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月30日電(記者黃勇)岑會的小女兒已經半歲多了,烏黑的小眼睛隨著記者的話筒轉來轉去,離開媽媽的懷抱就會不高興。另外,她還有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名字——鄧思恩。
2010年6月28日,岑會的家鄉關嶺縣崗烏鎮大寨村發生特大地質災害時,岑會和丈夫正在湖南打工。泥石流掩埋了大寨、永窩兩個村民組37戶99人,岑會的父母也不幸遇難。身懷六甲的岑會聞訊後連夜趕回家鄉。
眼前的場景讓她悲痛萬分,連日來以淚洗面。這對只有半個月就將出生的胎兒非常不利。在有關部門勸説下,岑會于7月2日住進關嶺縣人民醫院。當地政府組織10多名女幹部,在醫院輪流照顧岑會和另外一名災區産婦。
7月17日,岑會分娩。岑會的乾媽給孩子取名叫“思恩”,岑會與丈夫欣然同意。
“住院分娩期間,政府組織人輪番照顧我們,沒讓我們花一分錢,還給我們送來了衣服、奶粉、營養品。”岑會告訴記者,“孩子和我們全家都要牢記這個情、常思這個恩。”
岑會的新居建築面積有95平方米,上下兩層共8間房,廚房衛生間一概齊全。三口之家居住,顯得非常寬敞。
考慮到岑會這樣房屋被掩埋、親人遇難的重災戶實際困難,關嶺縣為每房重災戶送了一套沙發和一台彩電,派技術人員安裝電視衛星接收裝置。坐在粉刷一新的房間內,烤著電暖爐、看著電視,看著活潑可愛的小思恩,岑會覺得未來值得期待。
“6·28”特大地質災害後,像岑會這樣需要異地搬遷安置的共有149戶。經過5個月的緊張施工,在“6·28”災害發生半年多後,岑會和其他災民開始陸續搬入新居。
“現在的生活基本上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岑會説,樓梯間堆著兩袋大米,那是政府剛剛送來的,1月29日,政府又給搬入新居的受災戶送來了棉被、棉衣和豬肉。村民點燃長長的鞭炮,安置新村的年味越來越濃了。
“我今後就住這裡了。”21歲的岑會對新房很滿意,“父母遇難那段日子很難過,但仔細一想,靠自己的雙手過上好日子,最能告慰逝去的親人。”
“讓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住上新居,這是天大的事。”貴州省副省長辛維光説,政府將繼續加大對災民的幫扶力度,保證他們遷居後的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