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讓關愛之光照亮殘疾人心靈--殘疾人事業發展回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張宗堂、趙超)安徽祁門縣流源村的殘疾人陳萬青近年來喜事盈門。陳萬青總是高興地説:“吃藥免費了,每月除了國家低保,還能領到50元的貧困重度殘疾人生活特別救助金,日子越來越好過了。”陳萬青家的變化是“十一五”期間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

    加大對殘疾人事業財政性投入、將殘疾人普遍納入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過去五年,殘疾人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明顯提高,殘疾人小康實現程度達到57.1%,8300萬殘疾人各項權益得到進一步保障,殘疾人事業國際影響進一步擴大。

    系列政策法規出臺 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建立

    過去五年,在殘疾人事業發展史上,一系列重要措施的出臺濃墨重彩——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鄭重提出: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殘疾人事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於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提出了促進和保護殘疾人權益的總體思想和重大措施;

    2010年3月,國務院專門下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15年建立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基本框架,2020年“兩個體系”更加完備;

    2010年10月,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要求:“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進一步體現黨對發展殘疾人事業關心。

    與此同時,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一批法律法規陸續出臺:國家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首次引入“禁止基於殘疾的歧視”概念;國務院陸續頒布《殘疾人教育條例》《殘疾人就業條例》等法規;制定中的《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和《無障礙建設條例》,對保障殘疾人權利做出更為明確的規定。

    殘疾人工作還初步建立起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中央財政投入達57.1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75倍。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實施“陽光家園計劃”等重點項目,帶動地方各級財政加大投入,五年平均增長率達30%。

    落實殘疾人社會保險補貼和各項待遇;在城市保障性住房、農村危房改造計劃中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困難殘疾人家庭;著力提高殘疾人社會福利水平……各地因地制宜,有效整合資源,統籌發展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扶貧等服務,保障殘疾人權益越來越受重視。

    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體系建設速度加快

    黑龍江墾區友誼農場殘疾人張宜存的家,被稱為“紅太陽之家”。他家房子的屋頂是鮮艷的紅色,像太陽一樣,代表著溫暖和關愛。2007年,他以前的家被列入殘疾人危房改造計劃,不到半年就搬進了敞亮的新居。

    像張宜存這樣,因為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而受益的,在全國有很多。5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及社會捐助投入危房改造資金41億元,全國約49.6萬戶貧困殘疾人危房得到改造。

    國家新農保試點地區普遍對殘疾人參保繳費給予優惠照顧,近85%的試點縣(市、區)明確對農村重度殘疾人參保代繳全部最低標準的保險費。到2009年,農村殘疾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比例達到94.4%。

    2010年,衛生部、中國殘聯等五部門共同下發通知,將運動療法、偏癱肢體綜合訓練等9項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城鄉基本醫療保障範圍。城鎮殘疾人參加至少一項社會保險的比例也達到了64.3%,截至2009年12月,238.6萬城鎮殘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國家還實施了一批重點康復工程,僅2009年,就有620萬殘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復。國家還進一步開展輔助器具供應服務,全面推進普及型假肢裝配,到2009年底,全國累計為殘疾人減免費用裝配普及型假肢9萬餘例,供應輔助器具180萬件。

    殘疾人教育體系也逐步完善。截至2009年底,全國已有特殊教育學校1672所,在校殘疾兒童42.8萬人。全國11個省市設置高等特殊教育機構14個,在校生近3000人。此外,還有2萬多名殘疾人在普通高校就讀。

    目前,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達3000多個,496萬殘疾人得到職業教育與培訓。城鎮在業殘疾人達432.2萬,1737萬農村殘疾人通過參加生産勞動提高了收入水平。

    中央安排康復扶貧貼息貸款40億元扶持農村貧困殘疾人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等多種形式的生産勞動。五年共扶持865萬農村貧困殘疾人,其中636萬殘疾人實現脫貧。

    平等享有社會公共資源 精神文化生活日漸豐富

    滿足基本物質生活的同時,讓殘疾人平等享有社會公共資源,是過去五年殘疾人工作的重點。

    國家在100個城市開展了創建全國無障礙城市建設工作,79.5%的城鎮至少有一種無障礙設施。醫院、銀行、車站、商場、文化體育建築、公共交通工具加強了無障礙服務。

    同時,信息無障礙建設進展顯著,盲文、手語應用得到更多扶持和保護,全國電視手語新聞欄目達到142個,越來越多的影視節目加配字幕解説,政府及社會重要門戶網站加強了信息無障礙建設。

