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走出象牙塔做創新型國家脊梁—科研院所改制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2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余曉潔)變革總是動人心魄。11年科研院所改制風雨兼程,困擾與機遇交織,光榮與夢想同在。

    變革總是牽動人心。改制中的科研人員心潮起伏,有刻骨的思索,更有對未來的信心。

    科研院所改制是落實中央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

    1999年起,全國1300多家科研院所陸續完成企業化改制。科研院所數量大幅減少,從體制上緩解了産業類院所游離于經濟主戰場之外的困境。

    改制催生了一批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佳的“明星”企業。紅土地的創新脊梁正經歷精彩嬗變,在引領、支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迸發出蓬勃生機。

    高校:從象牙塔到國民經濟主戰場

    1985年,當四川大學計算機系遊志勝研究空中交通管制技術時,未曾料有一天會成立公司,還能成功上市,募集到上億元資金。

    一串從象牙塔裏埋頭科研,到在國民經濟主戰場馳騁的腳印清晰可辨。

    1993年開始,遊志勝科研組北上銷售航管雷達模擬機,為的是增加橫向科研項目結余,投入新一輪技術創新和産品研發。

    後來,在多種自主研製的重大裝備研發成功、需要産業化的新形勢下,2000年,團隊以歷年橫向科研形成的無形資産和經費作為出資成立有限公司。後引入新股東,變更為川大智勝軟體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公司成功上市,實現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又一次大跨越。”遊志勝説,事實表明,公司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不僅得到了政府的肯定,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2008年和2009年,公司累計主營業務收入2.4374億元,股東凈利潤6375萬元,實現了公司和股東的雙贏。

    高校科研力量富集,是原始創新之源。改制前,在計劃經濟封閉的垂直體系中,科研與生産聯絡不夠,科研成果常被束之高閣。同時,有償轉讓機制缺乏,不利於對科研人員的激勵。

    改制中一批高校跨越與經濟發展接壤的“圍墻”,産學研結合,成為行業的“領頭羊”。

    華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由華中科大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改制而成,立足於自主創新,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在大功率激光切割機、特種激光設備、等離子體切割機製造方面佔據國內龍頭位置,並向國際第一品牌發起衝擊。

    湖南博雲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脫胎于中南工業大學粉末冶金研究所。依託中南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形成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軍民用飛機剎車副、環保型高性能汽車剎車片等産品性能達到國外同類産品水平,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2009年,我國研究型大學科研經費一半以上來自社會和企業。大學的知識創造和企業的創新能力,結合得越來越緊密,科技進步和創新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科技部部長萬鋼説。

    科技型央企,市場浪潮中鳳凰涅槃

    體制、機制的脫胎換骨,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少院所在改制中經歷過迷茫、困惑,最終在不斷求索中實現自力更生。

    中冶京誠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前身是北京鋼鐵設計研究總院。

    1980年,北鋼院開始向現代企業轉型。內部經營運行機制遲遲未能扭轉。

    2003年,北鋼院改製成立中冶京誠。家底薄、業務單一、觀念陳舊、管理水平低、缺人才、能力弱等諸多問題困擾這家新生的公司。

    企業究竟怎麼走?領導班子認真剖析企業自身的優勢、面臨的困難,反復研討,確立了“打造新型國際化工程技術公司”的目標。

    幾年來,京誠公司體制、戰略、業務結構和盈利模式全面轉型,整體經營效益成倍增長,企業價值和綜合實力大幅度提升,走上了科學發展的騰飛之路。

    同樣的鳳凰涅槃也發生在中冶集團的另一家公司。

    1984年以前,中冶賽迪是國家全額撥款的大型甲級骨幹冶金設計單位;2003年,蛻變為國有控股的股份制企業。

    公司響亮提出,科技進步是關係公司生存發展的“頭等大事”,徹底轉變“將科技開發當成生産經營附庸”的觀念。

    在“打造創新型研發體系”和“産學研結合”上,賽迪著實闖出了新路子:建成多個成果中試及核心裝備製造基地,實現專有技術産品化、市場化、標準化、産業化;組織企業與高校、鋼鐵企業、外商等聯合攻關的産學研一體化的科技創新格局,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

    無論是“併入”還是“重組”,更多精彩嬗變在神州大地科研型央企中涌現。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神舟”精神,改制後承擔了大型飛機、極大規模集成電路、核高基、載人航天與探月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研究課題和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開發項目。

    2008年,中煤國際和煤科總院戰略重組為中煤科工集團。以“引領煤炭科技進步,創造能源綠色未來”為目標,致力於拓展自身科研設計優勢,成為安全、高效、清潔煤炭的領跑者。

    隨著改制的深入,大中型國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逐步成為創新主體。

    為不斷提升科技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中煤科工等多家改制企業建議,在國家層面明確大型科技企業的發展定位;加大對科研院所行業前沿、關鍵、共性技術和基礎性研究的支持度;建立管理規範的運行機制。

    改制十載,科技和經濟融合是最大的成果

    我國原有科技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逐步形成的,突出特點是科技資源集中在政府所屬的科研院所。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原有科技體制弊端日益突顯。自上世紀80年代始,中央決定對科技體制進行堅決的、有步驟的改革。

    改制十年有餘,最大的成果就是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不僅推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還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來自科技部的最新調研顯示,改制優化了科技體系結構,增強了企業在技術創新中主體地位;激發了科研活力,研發更貼近企業和市場需求。已有30多家改制科研機構的骨幹企業成功上市;改制打破了“小富即安”的舊局面,産業規模和效益大幅度提升,“十一五”末260多個中央級改制院所總收入比“十五”末翻一番;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國家依託改制院所建立了4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多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十一五”末年完成科研項目7923項,累計獲得國家獎勵250多項;行業輻射帶動作用更加突出。“十一五”期間,中央級改制院所向行業企業轉讓技術成果累計1.6萬項,惠及10萬多家企業。

    同時,公益類科研院所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大幅提高,地方所屬科研機構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重點公益類院所人均事業費由改制前不足2萬元提高到目前的8萬元,新增了基本科研業務費、修繕購置專項經費、研究生培養補助經費、離退休人員增撥經費四項財政撥款。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場深刻變革,科學發展觀要求在這場變革中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

    “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求,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重點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科研院所和高校創新動力。

    “十二五”仍是重要戰略機遇期,廣大科研人員將進一步走出象牙塔,勇敢擔當起創新型國家的脊梁。

 
 
 相關鏈結
· 1300多家粵企牽手中科院院所 新增産值525億元
· 黑龍江省轉制科研院所直面創新時代的新命題
· 北京召開服務中央在京企業和科研院所工作座談會
· 全國黨建研究會科研院所黨建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
· 浙江鼓勵企業參控股科研院所
·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管理辦法 (試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