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日“78家央企遲遲不退出房地産業”的説法,國資委有關負責同志8日對記者表示,78家央企的退出房地産業的方案上半年就已交出,目前正在穩步有序退出。這78家企業的房地産業務佔整個房地産市場份額不到1.5%,對房地産行業及房價影響甚微。
退出形式多樣,轉讓的並非都是虧損項目
今年3月18日,國資委發出房地産業“清退令”,要求有房地産主業的16家央企帶頭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不以房地産為主業的78家央企要加快調整重組,在完成企業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等階段性工作後退出房地産業務,同時明確15個工作日提交退出方案。
近日有人指出,時至年終,78家央企中實施股權轉讓的屈指可數,並且轉讓股權的多是虧損企業,真正賺錢的公司未見轉讓。
對這一説法,國資委有關同志表示,央企退出房地産行業的形式不止一種,要結合具體情況而定,有序退出。
一些企業採取了在産權交易市場掛牌轉讓股權的方式,如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約20家。這類企業的房地産業務開展時間通常長一些,規模相對大一些,通常成立了專門從事房地産業的子公司,適於採取公開掛牌轉讓的方式。
但是,公開轉讓不是説轉就能轉的,要遵從市場規律,一方面價格要合適,否則可能帶來國有資産的流失;另一方面得有企業願意接手,否則容易演變成政府部門“拉郎配”。
掛牌轉讓的也不都是虧損企業,比如中國遠洋集團旗下的遠洋地産,無論品牌價值還是市場價值,都相當優秀。但既然是在産權市場轉讓,就得按照相關規則進行,肯定是盈利能力強的企業和優質資産更容易被“看上”,並且能夠儘快轉讓成功,反之則要等待“接盤者”。目前房地産行業整體偏冷,也影響了轉讓的進度。
還有一些企業退出的方式是在完成在建項目後不再參與新項目建設。這些企業的房地産業務規模較小,有的只有一兩個樓盤,有的是利用自有土地開發房産。由於一些在建項目的完成需要一定時間,還要解決員工的安置問題,因此退出可能會更晚一些。目前這些企業都在抓緊建設原有項目,沒有開展新的項目。
不宜一味求快或者統一劃定時間表
有關專家認為,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産業是應該的,但並不宜一味求快或者統一劃定“時間表”,因為那樣容易導致借助行政手段強行把78家業務劃到16家中。
國資委的有關同志特別強調,這78家央企退出的進度對房地産市場及房價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
據介紹,自2003年以來,國資委對中央企業房地産業務進行了大幅度調整重組,先後確認和公佈了16家以房地産作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到去年底,所有央企房地産業務銷售收入為2209億元,約佔全國商品房銷售收入的5%;房屋銷售面積為2807萬平方米,約佔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的3%。而其中78家要退出的央企房地産業務僅佔全國的不到1.5%。
國資委確定的以房地産為主業的16家央企包括: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中國房地産開發集團公司、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華僑城集團公司、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外加4家境外企業,即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南光集團有限公司。
國資委有關同志介紹,這16家企業已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向保障房建設,成為我國保障房建設的主力。而這一領域,恰恰是許多民營房地産企業不太熱衷的。(記者 白天亮)
鏈結:
銀監會證實下發地産央企“紅名單”
中國銀監會有關負責人近日證實,今年9月,銀監會已向銀行業金融機構下發主業含房地産的中央企業名單,目的是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對房地産企業開發貸款的貸前審查和貸後管理,繼續加強風險管控工作。
近期,有媒體報道稱,“監管機構日前向商業銀行下發一份房地産央企紅名單,內含16家房地産央企。銀行只能向這16家房地産央企提供新增開發貸款,對16家以外的非房地産主業央企不得提供新增房地産開發貸款。” 對此,中國銀監會作出上述回應。(記者 田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