    駕駛汽車是殘疾人的重要權利,也是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方式。2010年,公安部、中國殘聯等部門制定、修訂了殘疾人機動駕駛證申領使用、輔助器具生産、車輛檢測等規章規範性文件和國家標準,使右下肢、雙下肢殘疾人、部分聽力殘疾人實現了駕車夢想。

    基本生活都得到了保障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走出家門、真正融入社會成為大多數殘疾人的熱切期盼。

    內蒙古包頭的殘疾人王蘭,參加了街道舉辦的輪椅柔力球培訓班,每天到廣場上練習柔力球,不知不覺中結交了很多朋友,改變了以往每天待在家裏的習慣。

    過去幾年,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環境大大改善。2010年,開展了“百萬青年志願者助殘活動”,普遍建立助殘服務基地和服務站。中央文明辦、中國殘聯等聯合推出“志願助殘陽光行動”,並決定將每年7月6日定為“志願助殘陽光行動”主題活動日。

    殘疾人文化活動也在各地蓬勃開展。迄今,我國已舉辦7屆全國殘運會和5屆全國特奧運動會;全國1000個社區組織開展了“文化進社區”項目;全國300余家市級公共圖書館開設了盲人閱覽室,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和機構普遍對殘疾人開放並提供優惠服務。

    很多殘疾人除了積極參加社會文體活動,還成為志願者服務隊伍中的一員。在北京殘奧會、上海世博會、第五屆全國特奧運動會以及即將開幕的2010廣州亞殘運會,都能夠看到殘疾人服務的背影。他們用燦爛的笑容、不屈的意志展現著樂觀和積極,在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同時,也體現著自己的價值。

    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殘疾人事業國際影響力增強

    近年來,我國政治地位不斷提升、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以此為背景,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殘疾人事務,在保障和促進殘疾人權利、提高殘疾人社會地位和改善生活狀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2006年12月,在中國等國家的積極推動下,第6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殘疾人權利公約》,這是聯合國歷史上首部為保護殘疾人權利而制定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2007年3月30日,中國簽署了公約,2008年6月,全國人大批准了公約。

    2010年8月,我國向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遞交了首次履約報告。為落實《公約》規定的一般義務,促進充分實現殘疾人的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我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立法、行政措施,充分體現和落實了公約宗旨和原則。

    2007年,上海舉辦了第12屆世界特奧會,這是特奧會第一次走進發展中國家。165個國家和地區組團參加,參賽國家(地區)及參會人員數量都超過了歷屆特奧會。

    特奧會的舉辦贏得了世界範圍的廣泛讚譽。正如國際特奧會主席及首席執行官蒂姆·施萊佛先生所説:“中國是這項運動的未來。將特奧會運動的信息傳遞給中國這個世界大國必將帶來變革的機會——因為運動上的成就將引發學校、家庭、工作及生活諸多方面的更多成就。”

    2008年9月6日,承載著全世界60多億人對團結、友誼、和平的無限嚮往,承載著全世界6.5億殘疾人對超越、融合、共享的執著追求,第13屆殘奧會的成功舉辦,兌現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兩個奧運同樣精彩”的莊嚴承諾!

    北京殘奧會,是殘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樣也是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以至於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克雷文在閉幕式上動情地説,“這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屆殘奧會”,“感謝北京,感謝中國”!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正式開館,這是159年來首次開進世博會的殘疾人館,184天裏接待遊客共計214萬人。生命陽光館用自己獨有的人文理念和設計展示詮釋了反對歧視、平等共享的人道主義精神。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給“生命陽光館”賀信上説:我讚賞該館的命名,它預示著我們為所有殘疾人創造光明未來的期盼——當殘疾人全面融入社會並能發揮他們巨大潛能之時,光明普照。

    2010年12月12日,我們將迎來廣州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的盛大開幕,這是繼上海特奧會、北京殘奧會之後的又一次國際性殘疾人體育盛會。有理由相信,中國殘疾人將再次向世界展示獨特的精彩和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榮光。 

 
 
 相關鏈結
· 監測表明:2010年中國殘疾人生活狀況進一步改善
· 殘疾人事業保障政策陸續出臺 2015年將建成“兩個體系”
· 教育和就業在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中將成重點
· 實現殘疾人真正融入社會還需四方面改進工作支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