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人民日報"國紀平"文章:中國的機遇,世界的機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31日   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的機遇,世界的機遇

國紀平

  1

    觀察世界,總會有那麼幾條主線。

    2010年,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積累新的量變,中國發展的世界意義成為把握時代的一個重要支撐點。

    “誰曾想到,德國這麼快走出危機、經濟很長時間以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勁增長、一度從詞彙中被排除掉的‘完全就業’又回到人們嘴邊。”臨近歲末,《星期日法蘭克福彙報》以《謝謝,中國!》為題發表文章,坦言德國的經濟成就是“北京製造”。

    “中國公司是2010年美國IPO市場的明星”,“將‘中國’與‘互聯網’兩個元素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今年美國投資者爭相搶購的股票。”《華爾街日報》以其特有的關切描摹中國機遇。

    2010年,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整體遲緩,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0%左右。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推動實現發展中國家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權提升。

    “如同改變自己一樣,中國正在改變著世界。別再提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的説法了,中國已經成為一支革命性力量。”世界最強大國家的一份權威雜誌發出這樣的感慨。

    “中國在多邊國際場合表現得自信而勇敢,中國正在改變全球的一些行為方式,這使其成為國際上的革命性力量,只不過這種革命性力量是以和平方式展現的。中國在外交中提到的和平發展與西方大國過去的外交政策有著根本的不同。”一位非洲學者對中國機遇的張力做出自己的判斷。

    2

    作為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大國,如何清醒判斷當下的歷史方位,如何處理好自身發展同外部世界的關係?

    “給中國一個機會、世界將添一份異彩”。這一來自中國的世博承諾,反映了中國致力推動世界共同繁榮的心聲。上海世界博覽會猶如一部寫在大地上的百科全書,構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和諧共榮的美好畫卷。上海世博會也是一道“微縮景觀”,詮釋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應對各種挑戰、共同促進和平與發展的理想信念。

    和平發展,是深刻把握時代特徵、中國國情,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借鑒、汲取別國發展經驗,做出的重大戰略抉擇,也是中國對外戰略的鄭重宣示。

    和平發展,把發展與和平有機統一,理念、路徑、方式上區別於國際關係史上侵略、掠奪和擴張式的發展。

    和平發展,契合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要求,致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同時,通過對內積極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對外積極倡導和諧世界建設,營造有利的良好國內國際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軌跡,彰顯中國和平發展的世界意義。茁壯成長的中國力量,以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繁榮為指歸。攜手合作、互利共贏、責任共擔,國際大家庭中銳意進取、勇於擔當的一員。與鄰為善、以鄰為伴;要想自己發展,必須讓別人發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須讓別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須讓人家也活得好。中國與世界,利益共同。

    “我們既要不斷創造13億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又要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高擎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是在成功、精彩、難忘的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上,中國向世界的明確宣示,寓載著真誠期待,透射出堅定信念。

    “如果把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比作一首樂曲,上海世博會就如同其中的一段華麗樂章,集中展現了中國在各領域的發展成就。而中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的持續舉措,則如同悠長的旋律,充分反映了中國在經濟建設領域的經驗積澱和負責任大國的風範。”埃及教授的描述詩意盎然,蘊含期盼。

    3

    世間萬象變幻多端,爭鬥與混沌的亂雲不時出現。然而,歷史潮流無法阻斷——和平、發展、合作的力量上升凝聚,大勢清晰可辨。

    未來科學家托夫勒斷言:“人類不止在過渡,而且在轉型;我們要面對的不僅是一個新社會,而是一個嶄新文明的再創造。”舊秩序在調整,新制約在顯現;舊規則被改變,新理念在上升。互利共贏,時代的聲音,響遏行雲。

    國際力量此消彼長,和平力量正在上升。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新興市場國家發展壯大。世界經濟格局呈現歷史性深刻變化,世界經濟版圖重新繪製。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佔全球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從24%上升到33%,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拉動了經濟復蘇,推進了多極化進程,世界格局趨向平衡。

    國家發展速度加快,合作機遇繼續拓展。印度、中國的偏遠山區,巴西、南非的繁華都市,普通民眾通過辛勤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大環境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告別戰爭、動亂、貧窮已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追求。發達國家也在激烈競爭的新形勢下,探索新的可持續發展途徑。發展創造著合作的機遇,發展創造著共贏的機會,合作共贏又加速著發展的步伐,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正趨向於和平的、可持續發展的競爭。

    經濟治理機制改善,相互依存度不斷增進。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機制開始改革、調整,世界各國加快了發展模式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國際合作的深化,增進了世界各國經濟的開放度和相互依存度,也促使越來越多的經濟體以合作、務實的態度,積極推進雙邊、多邊或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

    大國間協調加強,對話日益多於對抗。大國關係總體穩定、相對均衡,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已降低。在一些事關全球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大國加強了合作。正是因為大國的合作,這些問題才能得以緩解。一些局部地區的熱點問題雖仍可能引發戰爭,但由於大國間協調的增強,局部地區發生戰爭致使戰火擴大的可能性在減少。談判解決問題成為各方共識。國際格局雖趨向多極,但由於大國間加強協調,新興力量發揮平衡作用,世界局勢整體上從對抗轉向對話、由緊張轉向緩和。

