加速産業集聚,做大做強優勢産業,開發區人將其昇華為“科學發展觀的統領效應”。

    什麼是優勢?新疆的資源是優勢,風能、光熱是優勢,地緣、人緣、文化也是優勢。開發區抓住“優勢”這個“牛鼻子”,為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新疆水果甲天下。把新疆的優質農産品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猶如打造“中國風谷”一樣,開發區以提高關聯度和放大品牌效應為基點,做強食品飲料加工製造基地。

    如今,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形成的食品飲料加工製造基地,匯聚了國內外知名食品企業40余家。既有國際品牌可口可樂、嘉士伯啤酒,也有國內知名企業伊利、康師傅、統一,還有新疆本土企業烏蘇啤酒、阿爾曼、中亞食品……這些産品不僅暢銷新疆,更借助開發區便利的地緣優勢,遠銷中亞、中東乃至歐洲。

    歷經16年艱苦創業,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化工塑料、傢具製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八大産業”初具規模,風電裝備製造、機械設備製造、食品飲料加工、出口加工、總部基地“五大基地”初露崢嶸。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開發區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累積下降80%以上,呈現“質升”、“量增”齊頭並進的好勢頭。

    為企業創造價值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員工心中

    2007年年初,一直“蝸居”著的開發區管委會剛搬進寬敞的新辦公大樓,而欲落戶開發區的中石油西部鑽探公司,卻相中了管委會的“新家”。“蓋新樓時間太長,能不能把這幢樓出讓給我們?”公司負責人找到管委會。

    讓還是不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把決定權交給了員工。未曾想到,員工們紛紛表示:“只要企業願意在開發區投資,就是住帳篷,我們也開心!”如此真誠感人的情節,何止“西部鑽探”一幕。為入區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已成為開發區招商引資的一張王牌。

    “是開發區的優質高效服務,吸引紅雲紅河選擇了開發區。”紅雲紅河集團新疆捲煙廠負責人感觸頗深:今年8月,紅雲紅河集團技改項目易地落戶開發區,企業在帶進23億元投資的同時,還帶來了千余名員工的安置難題。怎麼辦?開發區果斷決定,在廠區附近規劃出150畝地,由企業自建員工生活區。如此縝密週到的服務,企業在此創業、紮根,哪還有後顧之憂!

    “打造新經濟平臺,首先要為企業創造優質完善的投資環境。”這是開發區人的承諾。

    “和硬環境同樣重要的,是以信息通、市場通、法規通、配套通、物流通、資金通、人才通等‘七通一平’為主的軟環境建設。”開發區經貿發展局局長馬春雷如是説。16年來,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致力於硬、軟環境建設同步推進,贏得了良好的形象和聲譽,也為開發區發展、成長、壯大拓寬了道路。

    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陰影至今仍未消逝,而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卻“業績驕人”:2009年工業生産總值、外貿進出口總額,與上年同比分別增長了36.2%和46%;今年上半年,又分別同比增長60.7%和160%。

    “我們的産品98%銷往哈薩克斯坦,2009年哈國也受金融危機影響,産品賣不出好價錢,連資金週轉都成問題。是開發區雪中送炭,幫助貸款300萬元,才渡過了難關。”新疆中亞食品公司執行經理李洋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2008年底始,國際金融危機襲來,各地積極尋求抵禦之策。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投資公司和一家小額貸款公司于2009年3月相繼成立,至年底為園區企業擔保1億多元,大大緩解了中小企業的燃眉之急。同年,在政府、社會各方的支持下,開發區一次性“拿出下半年工業企業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的20%幫扶企業”,為開發區企業“舒筋活血”。

    人才是打造開發區新經濟平臺的關鍵。為了開發區的未來,2008年底,30多位員工提前離崗。通過選調、公開招聘、公開選拔等人才引進方式,150多位本科以上學歷的專業人才上崗。設立專項人才發展資金,引進和穩定優秀人才;構建産、學、研一體化平臺,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建立清華大學研究生就業實踐基地,廣羅人才。6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個國家級研發中心、9個自治區研發中心、1個留學人員創業園、2個大學科技園相繼建成。“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才高地的雛形已經顯現。”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魏毅説。

    美巢已成,何愁金鳳不來!如今,已有2000余家中外企業在開發區落地生根。

    先行先試,勇擔“第一個吃螃蟹”角色

    履行職責與使命,開發區人勇於擔當“第一個吃螃蟹”的角色。

    2004年冬天,開發區迎來了一位貴客——台灣頂新食品集團副總裁,此行是為康師傅飲品項目西進選址。在開發區一期北新區新開的一片空地上,頂新副總裁皺起了眉頭:“太小了!”説罷,轉身而去。

    與康師傅擦肩而過,開發區人的危機感驟然而升!發展空間成為制約的瓶頸。設區之初4.34平方公里的空間,2002年二期又擴增9.8平方公里,到2004年已經是滿實滿載。接踵而至的投資項目何處落地?

    2006年年初,開發區把發展的目光落在了西南部一片空曠寂寥的土地上。它地處烏(烏魯木齊)昌(昌吉)腹地,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十二師所轄地。

    兵地兩家怎樣聯手?體制的阻隔能否突破?一種突圍的緊迫感,再次讓開發區人成為堅定的探路者。

    首次接觸,開發區、兵團十二師彼此觸摸到了相互間的真誠。精於“屯墾”的兵團十二師正迫切渴望在新型工業化上有突破性進展;而作為國家級開發區,不僅有政策、機制的優勢,更有十幾年積累的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的實踐和經驗。

    互補意味著雙贏。2006年11月,開發區與十二師“喜結連理”——兵地融合經濟發展合作區浮出水面。首期共同開發15平方公里,中遠期開發70平方公里。

    突破了空間的瓶頸,開發區又恢復了活力。“康師傅又回來了!”2009年底,康師傅飲品項目正式落戶開發區。

    “如今,合作區寸土寸金。三一重工、天山汽車、東風汽車、光正鋼構、浙江五金工業園、中國一拖等31個項目入駐。一季度,實現工業總産值37.36億元。” 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郭洪耀不無自豪地説,“照此速度,到2013年,合作區工業總産值將達200億元以上,可帶動6萬人就業。用5年時間,再造一個開發區的目標完全可以實現。”

    兵團十二師負責人也算了筆賬:2009年,團場職工一畝地的收益,已由幾年前的300元增長到1800元。兵地融合真正實現了雙贏。

    一條新路,就這樣蹚出來了。

    眼下,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又在探索區域融合新路向——在頭屯河區、兵團十二師以及烏魯木齊縣部分區域約500平方公里範圍內,圍繞城鄉一體化、兵地融合、五有示範社區建設三大主題開展系列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以民生大義為事業,把開發區建成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的平臺。”這是開發區人又一大膽創新。

    “盡職盡責,不辱使命!”開發區人再度出發,步履更加堅實。(戴嵐 張海峰)

 
 
 相關鏈結
· 春秋航空開通烏魯木齊-銀川-上海航線
· 糧食系統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在烏魯木齊召開
· 第十九屆中國烏魯木齊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開幕
· 烏魯木齊生物治蝗59.35萬畝 有效滅治率達到91%
· 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工商發展論壇在烏魯木齊閉幕
· 湖南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交流會在烏魯木齊舉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