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村”裏無核桃 新年笑聲滿山溝
新華社石家莊2月4日電(記者 李延霞、齊雷傑)“現在我們村裏,你找不到核桃。我這裡一顆都沒有了,現在每天還有人打電話要訂購呢。”春節期間,在革命老區河北省平山縣有名的“核桃村”劉家會,當記者問起核桃的銷路時,村支書霍海元笑了起來。
平山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現在老區人民的日子過得怎麼樣了?春節期間,記者探訪了劉家會村,村支書霍海元滔滔不絕地講起近年來劉家會核桃種植情況。
霍海元告訴記者,2001年村裏在50畝崗坡地上開始進行核桃栽植試驗。“一開始人們都不願意種,不知道收入咋樣。2005年這50畝核桃樹有了收益後,村民嘗到了甜頭,2006年開始了大面積種植。”
目前,劉家會全村365戶,家家戶戶種核桃,共有1800多畝核桃樹,可以説是“人均一畝核桃林”。“以前村裏主要種小麥,玉米,人均收入也就1000多元,這幾年日子可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去年村裏人均收入達到5000多元呢。”説起種核桃帶來的好處,霍海元掩飾不住自豪。
談話間,村裏的核桃種植大戶霍增習來串門,霍海元連忙招呼,“快看看你家裏還有沒有核桃,給記者們嘗一嘗。”霍增習撓了撓頭,不好意思地笑了,“核桃早就賣光了,有不少老朋友打電話讓我想辦法弄個十斤八斤的,我能‘搜刮’的地方都‘搜刮’過了,哪還有啊。”
霍增習告訴記者,他是村裏第一批種核桃的,2001年種的核桃樹現在畝産達到了600多斤,他的核桃不用出去賣,在樹上就被經銷商預購一空。“去年核桃賣到1斤20元的好價錢,我收入了20多萬元。這是黨的政策好啊,現在種核桃縣裏給提供種苗,發補貼,還有專人指導,有了政府支持,大夥兒的積極性更高了。”
“現在的生活是沒法比了,以前吃肉不捨得買,現在是吃膩了,家裏置辦了大彩電,摩托車、麵包車,啥也不缺,以前天天盼過年,現在是天天過年。”房間裏不斷地響起霍增習爽朗的笑聲。
攀談中,霍海元告訴記者,平山縣是山區大縣,“八山一水一分田”,傳統農業幾乎沒有潛力可挖,而種核桃樹管理成本低,技術容易掌握,比較適合當地實際情況。“我們村以前嘗試過種冬瓜,種藥材,都沒有太大起色。現在種核桃樹,三五年就能挂果,到了盛果期,1畝地能收入1萬多元,誤工還少,不影響出去打工,算是找到了致富的好門路。”霍海元説。
目前,平山縣已經把核桃産業列為重點扶持培育的特色産業,每年拿出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發展核桃種植,“打坑給補貼,栽樹給樹苗,基地水配套,免費幫管理”。目前平山縣核桃種植面積近30萬畝,年産量8000噸,栽培面積居河北省第一位。
談起今後的計劃,霍海元説,村裏準備搞新品種繁育和核桃深加工,廠址都選好了。“到那時,村民的收入會再提高一截,還可以在家門口的工廠裏上班。到那時,村民的日子會更紅火。”
延安:扭秧歌燃篝火貼窗花 守望傳統過大年
新華社延安2月4日電(記者 劉陽、陳晨)隨著除夕夜陣陣鞭炮聲響起,庚寅辭去,辛卯踏來。行走在延安市街頭鄉村,濃郁的“年味”撲鼻而來。老區人民扭起歡快的秧歌、燃起熊熊的篝火、貼上精巧的窗花,陜北高原在守望傳統中迎來新的一年。
“初一不出門,初二挨戶走”是陜北的傳統。大年初二,在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鎮盤龍新村,王建芳一早擺出了年前做好的炸丸子、酥雞等傳統吃食,等著女兒女婿上門拜年。
“去年搬到新窯洞,房子更寬敞了,但周圍還是有點冷清,貼個自己剪的窗花、挂個對聯,再把旱船擺出來讓小外孫扭一扭,‘年味’一下就出來了。”王建芳説,“我們這兒過年,要是沒有了窗花、秧歌,總覺得缺點什麼。”説著話,王建芳手舉花傘、身套旱船扭了起來,逗得外孫哈哈直樂。
記者見到家住南泥灣鎮三台莊村的張婧時,她正在門外攏起一堆篝火,扶著小侄子從火上跨過。“我們這兒講究過年時跨火,一是辟邪,二是寓意給回家的孩子照亮道路。”張婧説。
張婧供職于延安市一所小學,她放假之後早早回到家中,幫著父母打掃衛生、準備年貨。張婧告訴記者,家裏的傳統春節習俗,深深地吸引著在外的遊子。
記者來到遠近聞名的農家樂旅遊大村寶塔區井家灣村時,各家窗戶上貼的形態各異、寓意不同的窗花展示著主人的新年心願。劉仲清家從2004年開始經營農家樂,如今已成為當地的“大戶”,他指著剪紙“瑞兔迎福”對記者説,“平安”即“福”,儘管2010年賺了不少錢,但生意好與不好都不重要,希望一家人在新年裏平平安安。
當記者走出三台莊村時,碰到了辦婚事的杜樂樂,他帶著四川媳婦邊扭秧歌邊唱信天遊,那四川味的陜北信天遊逗得大家捧腹大笑。