    新一輪技術革命啟動,創新勢頭持續飆升。科技知識創新、傳播、應用的規模和速度前所未有,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紛紛採取規模和力度空前的經濟刺激措施,加強體制創新和政策引導,以搶佔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這一輪技術革命也為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

    三大層面共識增多,全方位力量整合。在全球層面,對世界性問題的認同在加深,對民族差異、文化多樣性、生態環境、公共衛生、打擊恐怖主義等問題的共識在逐步形成。在國家層面,和平、發展、民生、環境、合作等問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共識,成為每個國家決策中必須考慮的部分。在民間層面,借助於經濟全球化的擴大,民眾的參與正聚合成為越來越強大的輿論共識,制約著國家的發展、政府的決策和企業的進步,影響著全球未來的走向。

    4

    當然,世界上還是有一些人,總不肯相信眼前的事實,寧願追隨其心中既有的偏見。他們喜歡用刺激性的詞彙來描述中國的角色,甚至將中國的發展視為對世界秩序的“顛覆”。“崛起帶來的危險”,這是最近一期英國《經濟學家》週刊的封面文章對中國的誤解。

    沒有誰想錯失搭乘中國發展快車的機會,但總有那麼一些人期望這趟快車能夠沿著他們設計的軌道前行。既想搭車又擔心方向的矛盾心理,在2010年一場場激烈的交鋒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年初的谷歌事件,年底的諾貝爾和平獎鬧劇,輪番登場的“責任論”、“傲慢論”、“威脅論”。

    糾結于臆想出來的“可能威脅”,甚至在不容討論的領土主權問題上大做文章、惡意攻擊,無端否認中國的和平發展理念。究其根本,要麼是意識形態上的“冷戰觀”,要麼是一些錯誤輿論的引導,使這些人不甘心承認中國的和平發展有利於世界這一不爭的事實。

    事實畢竟不可撼動。不久前,美國《紐約人》週刊網站刊載約翰·卡西迪文章指出,西方看中國要有歷史視角,“中國在過去25年裏的歷程引人注目,堪稱奇跡。我們不應抨擊中國人沒有踐行我們的祖先亦未達到的行為準則和向他們宣講自由市場的種種優點,而應當祝賀他們所取得的成就,與他們展開交往”。

    “將中國變成對手的最佳途徑就是把它當做對手。”這是《經濟學家》社論提出的觀點。難道需要、有必要把中國變成對手嗎?這是某些人應當深刻反省的問題。

    發展是不可阻擋的。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這是中國幾千年文明歷史證明的事實,這是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成就所突顯的道理。

    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註定將世界各國帶進相互聯絡日益緊密的時代。分享機遇,互利共贏,才是智者應有的選擇。

    中國快車不會按照某些人設計的軌道前行,但中國的持續發展必將使合作夥伴獲益。同樣道理,誤判中國和平發展的方位,就會錯過中國帶給世界的機遇,並將錯過自己的機遇。

    5

    2010年,中國同世界的聯絡更加緊密。

    “中國和世界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已經形成利益交融的局面。中國越發展,給世界帶來的機遇和作出的貢獻就越大。中國巨大的市場容量、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備的産業配套能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正在吸引越來越多跨國企業到中國投資興業,也為亞太工商界提供了更多商機。”不久前,胡錦濤主席對亞太地區工商界人士明確表示,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把自身發展與各國共同繁榮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推動共同發展。

    展望2011年,迎接“十二五”開局。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中國繼續用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規劃未來,中國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發展舉世矚目。

    未來,一定是中國同世界的繁榮聯絡更緊密的未來。中國致力於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發展,同時在世界發展中尋求自身更好發展。中國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國際合作,為世界經濟增長而努力。中國加大投入,繼續通過南南合作框架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幫助其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增強自主發展能力。中國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參與國際規則制訂,推動世界經濟形成更加合理的産業分工結構、更加均衡的金融貿易結構、更加科學的資源配置結構、更加公平的利益共享結構,推動世界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中國並不是在謀求全球霸權地位,甚至不想成為本地區的主宰”,“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能夠基本上和平地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崛起,這是史無前例的。讓這種勢頭繼續下去吧!”美國《紐約時報》最近載文這樣説。

    “中國對我們明顯是一個機會……德國從中國發展中受益遠比從其他國家獲得的要多。”這是一位德國企業家的話。

    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上升到精神和理性的高度時,才能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並永久傳承。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東方大國持續走在蓬勃發展的道路上,必將具有更為強勁的影響力、競爭力、親和力和感召力。今天的中國具備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大的塑造戰略機遇的能力,未來的世界必將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機遇的意義。

    中國的機遇,世界的機遇。 

 
 
 相關鏈結
· 人民日報評論:讓孤兒能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地生活
· 人民日報評論:讓世博會精神為我們贏得新的榮耀
· 人民日報12月23日社論:再創農業農村發展新輝煌
· 人民日報評論員:幹部要擔負起黨風廉政建設責任
· 人民日報評論員: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 人民日報:圍繞主題主線 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