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頭向未來
——迎接國家科技獎勵大會綜述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記者 余曉潔)5年,對於科技發展的漫漫長路,只是短暫一瞬。然而,中國科技卻在過去5年留下了永不落幕的精彩。
“十一五”,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的第一個五年。堅持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科技界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攻堅克難,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涌現出一批勇立潮頭向未來的科技才俊。
深化改革: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撐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完善科技創新機制體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重點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回首過去5年,通過深化改革,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推進。
企業“挑大梁”“唱主角”,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通過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企業研發投入逐年增長,創新能力快速提升。
統計顯示,2009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5802億元中,企業支出份額已超過70%。近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三分之二的項目由企業牽頭或參與完成。
“十一五”期間,更多的科研院所,走出院校‘圍墻”,擔當起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脊梁。
早在30年前,為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狀況,我國拉開了科技體制改革的序幕,提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針。
“上世紀末開始實施轉制的各部門院所,現在很多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領頭羊。”科技部部長萬鋼説。
華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由華中科大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改制而成;湖南博雲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脫胎于中南工業大學粉末冶金研究所;中冶京誠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前身是北京鋼鐵設計研究總院……
自1999年以來,全國1300多家科研院所陸續完成企業化改制。科研院所數量大幅減少,從體制上緩解了産業類院所游離于經濟主戰場之外的困境。
改制中誕生了一批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佳的“明星”企業。紅土地的創新脊梁正經歷精彩嬗變,在引領、支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迸發出蓬勃生機。
重大專項:“大兵團作戰”催生更多“中國創造”
12英寸65納米刻蝕機在5個亞洲客戶芯片生産線投入使用。
在TD-SCDMA基礎上,研發出TD-LTE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第四代技術標準提案入選國際電信聯盟後選標準。
鹽酸安妥沙星、重組幽門螺旋桿菌疫苗等16種重大新藥獲得新藥證書,血脂康等多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創新藥物獲准在歐美國家開展臨床試驗。
……
過去5年,作為“新時期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調整經濟結構強大引擎”的我國科技重大專項,結出了纍纍碩果。
無疑,覆蓋電子信息、先進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重大科技突破在下一個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將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
“2010年下半年,所有四大板塊16個重大專項經受了專家組最嚴格的監督評估。專家和部門、企業負責人發出一個共同的心聲:在産學研‘大兵團作戰’中,構建上中下游貫通的創新産業鏈條,提高産業整體自主創新的‘系統動能’,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必然選擇。”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主任許倞説。
比如,“集成電路裝備專項”聚集了産學研各類承擔單位130多家,涵蓋電子、通信、機械、化工多個行業,分佈在北京、上海、江蘇等18個省份。
“長電科技成功研發全球體積最小容量最大的USB存儲模塊並進入量産,聯合中科院微電子所等單位成立了國家工程實驗室。到目前為止,已獲授權專利59項,發明專利24項……”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于燮康説起企業的自主創新時如數家珍。
5年間,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快。科技創新在服務國家重點産業、重大工程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統計2009年,56個國家高新區工業增加值1.54萬億元,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10%;國家高新區萬元GDP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5%。
惠農惠民:科技從“象牙塔”走進百姓的生活
惠及百姓,是科技創新的最終目的。近年來,科技丟掉面紗,融入百姓生活。
糧食安全,全球關注,尤其是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在耕地和水資源日趨緊張、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不利條件下,是什麼支撐了我國糧食的豐産?
“是農業科技進步!”年近五旬的江西南昌農民李錢水説。
2004年啟動實施的“國家糧食豐産科技工程”重大項目,以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為主攻方向,覆蓋東北、華北和長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2省的糧食主産區。
7年來,建設豐産核心區、示範區和輻射區6.83億畝,共計增産糧食4009萬噸,每畝每年節本增效100元左右,增加經濟效益589億元。
科技,正在為農民增收添磚加瓦。
不久前,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口服重組幽門螺桿菌疫苗取得了新藥證書。這是世界上首個獲准上市的口服重組幽門螺桿菌疫苗。為了這一天,第三軍醫大學教授鄒全明和他領銜的科研團隊整整奮鬥了15年。
“我國是胃病大國,胃病的治療手段存在很多不足,效果也不理想。”鄒全明説,研製幽門螺桿菌疫苗,將實現從源頭上防控病菌感染,具有重要的醫療社會價值。
科技,正在為人民的生命保駕護航。
今冬,專為C919國産大飛機準備的試飛跑道正在施工。
C919,中國首架自行研製的大型民航客機,將於2014年首飛。用不了多久,這一中國機型將和空客、波音一樣為人熟知。
當下,舉世矚目的京滬高鐵正抓緊建設,2012年前建成通車。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正研製時速500公里以上的真空高速列車,預計10年後投入運營。
即將開啟的“十二五”,“中國速度”還將繼續升級,載著國民駛入“大交通時代”。未來,中國的高鐵奇跡還將帶給世界更多的驚嘆。
科技,正讓百姓腳下的路四通八達。
人才為本:“第一資源”成為創新型國家的棟樑
尊重人才,尊重創新,是祖國對優秀兒女的莊嚴承諾。
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是科技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道路上,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是中流砥柱。
近年,我國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實現部分領域由“跟隨”到“領跑”的跨越。
神舟系列飛船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倉活動技術的國家;嫦娥一號、二號相繼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成功完成載人潛水器3000米海上試驗,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759米……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才。 “十一五”期間,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許多領域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據統計,截至2009年,我國科技人才資源總量達到5100萬人,居世界第一。中青年人才成為科技人才隊伍主體力量,依託國家重點科技計劃培養和鍛鍊了大批人才。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2009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國際科學論文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由2005年的世界第13位上升至2009年第9位。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12.8萬件,比2005年增長142%。
新世紀是科學技術的春天,也是科技工作者的春天。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平臺上,我國連續重獎在科技前沿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取得重大突破或有卓越建樹的專家學者和科研項目。
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葉篤正、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徵鎰、王忠誠、徐光憲、孫家棟、谷超豪,10年來共有16位科學家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産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十二五”規劃建議寫道。
1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再次迎來科技界的朋友,為這些國家的棟樑之才頒獎,勉勵他們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程上,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