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李江濤)我國近幾年積極加強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工作,監測的內容包括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養、身體和心理健康水平、學業水平和學習素養、藝術素養等六個方面,這不同於常規的學業成績考試,監測的是學生全面素質狀況。
首屆教育監測與評估國際研討會29日在北京師範大學開幕。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在會上指出,2007年教育部依託北京師範大學成立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希望通過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質量和身心健康狀況的監測,準確地向國家報告基礎教育質量的現狀等,為國家教育決策提供信息、依據和建議。
據介紹,過去,由於缺乏全面、科學、有效的教育監測與評估,我國基礎教育實踐領域長期以來存在著以中、高考成績衡量地方“教育政績”的傾向,那些原本只能承擔選拔性功能的高利害性考試被錯誤地異化為對各級教育問責的“杠桿”,甚至片面地成為教育質量的“晴雨錶”,影響了我國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
據了解,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成立後,在制度層面、技術層面和操作層面為我國建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從2007年至2010年,中心先後在全國18個省份的174個樣本縣(市、區)開展了試點監測,共採集了12萬3000余名中小學生的數學、科學、語文學習質量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以及相關學科或領域的影響因素方面的數據,並根據監測結果分別向教育部、各監測樣本省、樣本縣區提供各類監測結果報告。此外,在開展監測工作的同時,監測中心也以項目委託、專題研討等多種形式,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高水平的專家,開展有關監測與評估的研究,以及測量評價方面的理論、技術、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