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 王宇 李延霞 王培偉)距上一次宣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9天之後,中國人民銀行19日晚間發佈消息,決定自11月29日起,再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如此密集的政策出臺,在近幾年央行貨幣政策操作中相當罕見。分析人士認為,央行此舉體現了進一步收緊流動性、管理通脹預期的意圖,我國貨幣政策向常態方向回歸的態勢已確定無疑。
頻繁上調準備金率對衝過多流動性
這是央行本月內連續第二次全面提高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準備金率,也是央行今年以來第五次全面提高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準備金率。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認為,央行如此頻繁的上調準備金率,其首要目標意在對衝當前銀行系統的過多流動性。“10月份我國新增外匯佔款數據還沒有公佈,但從前幾個月來看,外匯佔款正在逐月增加,這給銀行系統治理流動性氾濫帶來不小壓力。”連平説。
央行也指出,此次上調意在加強流動性管理,適度調控貨幣信貸投放。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認為,央行此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有很強的針對性,具有預警性意味。“目前處在非常時期,信貸超常規增長就要用超常規的手段來解決,所以才會頻頻上調。”譚雅玲説。
連平也認為,通過對衝流動性,可進一步控制銀行內部的放貸衝動,更好地向年初制定的信貸目標靠近。
數據顯示,前10月我國新增信貸額接近7萬億元,距離年初制定的7.5萬億元信貸目標僅有一步之遙。而根據銀行放貸規律,年底往往會成為放貸高峰期。就在過去兩個月,銀行每月新增信貸額均在接近6000億元的高位。
粗略估算,此次上調後,央行可一次性凍結銀行體系流動性3500億元左右。
落閘收水控制物價上漲
專家指出,在物價屢創新高的當口,央行連續動用準備金率,這其中也有控制物價上漲的目的。
“這是央行針對當前通脹形勢判研後所做出的準確決定,説明後期通脹壓力比較明顯,顯示出貨幣當局對物價上漲的擔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通貨膨脹從根本上講是種貨幣現象,通過提高準備金率,減少銀行可貸資金,可起到收緊流動性的作用,最終起到控制物價的目的。
自今年7月份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連續四個月超過3%這一年初確定的全年通脹目標。10月份,CPI同比更是上漲4.4%,漲幅創25個月以來的新高。分析人士認為,除了自然災害頻發等因素外,過於充裕的貨幣亦是其背後的重要推手。
“儘管目前通脹水平的上升與眾多因素有關,但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去年以來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所釋放的流動性過剩。”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稱。
至於為什麼不採取加息而採取準備金率上調這一貨幣工具,楊瑞龍認為,相比于加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在調控力度上更顯柔和,給企業和經濟基本面帶來的壓力也較小。
“目前來看,企業的投資和生産還不穩固,地方融資平臺問題仍未解決,此時選擇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而不是加息,體現出央行對管理通脹預期和促進經濟發展目標間的兼顧與平衡。”楊瑞龍説。
貨幣政策正向“穩健”方向轉變
分析人士認為,央行在短短10天內兩次決定上調準備金率,其背後顯示出我國貨幣政策正在由寬鬆向穩健方向轉變。
“央行緊縮流動性的貨幣政策大方向已確定無疑。”楊瑞龍説。
“從加息和上調準備金率貨幣政策組合拳的輪番使用上可以看出,儘管高層未對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總基調是否變化有論及,但在細微操作上,央行貨幣政策已經從兩年前開始的適度寬鬆向逐步穩健方向轉變。”連平説。
莊健也認為,中國經濟今年實現10%左右的增長已是大概率事件,明年經濟增長也有著較為紮實的基礎。在此背景下,宏觀調控的重點已由“保增長”轉向“防通脹”和“調結構”,而貨幣政策也正從“適度寬鬆”轉向“穩健”或常態。
至於今後央行貨幣工具將如何使用,連平認為,由於當前加息工具在使用空間上相對有限,央行貨幣政策未來仍較為倚重準備金率上調這一數量型工具。並且在連續上調準備金率後,短期加息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